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郭晓宇  丁德 《中国饲料》2023,1(4):96-99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液体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活菌数的影响。试验分别设定20、25、30℃三个发酵温度,每个发酵温度设置6个重复,厌氧发酵24?h。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05),粗纤维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但总能显著降低(P <0.05);25和30℃发酵时,液体饲料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20℃组(P <0.05),但25和30℃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而挥发性脂肪酸方面,25和30℃发酵时,饲料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0℃发酵组(P <0.05),而25和30℃之间的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乙酸含量25℃发酵组高于30℃发酵组(P <0.05)。丁酸含量则随发酵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5);液体饲料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显著升高(P <0.05),其中25和30℃发酵组酵母菌活菌数无显著差异(P> 0.05);液体饲料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粪便发酵有害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选择1岁杂交公羊15只,单笼饲养,利用全收粪法连续收集5 d粪样,混匀,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不同环境温度范围(10~15℃、20~25℃、30~35℃),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 kg粪样,分别放入小型动物呼吸代谢室连续发酵5 d,测定代谢室内O_2、CO_2、NH_3和H_2S浓度。结果表明:随代谢室内温度的升高,粪便好氧发酵过程中耗O_2量和CO_2排放量先升高后降低,30~35℃时呼吸代谢室内耗O_2量和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10~15℃和20~25℃(P0.05),在48小时达峰值,分别为15 821,17 262 mg/m~3;30~35℃时代谢室内NH_3、H_2S排放量均极显著高于10~15℃和20~25℃(P0.01)。说明环境温度对粪便发酵过程中耗O_2量和CO_2、NH_3、H_2S排放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设3个温度(20、25和30℃)和3个食物浓度(1×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10 d。结果表明,最大种群密度均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少。温度为25℃食物浓度为1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密度为74.39±1.81 ind/mL,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随温度升高,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也呈现逐渐前移的趋势,最大种群增长率则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温度30℃食物2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增长率为0.70±0.013,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怀卵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温度下最大怀卵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物为20×106 cells/mL的最大怀卵率为56.43±1.07%,与其他浓度组比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温度和食物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及繁殖均有显著影响。温度25℃食物浓度10×106 cells/mL为培养条件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温度对黄羽肉鸡后期生产性能、消化功能和热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将840只29日龄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含3个重复,每重复70只。试验采用密闭鸡舍,4组均装置空调控制实际室温分别为20、25、28、30℃。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21.6~22.9℃下黄羽肉鸡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最佳;同30℃组比,20℃和25℃组显著提高了日增重并显著降低了耗料增重比和死亡率(P0.05);20℃和25℃组较30℃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较28℃和30℃组提高了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P0.05);同比20℃组,30℃组血清皮质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肝脏和胸肌中热应激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比30℃组,20℃和25℃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肝脏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黄羽肉鸡生长后期的适宜环境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卵巢保存温度、激素及体外培养时间对延边黄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卵巢分别保存在25~29℃、30~35℃、36~40℃的生理盐水中运输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分别为55.3%、70.1%、60.7%,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将卵母细胞分别培养在无激素的对照组(TCM199 10?S)、添加雌二醇(estradiol)-17β组、LH 雌二醇-17β组时,卵子的成熟率分别为57.8%、64.3%、70.1%,对照组与LH 雌二醇-17β组差异显著(P<0.05);卵母细胞各自培养22~25 h、26~30 h、31~34 h时,卵子体外成熟率分别为56.3%、65.4%、68.4%,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温度对泌乳奶牛乳清中某些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健康荷斯坦黑白花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5℃、10℃、15℃、20℃、25℃)对奶年乳清的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20℃时,乳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乳清肌酸激酶(CK)活性在5℃和25℃时极显著高于各中间温度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从5℃至20℃逐渐升高,且20℃组显著高于25℃组;乳清总蛋白(TP)含量5℃组为最低,而10℃、15℃和25℃组为高;乳清中尿素氮(BUN)则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25℃组显著低于其它各温度组。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3种不同浓度的甘油(1.4,1.0,0.7mol/L)和投液氮温度(-25℃、-30℃和-35℃)对牛体外受精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最终投液氮温度为-25℃时,胚胎冻后存活率以1.4mol/L甘油组为最高,同1.0mol/L甘油组相比,差异显著(78.5%vs 64.5%,P〈0.05);与0.7mol/L甘油组相比,差异极显著(78.5%vs53.5%,P〈0.01)。以1.0mol/L的甘油冷冻,-30℃投液氮的效果优于-25℃的,它们之间冻后胚胎的孵化率差异显著(77.1%vs 64.5%,P〈0.05)。用0.7mol/L甘油冷冻,投液氮温度以-30℃的为最好,冻后胚胎的孵化率(73.3%)极显著(P〈0.01)高于-25℃的(53.5%)。用1.4mol/L甘油冷冻,以-25℃投液氮为最好,冻后胚胎的孵化率(78.5%)显著(P〈0.05)高于-35℃的(65.7%)。结果表明,不同的甘油浓度和投液氮温度对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时间对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 ration,TMF)发酵品质的影响。将0.5% CT-10(同型发酵乳酸杆菌)、5%糖蜜和TMR装入发酵袋内并于5、15和25℃条件下密封发酵,在发酵5、10、15、20和30 d时开袋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结果显示:5℃时,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灰分(Ash)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 < 0.05);15℃时,各组间NDF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其他指标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5℃时,各组间EE、Ash、NDF和ADF无显著差异(P > 0.05),而CP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P < 0.05)。不同的发酵时间对TMF有机酸含量影响显著(P < 0.05),在5和15℃时,发酵30 d天时pH分别降至4.23和4.36,达到发酵过程中的最低点;各个发酵温度条件下,氨态氮(NH3-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前15 d持续增加,之后又呈现先缓慢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5℃时,发酵20 d,pH降至4.57,乳酸含量和TVFAs含量分别达到最高。综合以上结果和V-Score评分最终得出:5℃时,发酵20 d效果较好,15℃时,发酵15、20 d效果较好;25℃时,发酵5 d效果较好,饲料等级均为优。  相似文献   

9.
奶牛体外受精效果几种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卵巢的保存温度、保存时间、不同的培养液成分、培养方法等对奶牛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囊胚发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采集的卵巢在37℃保存2h时,卵巢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71.3%)和囊胚率(31.4%),与25℃保存组的卵裂率(75%)和囊胚率(30.7%)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0℃保存组(55%和15%)和4℃保存组(47.8%和12%)有显著差异(P<0.05);当卵巢保存6h时,25℃保存组的卵裂率(70.2%)和囊胚率(29.2%)均显著高于37℃保存组(50.9%和13%)(P<0.05);与40℃保存组(30%和7%)和4℃组(30.1%和8.2%)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保存2 h组差异不显著.在25℃温度下,屠宰牛卵巢保存时间达到8h时,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下降,分别为55%和14%.②作为早期胚胎的培养液,CRlaa的效果好于TCM-199.③50μl微滴组的卵裂率(71%)与微滴100μl组(75%)和500μl组(72%)无显著差异(P>0.05),但囊胚率(15.8%)显著低于100μl组(32%)(P<0.05);大体积培养组(2 ml)的卵裂率和囊胚率(55%和14.8%)显著低于100μl组和500μl组(P<0.05).  相似文献   

10.
温度是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是湿地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以甘南尕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98 d的好气培养,研究4种退化程度(未退化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HD)湿地土壤在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和20~40 cm)、温度(15℃,25℃,35℃)条件下的土壤硝化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各温度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而随湿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净硝化速率在0~10 cm土层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4种退化程度各土层土壤15℃升高到25℃的Q10值(温度每升高10℃土壤净硝化速率增加的倍数)高于25℃升高到35℃,说明土壤净硝化在15℃~25℃最敏感。综上所述,湿地退化增加了土壤硝化作用,同时温度升高促进了土壤氮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冷、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头荷斯坦牛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冷应激(-30℃、-20℃、-5℃)与热应激(31℃)对奶牛的血液生理常值、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应激期:(1)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的变化在温差15qC尤为突出(P〈0.05);(2)血清中Ca2+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3)血清P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降至-30℃时血清P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热应激期:白细胞、红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变化尤为突出。(1)白细胞、红细胞数目均减少(P〈0.05);(2)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有显著的变化(P〈0.05)。通过本次试验,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奶牛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变化,以达到预防冷、热应激的目的,同时研究我区奶牛在冷、热刺激下的生理变化,为进一步制定缓解奶牛冷、热应激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笼养东方白鹤繁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能量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繁殖期,雌鹳和雄鹳的可代谢能摄入率无显著差异;采食量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差异很大(P〈0.05),多数在繁殖期采食量高且随气温降低而增加。成体与亚成体可代谢能摄入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成体的可代谢能摄入高于亚成体,致使两者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差异(P〈0.05)。雌雄之间冬季可代谢能量摄入差异不显著,雌雄间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不大且在温度〉-10℃时,要比温度≦-10℃时更活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与低温冷冻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变化的关系,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翌年秋季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越冬前期挖取越冬器官并进行-10,-15,-20,-25和-30 ℃低温冷冻胁迫处理,以低温冷藏(4 ℃)为对照,测定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抗氧化特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末次刈割的苜蓿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17.12 ℃;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 ℃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20 ℃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CAT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15、-20、-25 ℃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SOD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15、-20、-25、-30 ℃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的苜蓿抗寒性强弱为未刈割>8月25日>11月5日>9月5日>10月15日>9月15日>10月25日>10月5日>9月25日;末次刈割时间通过调控苜蓿根颈的SOD、POD、CAT活性,协同作用清除活性氧、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从而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抗寒性,因此在科尔沁沙地地区建议9月5日之前或11月5日之后进行末次刈割。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热应激强度(25,30,35,40℃)和40 ℃热应激后不同处理时间(0.5,1.5,2,2.5,4,6 h)两个角度,检测分析了獭兔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大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25℃相比,30 ℃时獭兔血清的MDA略有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水分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法对不同温度和水分互作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定4个土壤水分梯度(80%,65%,50%和35%FWC,FW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生长温度(15,20和25 ℃)来模拟自然生长条件来探究适宜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在25 ℃、65%水分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和水分处理(P<0.05),而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的幼苗株高在20 ℃条件下均显著高于15和25 ℃处理(P<0.05);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茎粗在65%水分条件下均达到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且与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15和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叶宽、组织含水量、株高胁迫指数和干物质胁迫指数均在65%水分条件下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而在25 ℃条件下,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在80%水分条件下达到最大;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冠比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P<0.05);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而在15和25 ℃条件下,其根长在50%水分条件下最大,且均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因此,由结果得出20 ℃温度和65%水分条件最适于中华羊茅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甾醇对雌性小鼠生长及生殖激素的影响。选用50只35日龄雌性小鼠,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植物油组(给予0.1 mL植物油)及植物甾醇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每日灌胃20、80和320 mg/kg植物甾醇)。连续灌胃3周,第1天和第22天称取小鼠体重,然后眼球采血,制备血清,对小鼠血清中的雌二醇、孕酮、催乳素水平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小鼠生长及生殖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组小鼠体增重差异显著(P<0.05)。与植物油组相比,植物甾醇处理组小鼠体增重先升高后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甾醇对小鼠血清E2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中剂量组小鼠的雌二醇水平最高(270.52&#177;18.10 pmol/L);随着植物甾醇灌胃剂量的增加,小鼠孕酮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植物甾醇中剂量组小鼠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植物甾醇灌胃组小鼠催乳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低剂量植物甾醇可提高KM雌性小鼠的体增重;植物甾醇能提高KM雌性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但对孕酮和催乳素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保存温度对野生动物粪样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采集21份雌性成年华南虎的新鲜粪样为试验对象,用Cat ELISA Kit测定在不同温度环境保存的粪样中雌二醇(E)、孕酮(P)、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浓度。结果:7份新鲜粪样,每份分成2份,分别直接冷冻干燥和-20℃保存后冷冻干燥,粪样中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在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4份新鲜粪样,每份分成4份,分别置于25℃,4℃,-20℃和-70℃条件下保存24 h,粪样中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5份新鲜粪样,每份分成5份,-20℃保存9 d,粪样中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始终均无显著差异(P〉0.05);5份新鲜粪样,每份分成5份,4℃保存9 d,粪样中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始终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应用Cat ELISA Kit检测华南虎粪样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粪样在常温条件下短时间(9 d)保存不影响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20~35 kg淮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8头遗传背景相似、初始体重约20 kg的淮猪,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淮猪,公母各半。3个试验组等能量水平下(12.78 MJ/kg)分别饲喂低(14.53%)、中(15.55%)、高(16.62%)3种不同粗蛋白质水平的饲粮。猪体重达35 kg左右结束试验。饲养试验共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显示,日采食量,中等蛋白质组分别比低蛋白质组和高蛋白质组高8.55%和5.77%;日增重,低蛋白质组和中等蛋白质组相同,均比高蛋白质组高9.09%;料重比,低蛋白质组分别比中等蛋白质组和高蛋白质组低4.19%和8.63%。血清尿素氮含量,低蛋白质组分别比中等蛋白质组和高蛋白质组低16.25%(P〈0.05)和11.96%(P〉0.05),说明低蛋白质组猪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于中等蛋白质组和高蛋白质组;中等蛋白质组血清中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略低于其它试验组,而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略高于其它试验组;低、中、高蛋白质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依次递减。本试验结果表明,20~35 kg淮猪饲粮蛋白质适宜水平为14.53%。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血凝试验测定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6株抗原效价的影响。试验设定4、25、37℃3个温度,分别读取反应5、10、15、20、25、30、35、40、45、50、55、60 min时的抗原效价。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试验结果出现时间缩短。4℃反应25 min结果趋于稳定,反应50 min时开始解凝;25℃反应20 min结果趋于稳定,反应40 min时开始解凝;37℃反应15 min结果趋于稳定,反应30 min时开始解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