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致病菌为核盘菌属,核盘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差异,探索核盘菌菌株致病力与菌株过氧化物酶(POD,Peroxid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关系,为明确核盘菌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为病害防治提供基础研究.分离得到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致病菌10株,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菌株...  相似文献   

2.
(一)发生区别 油葵霜霉病菌是属于真菌中的鞭毛菌亚门、卵菌纲、单轴霉属.油葵菌核病是真菌中的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属.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2种木霉对莴苣菌核病的防效差异,为揭示木霉菌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于莴苣菌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木霉固体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获得2种木霉(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的最佳发酵优化条件;以碧玉莴笋为材料,进行盆栽莴笋灌根接种木霉发酵液和核盘菌悬浮液处理(处理1:棘孢木霉+核盘菌;处理2:深绿木霉+核盘菌;处理3:核盘菌;处理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核盘菌;处理5:无菌水),观察莴苣生长情况,并分别于接种后第3、6、9、12和15 d测定莴笋叶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及叶绿素含量.[结果]2种木霉发酵液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核盘菌对莴苣的侵害,提高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其中深绿木霉处理下莴苣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更高,与无菌水处理相比,接种后12 d达最大增长率,分别为85.32%、78.05%和43.50%;与核盘菌处理相比,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处理的MDA、Pro含量明显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17.16%、28.41%和29.48%、30.44%;木霉能有效抵御核盘菌对植物造成的侵害,其中深绿木霉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处理后6~15 d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棘孢木霉处理(P<0.05,下同),最高为刺孢木霉处理组的1.112倍;木霉处理后可降低菌核病的发病程度,对莴苣菌核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中深绿木霉的防效达71.66%,显著高于棘孢木霉和多菌灵处理组.[结论]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对核盘菌均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莴苣菌核病,其中深绿木霉的防治效果更佳,可将其应用于莴苣菌核病的防治以提高莴苣产量和品质,同时可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1 大豆蚜虫1 .1 发生大豆蚜虫 (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 ,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主要害虫 ,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 ,且危害也有所加重。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 ,严重时布满茎叶 ,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 ,叶卷缩 ,根  相似文献   

5.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致病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豆菌核病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1]。该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新病害,发展速度之快、危害之重超出其它一般大豆病害[2]。大豆菌核病在流行年份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目  相似文献   

7.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6-10
将来自于棘孢木霉的几丁质酶基因整合到了毕赤酵母基因组中,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生防潜能分析。结果表明,p H值为6和温度为40℃时几丁质酶活性最高,表达产物能够显著抑制大豆核盘菌的生长,并通过诱导ROS积累和抗性酶活性提高大豆对核盘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核盘菌菌株致病性研究及其温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阿勒泰、大荔2地的向日葵核盘菌样品进行单菌分离、培养、纯化,比较其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产量、菌落形态、致病性强弱及萌发特性等,将2地的向日葵核盘菌分成S 、S 、S 3种类型,其中S 、S 来源于新疆阿勒泰,S 来源于陕西大荔。S 、S 类菌株生长正常,菌落均匀旺盛,S 对向日葵、油菜、大豆的致病性强,而S 类仅对向日葵和油菜的致病性较强对大豆的致病性较弱,S 类菌株生长异常,菌落稀薄不均匀,对3种作物的致病性均弱。将3类菌株分别在12、18、24和28℃条件下培养核盘菌菌核,再在16、20、24、28和32℃下诱导菌核萌发。结果表明S 、S 类菌株在12~18℃下形成的菌核易在16~20℃下萌发出子囊盘,而S 类菌株则不能萌发,但在24~28℃下形成的菌核于16~24℃下萌发出子囊盘,这说明向日葵菌核的萌发与菌株来源有一定的关系,而致病性与菌株来源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DGGE技术,利用盆栽大豆试验研究施用污泥堆肥对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堆肥(2%、4%、8%)的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且大豆生长不同时期(播种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即开花期和结荚期真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播种期和收获期。当污泥堆肥施用量为4%时,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同时,施用污泥堆肥有利于促进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根据真菌18S rDNA的片段序列分析,施用污泥堆肥土壤中真菌可分为4类: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肉盘菌科(Sarcosomataceae),其中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是与氯嘧磺隆降解相关的类群,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的标志类群。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新技术》2022,(1):21-23
叶菜类菌核病由核盘菌引起,属子囊菌门真菌.被菌核病危害的叶菜包括十字花科、伞形科、菊科、藜科、唇形科、欧芹科等多种蔬菜.鉴于目前缺乏抗病的品种,一旦染病,控制难度较大,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严控菌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4种木霉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峙培养以及对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次生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菌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哈茨木霉(T.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以及一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Y(Trichoderma sp.)均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菌落与核盘菌的菌落相向生长一定时间后,挑取核盘菌菌落内部的菌丝进行镜检,发现有木霉菌孢子存在,且核盘菌发生菌丝变形,如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或菌丝消解等现象.并发现不同种木霉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活性不同,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油菜内生真菌黄柄曲霉CanS-34A为研究材料,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离体叶片法及盆栽试验等试验探究CanS-34A的抑菌谱以及对核盘菌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CanS-34A对供试的16种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且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小核盘菌(S.minor)的抑菌率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3种供试的细菌没有被抑制,且均属于G~-。CanS-34A在PDB中发酵6d,发酵滤液pH上升至7.3,抑菌效果达到最高。培养基中2%(V/V)的发酵滤液对核盘菌的抑菌率达60%。在离体及活体油菜叶片表面涂抹CanS-34A发酵滤液均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可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表明黄柄曲霉CanS-34A可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防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核盘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如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微卫星DNA(SSR)、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核盘菌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将油菜菌核病菌 (S .sclerotiorum)之菌核作为诱饵埋入油菜土壤中 ,二个月后从菌核表面和内部分离到 5 2株木霉 ,其中黄绿木霉 (T .aureoviride) 2 5株 ,占总数 48 1% ;钩状木霉 (T .hamatum) 17株 ,32 7% ;哈茨木霉 (T .harzianum ) 7株 ,13 3% ;康氏木霉 (T .koningii) 2株 ,4 0 % ,以及拟康氏木霉 (T .pseudokoningii) 1株 ,2 %。将木霉菌株与核盘菌在PDA平板上的玻璃纸条上对峙培养 ,发现木霉菌丝平行于核盘菌菌丝生长 ,并伸出短枝样菌丝或勾状菌丝紧紧附着在核盘菌丝上 ,最终导致核盘菌菌丝断裂和消解。如果两菌直接在PDA平板上双相生长 ,2 4h后两菌落接触 ,在多数情形下 ,在核盘菌一侧会产生褐色、黄褐色宽窄不等的拮抗带 ,拮抗带中的核盘菌菌丝肿胀、断裂和原生质解体。 2周后有 42个木霉菌落覆盖过核盘菌菌落 ,占供试木霉菌株的 84%。而且核盘菌菌落中形成的菌核数量比对照明显减少 ,有些木霉菌株能完全抑制菌核产生。木霉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数量和大小有明显影响。而挥发性代谢产物仅仅对菌核大小有一定抑制作用。将拮抗作用强的木霉菌株培养物导入土壤后 ,埋入土壤中的菌核多数将发生腐烂 ,即使未腐烂的菌核其产子囊盘萌发能力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液体培养真菌菌丝体及发酵液的高效分离方法,以不同种属具代表性的真菌菌株(木霉属的棘孢木霉菌、毛壳属的球毛壳菌、核盘菌属的核盘菌、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链格孢属的链格孢菌和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为例,采用高速离心法、减压抽滤法和多层纱布过滤法分别将菌丝体与发酵液分离,比较3种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高速离心和减压抽滤法操作步骤多、收集速度慢、耗电、成本高、对某些液体培养菌丝体收集效果差;多层纱布过滤法操作简单、分离速度快,节能、成本低以及收集的菌丝体含水量低,且不影响提取菌丝体的核酸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新的油菜菌核病防治药剂,选取7种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潜在抑制剂(氯嘧磺隆、苄嘧磺隆、氯磺隆、甲嘧磺隆、咪唑乙烟酸、灭草喹和磺胺噻唑)作为3类ALS酶抑制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胺噻唑类)的代表,对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0 mg/L灭草喹、磺胺噻唑、氯嘧磺隆、苄嘧磺隆和氯磺隆对核盘菌ALS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相同剂量的甲嘧磺隆的抑制作用微弱,咪唑乙烟酸无抑制作用。相应地,半最大效应浓度(half-max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显示,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对灭草喹、磺胺噻唑、氯嘧磺隆、苄嘧磺隆和氯磺隆的抑制作用较敏感,而对甲嘧磺隆和咪唑乙烟酸的敏感性较弱。氯嘧磺隆、苄嘧磺隆、氯磺隆、灭草喹和甲嘧磺隆对油菜叶片ALS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咪唑乙烟酸和磺胺噻唑的抑制作用明显比上述5种抑制剂弱。氯嘧磺隆、苄嘧磺隆、氯磺隆、灭草喹、甲嘧磺隆和咪唑乙烟酸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发育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速率下降,植株明显比对照矮小,叶片变小,叶色变黄。磺胺噻唑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明显比上述6种抑制剂弱。选择对核盘菌ALS酶活性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都较强、而对油菜ALS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油菜幼苗生长的负面影响最弱的磺胺噻唑进行抗核盘菌侵染试验。结果显示,磺胺噻唑处理显著地降低了核盘菌对油菜叶片的侵染程度,对油菜菌核病产生了较明显的防治效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磺胺噻唑可作为分子结构基础来进一步开发以核盘菌ALS酶为作用靶标的油菜菌核病防治剂。  相似文献   

18.
从四川省双流县发病辣椒上分离得到菌核病菌株,通过病害田间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研究,结合柯赫氏法则验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riorum(Lib.)de Bary],属于核盘菌属。并筛选出可用于生产上防治辣椒菌核病的3种杀菌剂,防治效果在70%~86%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伊贝母菌核病在伊犁巩留县的发生规律,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伊贝母菌核病病原为Stromatinia rapulum (Bull) Boud,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座盘菌属。病原在15~20℃条件下培养,第10天开始产生菌核,在20℃时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多。4月底至五月中旬均可发生,在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极易发生。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病残体或病鳞茎上存活,成为初次侵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5种碳源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方法]设固体培养条件下5种碳源(葡萄糖、淀粉、甘油、甘露醇、乙醇)和空白对照,3次重复,观测不同浓度(2%、4%、8%、16%、20%)碳源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结果]碳源种类及浓度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均有较大影响。葡萄糖和淀粉是核盘菌的适宜的碳源,既适合于菌丝营养生长也适合于菌核形成,但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浓度不一致;甘油、甘露醇和乙醇3种碳源适宜于菌丝营养生长,但抑制菌核的形成。[结论]该研究为找到可以控制核盘菌生长或菌核形成的靶标位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