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杂交、回交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测定了14个组合的F_1代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根据双亲正反杂交表现型一致的结果,可以确定控制小麦品种对该病毒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通过对F_1、F_2、BC_1及BC_2各代群体抗病株和感病株分离比值的分析,初步确定有关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可能受两对致病显性基因(S_1、S_2),和一对抑制基因(I)所控制,作者并对这一问题与前人工作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稻显矮资源——粳D1半矮生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半矮生粳D1与5个籼;粳高秆亲本配组了11个组合。分析F_1、F_2、B_1、B_2株高与相应亲本株高之间的遗传结果表明:粳 D1的半矮生性是不完全显性,受多对独立基因控制,属于加性——显性遗传。其基因的加性效应极显著,显性效应显著。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06%和80.33%。株高负向优势变幅为-2.39~-12.32%,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育性基因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试验通过对两组不完全双列杂交(6×5和4×3)组合的F_2、F_3及B_1等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初步认为杂交水稻育性茎因型因组合不同而不尽一致。有些组合只具有隐性不育基因,另一些组合则既具有隐性不育基因,也具有显性不育基因,显性可育基因对显性不育基因表现出遮盖作用。隐性不育基因数在组合问的变异主要决定于不育系,而显性不育基因数的变异则主要决定于恢复系。作用育性基因数和显性不育基因数与F_1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本文还提出了根据已知育性基因型求F_2、B_1和F_3等群体的理论不育株率的公式,以及根据各群体的不育株数和样本容量估算其育性基因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梨抗黑星病的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鸭梨、早酥等8个品种15个杂交组合的F1群体对黑星病的抗性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80%以上的供试组合F1对黑星病的抗感分离比可用4对基因控制的抗病性来解释。亲本品种的抗性对杂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且品种间有差异。佳白梨、五九香梨是梨抗黑星病育种的良好亲本。西洋梨及其杂种在梨抗黑星病育种中作一亲或双亲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小麦品种黔丰3号、肯贵阿和81-7241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3个抗源品种与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后,其F_1、F_2及B_1F_1的抗性反应表明,它们各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抗亲杂交等位性测定表明,各组合的F_2群体均有少数感病植株出现,其抗、感比为15:1,说明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根据不同毒性的白粉菌株接种各品种的反应型差异,也间接证明了各抗性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研究了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5个籼稻品种二九丰、三黄占2号、川植5号、扬稻1号和83007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HB84-17、PXO16和T7174的抗性遗传,对这5个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的F_1、F_2和B_1F_1群体植株对供试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和分离世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例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籼稻抗病品种对菌系HB84-17和PXO6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均由二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其中一对能控制对这3个菌系的抗性,另一对只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而对菌系HB84-17和PXO61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7.
对小麦抗源品种肯贵阿和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的F_1、F_2、F_3家系,于幼苗期接种白粉菌411菌株,并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结果表明,肯贵阿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绵阳15号具一对抑制基因.在14℃下,肯贵阿品种所携的 KG 抗性基因控制着对411菌株的抗性,而感亲的抑制基因不起作用;在20℃下,感亲的抑制基因与抗亲的 KG 基因互作产生抑制作用,致使 KG 抗性基因的显性效应受到抑制.KG 基因不具温敏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一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各F_1、F_2、B_1、B_2以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和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病小穗数与潜伏期有显著负相关,与日增率及小穗密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潜伏期、穗密度的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高秆隐性水稻Grlc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亲,运用正反交6个群体组配设计,分析Grlc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表现,结果:(1)籼籼、籼粳交F_1株高均低于中亲、近于矮亲值,表现矮秆,Grcl高秆性状呈负向优势,完全隐性;(2)广义遗传力显著但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均不显著;(3)Galc/南京_(11)株高表现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显性×显性效应,胞质负效应不显著;(4)Grlc/02428、香雪粳、D_1株高表现受一对或二对以上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受微效多基因或修饰基因的影响,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上位性和加性效应,Grlc/香雪粳存在极显著的胞质负效应。上述结果,从遗传理论上展示选育高秆隐性恢复系、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克服籼粳交F_1倒伏问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爆裂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_1、F_1、P_2、B_(1:2)、B_(2:2)和F_(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爆裂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加性效应为d=-0.0247,主基因显性效应值为h=0.0511。主基因存在显性效应,该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杂种优势。B_(2:2)和F_(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5.28%和42.1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6.36%和34.1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4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稳定菌系闽选1号或闽选4号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以感病品种矮南特为杂交亲本之一的情况下,对闽选1号菌系的抗性,菲一、双抗77015受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双抗77023受2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IR29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闽选4号菌系的抗性。菲一由1对显性基因支配;双抗77015由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12.
黔花4号小麦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感病品种1426为杂交亲本时,其抗白粉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而以感亲绵阳15号或友谊麦杂交时,其抗性表现则受2对显笥基因控制。在黔花4号×1426的高代衍生品系中,CH248和CH264品系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性,而CH33和CH270则为2对基因控制。本文还讨论了不同遗传背景下和同一组合不同品系间所携基因不同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籼稻垩白遗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大垩白品种二九丰305和三个小垩白品种早香17、82—3、77—161—1做材料,配成6个正反交组合和6个B_1F_1,F_2、B_1 F_2、F_3及亲本同时种植。结果发现垩白是由两个主效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垩白为显性。由两个独立的互补基因控制。环境对大垩白的影响比对小垩白的影响大。当只存在单个显性基因时,还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用ZA1、ZB13、ZC13、ZD1、ZE1、ZF1、ZG1 7个菌系对云南26个粳稻品种进行抗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F2代抗性2.2%受3对显性基因控制,58.1%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39.7%受2对互作基因控制。受2对基因控制的,其基因间有重迭、抑制、互补等作用。16个组合的F1代回交表明,B1F1的抗感表现与F2代结果基本相同。正反交F1、F2代表现一致,说明抗性遗传是细胞核遗传,不受细胞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油菜花上真菌种类及其对菌核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油菜初花期与盛花期采取油菜不同部位花瓣和花药进行真菌分离.除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还以不同的频率分离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sp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附球孢菌(Epicoccum sp.),镰刀菌(Fusarium spp.).其中葡萄孢菌、交链孢菌、芽枝霉菌出现较早,为初花期主要真菌群;盛花期还分离到叶点霉菌和附球孢菌,以镰刀菌出现最迟.1991年从分离真菌中选择101个菌株.通过培养皿法和花瓣法测定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初步筛选出A_3,A_(25),A_(26),B_(10),B_(13),B_(11),B_(26),B_(31),B_(3(?)),C_8,E_1和E_2 12个对菌核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以上拮抗菌和菌核菌的孢子悬液于24h 时内在实验室条件下先后喷雾接种开花的油菜植株,所有拮抗菌占领花朵百分率为63%~96%不等,而菌核菌不能定殖其上.1992年从151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59个对核盘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其中葡萄孢菌41个占69.49%,交链孢菌5个占8.47%,芽枝霉菌1个占1.69%,镰刀菌12个占20.34%.  相似文献   

16.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用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叶片自然卷曲的籼稻恢复系贵农筒恢作亲本材料,与生产上常用恢复系CDR22、绵恢501、密阳46、多系1号、蜀恢162、泸恢6、蜀恢725、Q31678、明恢86、838、测64-7、6078、明恢63、恢77、桂34、晚3等组配,测定亲本、正反交杂种F1、正交F2及回交B1C1的叶片卷曲度,结果表明:用叶片全卷的贵农筒恢与平叶型的品种组配,不论正反交,杂种F1的剑叶及倒二叶均呈半卷叶型,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核基因控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混合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的模型,在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0.80左右,多基因遗传率为0.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雄穗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雄穗长度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雄穗分枝数由多基因控制遗传。B1:2、B2:2、F2:3三个家系世代雄穗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01%、58.88%、58.62%,雄穗分枝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82%、85.28%、84.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