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冈优881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寿  李平  李仁端 《杂交水稻》2000,15(3):7-8,22
首先用密阳46作母本与明恢63杂交选育出恢复系6323;然后从恢复系6323与粳稻天然杂交后代选育成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恢复系蜀恢881,其穗平重可达4.31g,它与三系不育系冈46配组,培育出了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强优势组合冈优881。该组合产量高,米质好,抗瘟性强,适应性广,1995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品系 16 2 d是一个新发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通过对 2 2 1个 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证明 16 2 d是由蜀恢 16 2突变产生的 ,16 2 d和蜀恢 16 2是一对近等基因系。对 F1 和 F2 代的遗传分析表明 16 2 d的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的表型特点是株高为正常高度的 1/ 4左右 ,籽粒为正常大小的 1/ 4左右 ,结实很差 ,叶短而宽。该基因对赤霉素GA3 敏感 ,不位于 d1基因所在的水稻第 5染色体着丝点附近区域。因此 ,认为 16 2 d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3.
D297A的选育及其配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于1972年运用地理远缘材料开展籼稻品种间杂交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1974、1975年相继实现三系配套,1977年利用籼粳中间材料从事人工制保。在此之前,我们分析了直接利用籼不粳恢或粳不籼恢不易突破杂种结实率低等难题,同时考虑到四川人们喜爱吃籼米的传统,设想通过籼粳交再用籼稻回交培育偏籼型不育系,以组配强优偏籼型杂交水稻。运用上述技术路线,于1985年冬繁时初步培育了一个带粳稻血缘的不育材料。用该不育材料与明恢63组配的杂种,在雅安作中稻种植表现优势强,米质好,抗稻瘟病等优点。1988年该组合在全国示…  相似文献   
4.
利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蜀光612S与蜀恢881配组成两优681,经试验、示范表明,比对照汕优63具有早熟、丰产、抗稻瘟病、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家垦5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敏偿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6.
恢复系6326是以密阳46作母本,配明恢63选育而成.该恢复系恢复谱广,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强,抗稻瘟病,米质优,所配组合可供大面积试种、示范。  相似文献   
7.
D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型不育系及其杂交稻是继冈型不育系及其杂交稻之后,由税亚种内品种间核置换育成的又一个籼籼型不育系。D型不育系的育成投产再次证明: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质核型雄性不育系,是水稻三系育种中普遍可行的有效途径。 一、D型不育系的选育经过 1972年作者从( Dissi D52/37 ×矮脚南特)F7的一个早熟、大粒株系(909)中发现一个花药白色,肥大,花粉圆败,自交不结实的不育株。当年用其再生稻与意大利B等21个籼稻品种测交,1973年种植的测交后代中,除意大利B表现部份保持外,其余20个品种全表现恢复。用意大利B连续回交,1976年回交6代后,性状稳…  相似文献   
8.
D型杂交稻,是继野败型、冈型不育系以后第三个新型不育系。对于丰富我国杂交稻质源,改变大面积生产单一胞质潜存的遗传脆弱性,增强杂交稻的抗性,延长优良组合的使用年限,提高稻谷产量,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D型杂交稻是采用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的雄性不育系,其胞质来源予原产圭亚拉的高秆晚籼良种“Dissi D52/37”(Q.Sativa L.Subsp.indica),与我国早籼品种“矮脚南特号”杂交,F_7代909株系分离的不育株,以此为母本,先后育成意大利B不育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遗传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概述了水稻感光性品种、非感光品种、杂交水稻、籼粳亚种间F1杂种和诱变早熟突变体的生育期 /抽穗期遗传 ,以及水稻抽穗期主基因和QTL定位的研究现状 ,并讨论了水稻抽穗期主基因研究、QTL定位、显性早熟基因的育种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 1 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 1 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 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1 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 1 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 .5亿hm2 ,增产粮食 3 .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 .1 三系新质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