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张家港市蔬菜园艺场大棚蔬菜栽培土壤进行的调查表明,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酸度增加,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所增加,但盐分增加更为显著,导致土壤板结,排水不畅,已经造成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大水漫灌,大棚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了32.5%,无锡夏家边园艺总场大棚土壤调查表明虽未发生次生盐渍化,但0-5cm盐分比露地高出10倍以上。因此,增设洗盐装置,或夏季高温季节休闲时种植苏丹草,采用轮作种植,使用土壤生物改良剂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设施栽培大棚土壤养分、盐分调查分析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蔬菜园艺场和无锡市蠡园镇夏家边蔬菜园艺总场的大棚与露地土壤采样测定,并对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大棚土壤进行了调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①大棚土壤有机质、全氮明显高于露地,比露地平均高出42.6%和48.5%,速效磷和速效钾呈高度富集状况,均超过200mg/kg,盐分总量在3g/kg以上,已出现次生盐渍化;②大棚土壤耕作表层(0-5cm)有机质、全氮含量比耕作底层(5-20cm)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耕作表层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及盐分总量比耕作底层分别高于6.6%、28.3%和65.4%;③大水洗盐和埋设暗管均能较好地调控大棚土壤盐渍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以及电导率的垂直变异,为大棚菜地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调查方法,对新疆库尔勒主要蔬菜基地种植17年的露天菜地及不同种植年限(3,10,14年)大棚菜地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电导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0~180cm土层的垂直分布状况。【结果】在0~180cm土层,调查区大棚菜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明显的上高下低型垂直分布,随种植年限的增加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大量积累;调查区大棚菜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垂直分布相对平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减少,表层土壤速效钾处于明显的消耗状态;调查区大棚菜地土壤电导率随土壤深度增加变化较为平缓,随种植年限的增加,0~60cm土层土壤电导率显著提高,盐分有累积趋势;与种植年限相近的大棚菜地相比较,露天菜地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显著低于大棚菜地,速效钾含量与电导率则显著高于大棚菜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次生盐渍化。【结论】大棚菜地需要平衡施用磷肥,补充钾肥,并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4.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数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的蔬菜保护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均大于露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大棚土壤的含盐量在0.1%~0.38%,日光温室土壤的含盐量在0.15%~0.5%.蔬菜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盐分浓度为害。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还表现为土壤结构破坏、板结,拉秧以后,在干燥的土壤表面可以看到较坚硬的盐化层,通气和透气能力降低。蔬菜缓苗慢,容易发生烂根和枯萎病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上海松江浦南地区典型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逐年上升,各种养分不均衡;土壤pH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种植年限在5年以上设施菜地土壤出现酸化现象;耕层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盐分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在种植第3年达到最高峰;设施菜地中的盐分主要在耕层富集,存在向下运移的现象;该地区主要两种作物类型中,茄果类比叶菜类耕层土壤更容易富集盐分。  相似文献   

6.
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对台州市几个重点蔬菜基地设施(大棚)栽培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大棚土壤盐分积累严重。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是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主要原因。采用水旱轮作、平衡施肥等农业措施,能明显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宁夏设施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及含量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宁夏掌政五渡桥和永宁地区大棚及对照土壤,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Cl-、NO2-、NO3-、SO42-、PO43-、Na+、K+、Mg2+、Ca2+含量,分析各地区设施土壤中盐分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掌政五渡桥和永宁地区大棚土壤盐含量均高于未耕作的大棚土壤,不同地区盐分含量变化幅度大。随耕作年限延长,盐分的不断累积已造成部分大棚出现轻度次生盐渍化;掌政五渡桥地区随着种植年限延长水溶性盐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以Na+、Ca2+、NO3-和SO42-含量变化幅度最大,永宁地区在种植4a左右盐分累计达到最高,之后出现降低的趋势,各离子含量随种植年限延长出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盐分离子在土壤剖面的运移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向底层迁移和向表层聚集2种方式,但以表聚为主;设施栽培后,土壤中的Cl-、NO3-、SO42-、Na+、Ca2+均有不同程度的累计,阴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Cl-、SO42-、Na+和Ca2+是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蔬菜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现状。[方法]对甘肃省张掖市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不同的28个日光温室的土壤盐分、pH值及有机和无机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张掖市种植3年以上的日光温室土壤电导率均较露地土壤显著提高,且均高于蔬菜正常生长土壤电导率临界值(0.60mS·cm-1),其中居于超高盐度水平(≥1.00mS·cm-1)的土样数占总土样数的64%,可见张掖市日光温室普遍存在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且日光温室种植年限越长次生盐渍化越严重。此外,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露地农田分别高出71.1%、178.4%和118.1%,且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已达高含量水平。此外,与露地相比,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提高13.6%,但其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可见,造成张掖市次生盐渍化问题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灌漠土母质含盐量高、孔隙度大,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施用量大且不合理亦是造成该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的重要因素。[结论]因此,张掖市日光温室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治理应重点通过合理耕作、深翻土壤、减少蒸发,进行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或不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挖沟排水、灌溉洗盐或更换土壤。  相似文献   

9.
廊坊市郊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廊坊市郊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状况。[方法]按蛇行路线采取廊坊市郊大棚温室、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对其土壤肥力、盐分积累及盐分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防治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进行探讨。[结果]廊坊市郊大棚温室土壤肥力水平属中等略偏高,但存在高氮、高磷、低钾现象。大棚温室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比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高。大棚温室土壤中的盐离子含量明显高于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其含盐量已达盐渍化土标准。大棚温室土壤盐分以K+、Na+、Mg2+、Ca2+、HCO3-、Cl-、SO42-为主,其中Na+、SO42-积累量远高于其他离子。[结论]施肥不当及人为调控下的耕作管理措施是导致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蔬菜地土壤盐分积累现状及离子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苏州市蔬菜地0~20 cm耕层土壤,测定其全盐含量及盐分离子组成,研究蔬菜地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对土壤利用方式及种植年限的响应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州市大棚蔬菜地土壤的全盐含量平均值为1.528 g/kg,已处于轻度盐渍化水平,其中,大棚蔬菜地土壤有7.69%为强度盐渍化,23.08%为中度盐渍化,46.15%为轻度盐渍化;露天蔬菜地土壤的全盐含量平均值为0.351 g/kg,均处于安全水平之内;大棚蔬菜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土壤盐分离子的含量,其中阳离子以Ca2+平均含量最大,其次为Na+,阴离子以NO3-平均含量最大,其次为SO42-;但与稻麦农田土壤相比,大棚蔬菜地土壤阳离子以K+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Ca2+,阴离子以NO3-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Cl-.蔬菜地土壤盐分积累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种植年限1~5年及大于5年的蔬菜地土壤平均全盐含量分别为1.130、1.500 g/kg,均达到了轻度盐渍化的水平;另外,种植1~5年的蔬菜地土壤全盐含量达中度盐演化水平的占12.5%,而5年以上的蔬菜地土壤盐渍化达中度以上的占30%;蔬菜地种植5年以上的土壤SO42-、NO3-略低于种植1~5年的土壤,而Cl-、Ca2+、Mg2+、K+、Na+含量均大于种植1~5年的土壤,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以稻麦农田为对照,种植5年以上的蔬菜地土壤离子阳离子以K+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Ca2+,阴离子以Cl-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NO3-.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数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的蔬菜保护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均大于露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大棚土壤的含盐量在0.1%~0.38%,日光温室土壤的含盐量在0.15%~0.5%,蔬菜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盐分浓度为害.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还表现为土壤板结,结构被破坏,拉秧以后,在干燥的土壤表面可以看到较坚硬的盐化层,通气和透气能力降低,蔬菜缓苗慢,容易发生烂根和枯萎病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通过向次生盐渍化土壤中添加碳调节剂,并对培养后土壤中种植的白菜实际生长过程进行考察,探讨碳调节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碳调节剂可明显降低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随着碳调节剂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也明显增加;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硝态氮含量则显著下降;碳调节剂用量在T2处理时最有利于白菜生长,此时白菜生物量、根系特征参数如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最大。综合考虑白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安全卫生标准,在本试验条件下,碳调节剂用量在T2和T3之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摘要:对海宁市保护地盐渍化土壤盐基离子组成和不同类型保护地的土壤盐渍化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化肥的大量使用是海宁市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旱作连续型大棚土壤盐渍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2种类型;随时间推进,土壤盐分波动上升,一年中夏季和冬季为2个返盐高峰。对于水旱轮作型大棚,通过种植水稻可使盐分降至脱盐水平,隔1年轮作1次水稻,土地处于轻度盐渍化程度;隔2年轮作1次水稻,土壤将严重盐渍化。对于旱作季节性大棚,露地旱作同样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但效果比种植水稻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个典型种植西瓜的大棚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相邻对照大棚比较,种植一季西瓜以后,大棚0~10 cm土壤pH值下降0.5以上;土壤速效养分富集明显,真州、枣林湾两地西瓜大棚0~10 cm土壤有效磷增加幅度分别达95.08%、225.14%,速效钾增加幅度分别达13.71%、136.25%;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降低6.10%、0.59%;土壤可溶性盐含量达2.11 g/kg以上,增加幅度150%以上,已产生次生盐渍化。由此可见,种植一季西瓜后对大棚耕层土壤影响较大,生产上应调整施肥结构、延长承包年限,防止掠夺式经营。  相似文献   

16.
4种填闲作物对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设施生产中不合理施肥,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探讨设施菜田行之有效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措施,在夏季常规休闲期种植籽粒苋、苏丹草、甜高粱和甜玉米4种填闲作物,研究其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果。结果表明:C4类的作物是理想的填闲作物,具有短期内生物量大,耐高温的特点;与对照相比,种植填闲作物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各盐分离子大幅减少,土壤EC值降低;填闲作物翻压还田,能为下茬提供数量可观的养分来源。京郊日光温室菜田在常规休闲期种植甜玉米,结合揭膜淋伏雨的措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养分的积累,延缓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大棚土壤盐渍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棚土壤盐分动态变化,为合理利用大棚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测定了土壤pH值、盐分总量及主要盐分含量。[结果]大棚菜地土壤pH值低于露天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逐渐酸化。大棚菜地土壤盐分含量比相邻农田、露天菜地分别增加324.12%和253.33%,大棚菜地土壤Cl-与NO3-含量比相邻农田和露天菜地分别增加22.85%和109.56%,226.67%和318.76%。[结论]随着大棚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尤以Cl-、NO3-含量增加最多,土壤发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蔬菜保护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土壤障碍因子。据笔者在陕西省泾阳县、三原县等地的调查,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数使用年限在3a以上的蔬菜保护地,土壤表层的含盐量均大于露地土壤,大棚土壤的含盐量在0.10%~0.38%,日光温室土壤的含盐量在0.15%~0.50%之间,蔬菜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盐分浓度危害。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还表现为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19.
<正>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数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的蔬菜保护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均大于露地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大棚土壤的含盐量在0.10%~0.38%,日光温室土壤的含盐量在0.15%~0.50%,蔬菜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盐分浓度为害。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还表现为士壤结构破坏、板结,拉秧以后,在干燥的土壤表面可以看到较坚硬的盐化层,通气和透水能力降低,蔬菜缓苗慢,容易发生烂根和枯萎病等。  相似文献   

20.
张生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74-12175,12183
[目的]为青海省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温室栽培。[方法]测定不同地区、种植年限设施土壤中全盐、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与露地土壤养分作对比。[结果]设施土壤平均含盐量达到了0.31%,是露地的4.2倍,次生盐渍化发生率达到了65%。而且随着温室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含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剖面土层的加深,盐分和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主要集中有表层,存在一定的表聚倾向。[结论]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青海省设施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