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景忠 《养猪》2012,(4):88-88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成员引起的一种专门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若感染发病,死亡率达100%。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人高度易感。患病的犬、猫及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与其它重要传染病不同,狂犬病是典型的由动物传播到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传播的方式单一,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而且人是该病毒的终末宿主,因此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这一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伪狂犬病(PR)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公猪精液可传播病毒,母猪乳汁可带毒,仔猪因吃乳而感染。各种日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伪狂犬病病毒,感  相似文献   

3.
狂犬病传播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是危害人及家畜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发病者几乎 1 0 0 %死亡。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系统 ,临诊特征为狂躁不安 ,意识紊乱 ,兴奋 ,恐水 ,咽肌痉挛 ,最后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狂犬病传播途径绝大多数病例是通过患狂犬病动物咬伤而感染的 ,经消化道、抓伤、舔或触摸伤口、母体胎盘、呼吸道等其它非咬伤性的传播途径也可感染。1 咬伤是传播狂犬病的主要途径人和家畜绝大多数病例是通过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而感染的。我国狂犬病患者 (人 )所受的感染方法 ,一般多由狂犬直接咬伤所致 ,如黑龙…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9):149-150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温血动物,多见于犬、猫、狼、狐狸等动物的感染。通常的传播是由患病或带毒犬等动物咬伤了人或其它动物而感染。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一般表现兴奋、意识障碍、局部或全身瘫痪而危及生命。狂犬病病毒的宿主较广泛,多见于犬科动物,其次是马、牛、羊、家禽、鸟类等。狂犬病病毒也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在出现临床症状前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  相似文献   

6.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狂犬病病毒几乎能感染所有温血动物,野生动物是该病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载体,家犬在传播病毒中起重要作用。我国狂犬病的流行历史较长,进入21世纪,狂犬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国共报告人间  相似文献   

7.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危害家畜与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它是使温血动物发生中枢神经病变的高致死性和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文对狂犬病的症状和疫情多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1狂犬病的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狂犬病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里,患病动物通过咬伤或舌舐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如被抓伤伤口)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人,也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狂犬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狗、猫、狐狸或蝙蝠等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温血动物(犬、猫等)和人以后引起的,导致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并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或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一旦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抓伤或咬伤,具有30%-70%的概率感染,发病死亡率达100%。狂犬病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  相似文献   

9.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温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病变的急性、接触性、高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危害人及家畜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者几乎100%死亡。由于狂犬病病毒在犬类中传播迅速,危害性大,因此,随着城市、农村养犬  相似文献   

10.
动物有200多种传染性疾病,半数以上可以感染人。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已经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常识。狂犬病就是人类第一个被证实由病毒引起的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致死性传染病,全世界多少年来死于此病的人千千万万,可是近年狂犬病还是雄踞我国人类传染病死亡率的榜首,国外更不太平,中美洲加勒比海周边国家发现一种噬血蝙蝠,一旦感染狂犬病亦会疯狂追人和其它动物噬咬,这给热带衣着  相似文献   

11.
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调查,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建立犬的管理系统,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根据《苏州市养犬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养犬管理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逐步建立全市犬的管理系统的过程,为其它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1概况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死亡率100%。狂犬…  相似文献   

12.
<正>狂犬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很多地区有狂犬病发生的报道,防治狂犬病的基本对策与其他传染病相同,要充分了解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十分重要。1流行病学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人与多种动物共患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狂犬病病毒通常由患病动物咬伤的伤口传入,然后病毒沿神经上行到达中枢神经,进一步繁殖,使感染动物出现症状。本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害非常大,人和动物都有可能会患这种病,但是大多见于狗和猫等动物,人往往是被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而感染,而动物则是通过互相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狗传播.下面主要是介绍了狂犬病方面的知识,病原体、发病特点和怎么预防的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脑炎疾病。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可以发生狂犬病病毒的自然感染与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感染人类而引起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60000人不幸死于狂犬病,而这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近乎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其重要,狂犬病基本上是可以通过暴露后的预防进行阻止的。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与温血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咬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误食患病动物的肉或动物相互残食可经消化道感染.狂犬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可达100%,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弹状病科狂犬病病毒属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表面具有胞膜,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及家养动物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由于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各级政府、机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层层下发了文件参订责任书,要求全面地开  相似文献   

18.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的急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患者死亡率基本为100%。近年来,我国人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针对这一严峻情况,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坚持预防为主的方  相似文献   

19.
1 发生和传播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是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次之,病人传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感染散布传播,引起动物和人发病,也可通过皮肤损伤和口、鼻黏膜及眼结膜等使人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或Aujeszky Disease,AD)是感染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B类传染病(OIE认定)。该病毒可以感染除短尾猿以外的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猪感染伪狂犬病的损失和伪狂犬病病毒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