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交系C8605的选育与应用刘忠山,王奎森,王生,张洪梅(辽宁省铁岭市农科所112616)(铁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12000)在玉米育种中以选育抗病、高产、优质的中熟杂交种为主要目标。我们采用一环系、二环系,回交改良选育自交系的方法选育,同时引进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玉米育种与杂优模式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俊光 《杂粮作物》2009,29(5):307-309
阐述了中国玉米育种和利用杂优模式研究的状况,主要总结了玉米自交系选育的重要性、在选育自交系主要采用了二环系、回交改良和群体改良;明确了杂优模式的概念和利用的几种主体杂优模式;重点阐述了杂种优势群构建方法:包括系谱分析法、形态标记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同工酶标记法、分子标记法。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辽宁省1990-1998年玉米审定品种双亲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选育主要来源于系谱法、二环选衣及回交改良;通过对辽宁省1986-1998年参加玉米晚熟组区试组合最高产量分析表明:玉米杂交种优势水平不但没有反而下降了,只是在抗病性、品质上得到了一定改善。基于这一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提出选育优良自交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选育方法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的玉米育种实践和生产调查,对自交系选育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观点,认为自交系选育方法应以二环系选育法为主,以非饱和回交为辅,并提出了自交后代处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石雷 《玉米科学》2007,15(2):001-004
我国育种者从美国商业杂交种中分离了许多二环系,逐渐形成了PA(Reid)和PB(non-Reid)两大种质群,并利用这些二环系改良国内种质,取得了明显成效。PA种质是目前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的主要A类种质,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而PB种质在引入抗病、耐逆基因的同时,倾向于破坏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瓦解了我国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同时也造成对热带种质的盲目利用,使得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杂种优势模式变得复杂化。目前直接对商业杂交种的分离选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育种思路与杂种优势模式的混乱。正确利用国外商业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和改良种质,对于制定今后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指导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糯玉米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国审糯玉米品种亲本来源的分析,表明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糯玉米杂交种、自交系、农家种是我国目前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是扩增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选育二环系有可能成为我国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从农家种中直接选育一环系亲本,育成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当前我省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我省近10年来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是提高我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密植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的选育及其对玉米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新  王延波 《杂粮作物》2007,27(3):165-167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辽单565具有矮秆、耐密、高产、优质、高抗倒伏、高抗病虫害、适应性广等优点。2007年1月该品种通过辽宁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其选育技术及迅速扩大的应用面积,得到如下玉米育种启示:要以市场需求确定选育方向;要注重资源创新;选育矮秆耐密型品种可能是玉米产量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提高玉米商业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玉米商业育种效率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玉米育种目标;强调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的重要性和方法;分析了二环系育种方法的技巧,并提出了"逐步整合组装"的技术路线和从原有材料中选自然变异株,从而选育新系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玉米分子育种走"企业+高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种质的合理利用,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形成的玉米选系理论,结合选系实践经验,提出双向轮回选育体系,其核心在于“双向”和“轮回”,把二环系选育、动态基因池选育、双单倍体育种、回交转育、分子辅助育种以及转基因检测和功能基因的开发等玉米选育方法有机结合。构建玉米群体双向轮回选育体系,有利于促进玉米育种工作的系统化和流程化。  相似文献   

11.
国审糯玉米新品种及其种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自2000年开展国家鲜食糯玉米区试以来,通过国审玉米新品种达14个,其食用品质、产量、抗病性、农艺性状等均明显优于上世纪末的主推品种,不仅育种水平有较大提高,而且研究内容得到拓宽,使我国糯玉米育种上了新台阶。通过对国审品种的种质分析说明,利用普通玉米的优良种质对糯玉米遗传改良是目前糯玉米选育的主要方法,其中应重点对地方种质资源进行改良,选育二环系目前还不宜作为糯玉米选育的主要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糯玉米群体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利用点式突破玉米育种方法改良郑单958,确立改良母本郑58为育种目标,构建核心种质资源,采用二环系、三环系、回交等方法选育新的玉米自交系,用父本昌7-2为测验种,郑单958为对照种,经过5年的育种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育种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二环系选育的基础试材选择实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很多,而从单交种选育自交系即选育二环系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在亲本选择上采用高起点的目标性状,重视国外种质的利用,同时对野生整株持绿性等性 加强探索,是选育优良二环系不可忽视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育成的辽单系列、丹玉系列、沈单系列和铁单系列玉米杂交种在农业生产发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辽宁省的玉米育重点是:建立玉米育种中心,完善杂交种生产经销体系、建立、健全品种鉴评制度和种子质量管理制度重视种质资源的积累,加强基础研究,利用多种育种方法选育出高产、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糯玉米资源改良利用的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鉴评黑龙江省糯玉米资源的基础上,对编玉米资源进行多途径改良利用,结果表明,通过选育一环系组配糯玉米杂交种成功率很低;糯普杂交选育糯玉米二环系较易成功;而采用成对一次回交法选育糯玉米二环系,继而组配糯玉米杂交种,快速准确、成功率高;采用上述方法选育出的普通玉米二环系不仅品质好,而且拓宽了普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是克服遗传基因狭窄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14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近年选育的14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10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系305、红系302和红系314的综合性状较好,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红系303和红系308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红系309×红玉米等5个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十个玉米自选系与省外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10个省内和省外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所测性状一般配合力在被测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符合育种要求的自交系有新18—7711和288,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有利的自交系有75-14高、5003和中黄65,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用作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产量表现不一致,对于本试验中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有待进一步对其产量潜力和适应性进行多点鉴定,以便筛选出强优势组合供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18.
辽3053和辽5114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参加"九五"国家普通玉米育种攻关研究的成果,围绕 这2个玉米自交系的选育经过(包括目标的制定、材料的选择及选育方法)和结果,讨论了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标的变化、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回顾了杂交种的选育、种质创新与自交系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介绍了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分析了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种质创新、理论研究。就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从种质、育种方法、目标和品种审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高长建 《杂粮作物》2005,25(3):156-157
通过比较高秆稀植大穗玉米杂交种与中矮秆耐密玉米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温、光反应、果穗、根、茎、叶、雄穗、抗逆性等性状差异,初步探讨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在今后的玉米育种工作中,适应性应放在首位,重视国内外玉米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在注重"二环系"选育的同时,重视群体组建、群体改良及综合种的组建工作,并在栽培中应逐步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