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按照“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要点”实施。栽培行向变为磁南偏西19-20度,行距为大行距50cm和小行距30cm的组合行,株距为15cm.水稻高光效栽培模式,可以提高行间透光率、日照强度、通透率以及水面温度,对提高水稻产量、降低水稻低温冷害和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高光效 提高产量、提高抗逆性  相似文献   

2.
提高水稻高产科培:主要是通过翻地,耙地平整等手段为水稻栽培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栽培的行向一般东西行向优于南北行,第一是改善了稻株的受光状态提高了光合效率,第二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地温,促进水稻苗分蘖发生,分蘖发生节位低,数目多等多种条件,施用有机肥料丰富水稻的各种养分,做好田间管理等有利措施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CK),设置耕层优化模式(T1),冠层优化模式(T2),行距配置优化模式(T3),耕层+冠层优化模式(T4),冠层+行距优化模式(T5),耕层+行距优化模式(T6),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优化栽培方式有助于增加水稻叶面积、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以耕层+冠层优化模式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其次是耕层+行距优化模式,产量比对照高出13.92%。【结论】优化栽培模式能够增加水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最高,耕层+冠层和耕层+行距优化模式的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半山区农业县,全县水稻耕作面积2.1万公顷,今年在全县推广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3万亩,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调整垄向,扩大行距,明显改善水稻群体,通风好,透光性高,边际效应明显,延长水稻叶片受光时间,增加受光面积和光照强度,提高农作物光合效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水稻高光效技术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大豆增加密度以提高光合效率、缩小行距以保证植株分布均匀、使株行距尽量相等窄行密植技术的特点,提出选用半矮秆的秆强品种防止倒伏,以保证大豆高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的核心和大豆窄行密植的理论基础,如增加密度以提高光合效率、缩小行距以保证植株分布均匀、使株行距尽量相等、选用半矮秆的秆强品种防止倒伏等保证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豆窄行密植即增加密度以提高光合效率;缩小行距以保证植株分布均匀;使株行距尽量相等;选用半矮秆酌秆强品种防止倒伏.保证高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水稻高产优质栽培,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群体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垦稻26以5苗·穴-1、行距30.0cm,株距12.6cm为最佳群体,产量高达11 481.0kg·hm-2,较对照增产4.4%;龙粳31以5苗·穴-1、行距28.5cm、株距13.3cm为最佳配置,产量达8 553.0kg·hm-2,较对照增产3.6%。因此,合理配置穴苗数和行株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光效栽培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新型水稻栽培模式,是改变常规的均行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南偏西20度;宽行行距5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13—15厘米,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水稻高光效栽培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博优938是广西钦州市农科所用新育成的恢复系钦938与博A配组而成的感光型高产优质晚籼杂交稻新组合,区内外区域试验均表现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耐寒不早衰,一般产量6.75~7.50kg/ha,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二级标准,2000年1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2003年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9年4月获广西钦州市第一届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目前该组合已成为广西杂交晚稻当家组合,可在桂南稻作区、桂中稻作区南部以及广东、福建南部地区和海南省等地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2.
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制种产量较低等问题,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实践。【方法】通过籼粳渐渗杂交,选育花时早、柱头外露高的粳型保持系,进一步转育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通过籼粳渐渗杂交、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籼粳成分定向选择等技术手段,选育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并比较与普通粳稻恢复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程氏指数、广亲和特性、广亲和基因、恢复谱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2种配组方式,比较两者的光温反应类型表现与异交结实率差异。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H58、C84、C927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粳不籼恢”或“籼不粳恢”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果】在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创制方面,转育出早花时粳型不育系春江16A以及春江99A、春江23A等早花时、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制种产量明显提高;在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创新方面,选育出CH58、C84、C927等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晚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较强的感光特性,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早籼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光温反应类型则表现不一。无论是“粳不籼恢”还是“籼不粳恢”配组,父母本的花时差小、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则有利于提高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的配组方式,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84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出春优84、五优84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并通过品种审定,表现出穗型大、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后期耐寒性好等优点。【结论】通过籼粳渐渗杂交,成功转育出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的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携带有S5-n,恢复谱广,明显不同于普通粳稻恢复系。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有利于缩短全生育期。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父母本的花时差小,有利于提高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选育出春优84等籼粳超级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3.
特优968系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自育恢复系南恢968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福建省区试及多点试种,表现熟期适中、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福建省做中稻种植。介绍了其在南平市多点试种表现,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清流县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3301,经过2年作单晚和烟后稻示范种植,总体表现适应性、丰产性好,成熟期比Ⅱ优838早,抗病性、耐肥能力较强.栽培上要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5.
云南稻核心种质F_2世代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解决云南稻作遗传基础狭窄和地方稻种难以利用等问题,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杂合系35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按籼粳间、稻作区间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后代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 杂种F2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颈长等性状都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平均多样性指数也较高.2) 籼粳间、稻作区间单一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但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3)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划分成4个性状不同的类群,各类群的形态性状差异明显,有利于育种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唐建淮 《广西农学报》2007,22(2):47-48,42
通过回顾杂交籼稻育种过程,对2000年以来审定通过的一批优质不育系进行比较,分析新育成杂交稻组合的特点,指出杂交籼稻优质组合育种生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013年杂交稻新组合"泰丰优2098"在邵武市作烟后稻试种,两年试种结果表明:泰丰优2098在邵武市作烟后稻栽培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产量潜力和推广应用前景。根据该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总结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三香优516是用湖南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亚华种业衡阳育种中心合作育成的水稻优质三系不育系三香A作母本,以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良三系恢复系R516作父本配制而成的三系一季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品质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松溪县2010年引进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Y两优302,经两年试种,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倒性强,未发现稻瘟病,但有稻曲病发生。栽培上要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相似文献   

20.
滇型杂交稻亲本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以滇型杂交稻不育系 10个、相应的保持系 10个和恢复系 38个 ,以及由上述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的 4 0个杂交种为试材 ,研究了亲本材料的RAPD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亲本籼粳差异与产量杂种优势存在抛物线的关系。利用籼粳分化存在一定差异的亲本杂交 ,易得到正向优势组合 ,平均杂种优势较强 ;但并非双亲籼粳分化差异越大越好 ,双亲差异过大则不易获得正向优势组合 ,使杂种优势减弱 ,甚至为负。双亲籼稻成分差值以 12 %~ 16 %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