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门市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通过近年观测,认为,活动场所间的纬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对二化螟发育进度将造成影响。区域内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笔者通过对当地近年试验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报越冬代、一般世代为对象,探讨了相应的预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我县发生3代,少数年份也发生4代,分别为害早、中、晚稻,近几年来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根据作者积累20年的资料研究,第1代二化螟在我县发生始  相似文献   

3.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4.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为害我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48万亩次,其中二代二化螟发生面积20余万亩。特别是二代二化螟,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防治工作未能引起广大农民的重视。为了有效地搞好二代二化螟的防治,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只选用杀虫双水剂和杀虫单原粉防治二...  相似文献   

6.
对水稻受害形成过程的研究和模型化,是害虫综合防治体系中的必要程序。分析二代二化螟的危害结构,是进一步认识其对产量损失形成过程、制定防治对策和产量损失度量的根据。鉴于此,笔者用通径分析方法测定了第二代二化螟对杂交水稻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品种布局的多样化以及免耕法的盛行和机械耕作的普及,使二化螟桥梁田增多,适生环境优化,其发生和为害复杂化。与过去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在南方双季稻区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螟虫无害化治理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新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1二化螟发生为害新特点1.1大发生频率高,各世代发生均较严重1998~2005年的8年中,本县二化螟均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其中5年为大发生,并有1年是特大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本县二化螟的主要为害世代是1、3代,2、4代…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10.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福 《植物保护》1993,19(3):10-11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代二化螟是本地的主害代,常规预测是通过剥查冬后残存基数和化蛹进度进行.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比较复杂,所以此种预测在发生期方面往往偏早,在发生量方面有时与实况差异较大.而诱蛾灯下一代二化螟的发蛾,不受越冬场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资料的分析,觉得较有规律,并初步得出一些结果,可供测报参考。一、基本情况本地(灯址在宜春市郊)1964~1966年、1971~1989年共22年的资料表明,一代二化螟灯下见蛾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6月初,平均历期38.4天;盛蛾高峰在4月底或5月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在长沙地区对二化螟某些生物学特性作了进一步观察,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现简报如下: 一、不同代别雌成虫的产卵和孵化 二化螟在长沙地区年发生3代为主,部分发生4代。第一代幼虫取食营养生长期的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是崇阳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3代,正常年份,二化螟对水稻为害造成的损失达2%~5%,在大发生年份,水稻损失可达15%以上。1发生特点1.1发生期较早越冬代二化螟发蛾高蜂期一般在4月下旬中期,卵孵化高峰期一般在5月12日前,发生期较早。1.2发生期长二化螟在崇阳县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害虫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是全省水稻上的一个主要害虫,每年无论是早稻、中稻(一季晚)还是二晚,都是主要防治对象,特别是对第1代二化螟的防治,更为重要。1第1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和为各时期长据我县1967~1987年测报灯下统计,第1代二化螟从见蛾至终蛾时间长达25~60d,平均32.8d。盛蛾期长达10~24d平均为14.5d,因此造成为害时期相就增长。1.2发生面积很大我县历年早稻面积约3000hm’,而第1代二化螟历年发生面积均达1666hm’以上,占早稻面积55%左右,占历年早稻害虫发生面积的35~90%,平均为60%左右。1.3防治使用高由于第1代二亿螟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三代.各代成虫盛发期: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过去,历年以一代危害最重,二代次之,三代发生数量少,危害轻.近几年来,由于杂交稻的大面积栽培,改善了二化螟的生态环境,因  相似文献   

17.
梁伦春 《植物保护》1987,13(1):13-15
在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区,早、中稻受二化螟第一代的危害愈来愈重。为做好预报工作,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期,根据本地12年有关气象条件和发生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线统计预报”法,建立了水稻二化螟第一代的卵孵化高峰期的预报方程,预报结果经检验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18.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5月11日、5月5日;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别为第1代、2代雄蛾发生高峰期,其中2020年第1代、2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7月11日和8月24日。2019年、2020年人工识图计数准确率分别为97.50%、98.44%,2020年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为83.59%,系统自动识别计数、人工识图计数与实地核查数据均无显著差异,监测数据可靠,均能有效反映二化螟发生情况。基于越冬代雄蛾第2蛾峰日监测结果结合期距预测法,预测越冬代产卵进度及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际一致,对第1代卵孵高峰期准确率为100%,预测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和发生程度,通过越冬虫量调查、成虫性诱监测、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等方式对2011—2019年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年黑龙江省二化螟越冬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发生面积也呈下降趋势。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监测,6月上旬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肇源、尚志、延寿、汤原、绥棱可见两个蛾峰,推测为二化螟2代或不完全2代区。根据被害株率,划分黑龙江南部为偏重以上发生区域,中南部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区域,中北部为轻发生区,黑河市北部及大兴安岭地区是未发生区域。二化螟发生范围往北扩大到北安、五大连池,向东扩大到抚远。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性引诱剂田间防治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常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本研究采用大面积诱集法对二化螟性引诱剂防治第2代、第3代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与未放诱捕器的对照区相比,二化螟性诱剂释放区每代防治效果分别为33.3%和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