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比较电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内蒙古、山东、黑龙江、江苏、北京五省市(区)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Pickett、Peking、PI88788、PI90763和Lee上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鉴定出l号、2号、3号、4号、5号和6号生理小种。其中l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分布较广,为优势生理小种。应用改良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将大豆胞囊线虫l-4号生理小种中国种群的可溶性蛋白分为30-3l条蛋白带。其中3号和4号生理小种有3l条蛋白带,而l号和2号生理小种只有30条蛋白带,前者比后者多一条蛋白带,其分子量为91201。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对采自辽宁省14个市22个县(区)的42份大豆胞囊线虫土样,应用Golden等的方法和鉴别寄主 Pickett、Peking、P188788、P190763和Lee,于2008年5-9月在室外避雨棚内进行盆栽生理小种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了辽宁省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共鉴定了14份土样、3个生理小种,即1号、3号和6号生理小种,其中6号生理小种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号生理小种分布在铁岭市昌图县;3号生理小种分布在大连市庄河、盘锦市大洼县、锦州市北镇、本溪满族自治县、葫芦岛市南票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鞍山市岫岩县、沈阳中东陵区、辽阳市刘二堡镇、丹东市凤城县和抚顺市清原县;6号生理小种分布在朝阳市喀左县和营口市盖州.伞省以3号生理小种分布最广,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品种抗病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市)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标样,用V-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18个P.sojae菌株,用国际上通过用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其中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占66.7%,为优势小种;另外还有13号生理小种和3个未报道的新生理小种,其毒力公式分别为3a,3b,3c,5,3b和1a,1d,3c,5,7。用1号生理小种接种和53个黄淮地区当前推广及待推广品种,结果表明抗病的30个,占鉴定品种的56.6%;感病的14个占26.4%;中间类型9个占17.0%。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油菜根肿病病原主要生理小种和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Williams法对采自国内油菜主产区的19个油菜根肿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我国甘蓝型油菜根肿病病原至少存在2号、4号和13号等3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4号小种存在的范围最广泛.湖北省枝江市、当阳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云南省玉溪等4县(市),四川省绵阳等5县(市)共16个采样点的根肿病病原为4号生理小种;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2个采集地点为13号生理小种;仅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的病原为2号生理小种.分别在枝江、黄山根肿病重发病区对52个油菜品种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赣两优三号、蓉油9号、浙双6号、华油杂12号、中油5628、扬油8号、宁油12号、浙油28、中双10号、沣油520等10个油菜品种在枝江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成油杂6号、德68-12、滁杂优3号3个杂交种在黄山对13号生理小种表现出抗病.它们可作为当地根肿病病区主栽品种及育种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6.
刘汉起  娄凤君 《大豆科学》1995,14(4):330-33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1,3,4号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汉起  吴和礼 《大豆科学》1989,8(1):113-114
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大豆产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较普遍,据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等科研单位研究表明:黑龙江、吉林以3号小种为主,辽宁为1、3号小种区,山西、安徽、河南以4号小种为主,山东则分布着3个小种1、2、4号,从而看出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为3号小种区,南部为1、3号小种区,而黄、淮、海地区则以4号小种为主,同时也存在1、2号及其它小种。从全国来看1、3、4号小种分布范围较广。针对不同小种筛选抗源、特別是对多小种兼抗的抗源、对抗大豆孢囊线虫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发生分布及致病性分化情况,同时也为我国大豆胞囊线虫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胞囊线虫种群监测工作,对2012-2014年国家大豆产业体系的29个大豆试验站所辖150个示范县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检测,并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上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明确了大豆胞囊线虫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发生分布,总检出率达69.4%。并对其中11个群体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生理小种5个,即1、2、3、4和14号生理小种。其中安徽宿州、甘肃镇原、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和宁夏银川的鉴定此前未见报道。2012-2014年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发生比较严重,平均胞囊量高达99个·L~(-1),我国大豆胞囊线虫致病性分化并无明显变化,鉴定结果中1、3和4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较高,为72.7%。  相似文献   

9.
1986—1990年,对全国10,000余份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SCN)1,3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抗SCN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128份,其中免疫的16份;杭3号小种的品种288份,其中免疫的30份;抗4号小种的11份,无免疫品种。兼抗1、3和4号小种的有4份,免疫和抗病的品种基本是小黑豆类型,多来自山西、河北,其次为陕西和山东。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1、25号生理小种,对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的大豆品种(系)956份进行了抗源筛选,筛选出了23个品种(系)兼抗25号和1号生理小种,占供试材料的2.54%。筛选出抗25号生理小种的品种(系)68份,占7.48%,抗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系)251份,占27.77%。  相似文献   

11.
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00株大豆根瘤内生细菌,通过测定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和对二龄幼虫(J2)的毒性作用,筛选出4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有强烈抑制性的菌株,1株对J2有一定毒性的菌株.其中r030060、r030121、r030260、r030398对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性分别达62.20%、67.50%、67.50%、58.75%.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育成抗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及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侵染力的变异,于2005~2008年,应用黑龙江省发生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及已经通过鉴定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哈尔滨小黑豆、灰皮支等8个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Lee68为材料,进行抗病基凶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选择作用研究.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代,选用5个标准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原来为3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抗线虫1号、抗线虫2号、抗线虫3号、抗线虫4号、抗线虫5号上连续选择10代之后,变为6号小种;经在厌皮支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0号小种;经在Peking上选择之后变为14号小种,经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5号小种.上述鉴定结果说明,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种群体,经过在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后,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并使原扰病品种变为感染品种,认为在生产上采用轮作方式是保持抗线品种抗性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92 ̄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发病重复鉴定、不同省份异地鉴定和人工接种卵悬浮液的多年多点鉴定方法,对40份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资源:其中免疫的12份,抗病的28份,进一步做持久抗性研究。结果原对3号小种免疫的12份资源有11份仍表现免疫,1份表现抗病;原来抗病的28份资源仍全部表现抗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抗性资源抗性持久稳定,可供抗病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给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苏皖鲁豫接壤地区30块田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地区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线虫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30份样品中都能检测到孢囊线虫,孢囊密度为每100g土壤1~80个。进一步对30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PCR扩增、测序,对其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30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100%,与已报道的中国菌株(AY148382,EU106175)、澳大利亚菌株(AY148395)和俄罗斯菌株(AY148351)群体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且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枝,都属于禾谷孢囊线虫Avenae组。  相似文献   

16.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生产条件下,连续种植抗线大豆品种13年,使原来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发生变异,按Riggs等(1988)的标准进行鉴定,确定变异后的生理小种为4号、14号,其中4号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未见过报导.  相似文献   

17.
1986~1990年期间,在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严重发生的地块(辽宁省康平县),对来自黄、淮、海大豆产区的7,77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现免疫的品种(根上无孢囊)8份,抗病的69份,这些品种多是黑色种皮。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1,10(3):165-171
1986~1990五年内,应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14个省市保存的8183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免疫品种29份,占参试材料0.35%,抗病品种209份,占参试材料2.55%。鉴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多为黑种皮大豆,而且不同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抱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