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用70%乙醇对双齿围沙蚕进行热浸提后,得到双齿围沙蚕浸膏。然后对得到的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3部分萃取物。对双齿围沙蚕浸膏及各有机溶剂萃取部分进行抑菌试验和血管紧张肽I转化酶(ACE)抑制测试。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浸膏及各有机溶剂萃取部分均具有抑制ACE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双齿围沙蚕石油醚萃取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希瓦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正丁醇萃取部分对希瓦氏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手段从真海鞘(Halocynthia roretzi Drasche)壳中分离纯化出了3种化合物。对所获得的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的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采用CCK-8方法对75%EtOH浸提所获得的真海鞘壳浸膏进行了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测试。结果表明,从真海鞘壳中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分别为:Diethyl 24-[(Z)-3-methy-1-hexenyl]-heptatetracontanedioate(化合物1)、胆甾醇(化合物2)和6-(2,,3,-Dihydroxy-4,-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1,-yl)cyclopentadiene[c]pyrrole-1,3-diol(化合物3)。体外测试表明,75%EtOH浸提所获得的真海鞘壳浸膏具有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内在底栖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修复时,为判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作生物指示物反映环境状况的适宜性,以海沙模拟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境,设计均匀试验并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不同污染水平的重金属-营养盐-石油烃复合污染15 d,研究其SOD活性在有沉积物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处理间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差异不显著;重金属、营养盐和石油烃均不能显著影响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和污染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剂量-毒性效应关系;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服从Logistic分布,SOD活性对复合污染的响应不确定。因此,SOD活性能否用于反映环境条件值得商榷;内在底栖生物用作生物监测/生物修复种时,应慎重使用SOD活性反映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4.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1-3]、生态修复[4]和疾病防治[5]等方面。当前双齿围沙蚕多采用水泥池或用黑膜铺设土池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与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并不一定相符,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结合2019—2020年开展的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试验和生产,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 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 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 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 ℃、20 ℃和 25 ℃)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 g、中规格(1.5±0.2) g、小规格 (0.7±0.2) 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 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 大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 而中规格和小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和轴向爬行时间影响不显著 (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0.05)。泵水量和营养盐溶出效率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增大, 大规格沙蚕的泵水量最高可达 10.01 L/d; 径向起伏是双齿围沙蚕在洞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和泵水方式 , 其洞穴中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物的溶出效率分别可达 109.80 μg/(cm2?d)、6.02 μg/(cm2?d)、60.56 μg/(cm2?d)和 15.40 μg/(cm2?d)。双齿围沙蚕泵水溶解氧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 小规格双齿围沙蚕对高温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大规格沙蚕;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运动(生物灌溉)随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而增强, 其主要驱动因子是洞穴微环境的溶解氧含量;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溶解氧阈值可使其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高的溶氧收益, 符合“最佳性理论”, 可称之为“最佳溶氧收益策略”。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现象是双齿围沙蚕为获得充足溶氧而产生的连带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行为学实验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低潮区、中潮区和高潮区沉积物表层为10、60 cm深以下的沉积物的选择行为。3个潮区表层为10 cm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1#、2#、3#,3个潮区60 cm以下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4#、5#、6#。结果显示,在实验装置一中,不同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和4#沉积物中,C含量显著高于2#沉积物(P<0.05),4#沉积物中,N含量显著高于2#和6#沉积物,不同沉积物的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1#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规格和底质类型对双齿围沙蚕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搜寻时间影响显著(P<0.05),而底质类型则对搜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在实验装置二中,6#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显著高于1#和2#沉积物(P<0.05),C、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2#沉积物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各个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底质类型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移动距离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小规格双齿围沙蚕比较活跃和敏感,倾向于选择H2S含量较低的底质;在底质内部钻蚀时,双齿围沙蚕倾向于选择物质含量较低的底质。总体来看,双齿围沙蚕对自然栖息地底质类型选择性不强。  相似文献   

8.
观察海胆壳中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的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用75%EtOH对粉碎的海胆壳进行热浸提,减压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各层提取物,对其进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活性测定。进而,粗提物利用薄层层析、反复硅胶柱层析、半制备薄层色谱层析以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活性测定可知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较显著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石油醚提取物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手段得到化合物HDB,结构鉴定为棕榈酸。正丁醇提取物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半制备薄层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手段分离得到化合物HDA,结构鉴定其为(3β)-胆甾-5-烯-3-醇。  相似文献   

9.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Grube)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产多毛类。自然生长的双齿围沙蚕性腺发育不同步,难以获得大量受精卵,利用移植亲体获得批量异沙蚕种群进行自繁培育苗种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鱼油和氧化鱼油为脂肪源,制备6种过氧化水平的饲料,连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48. 8±0. 6) mg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60 d,然后测定沙蚕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当饲料过氧化值(POV)超过7. 74 meq·kg~(-1)时,饲料系数显著上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则显著下降;当饲料POV超过11. 38 meq·kg~(-1)时,双齿围沙蚕的存活率、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沙蚕粗蛋白和体水分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降低,粗脂肪则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升高,灰分含量不受饲料POV显著影响;沙蚕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POV升高而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趋势与MDA相反,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饲料POV为11. 38 meq·kg~(-1)和7. 74meq·kg~(-1)时升至最高值。因此,双齿围沙蚕饲料的POV不宜超过7. 74 meq·kg~(-1),最好在4. 12 meq·kg~(-1)以下。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水泥池中,通过投喂扁藻、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对双齿围沙蚕促熟,异沙蚕体变态率达38.6%;共培育出5刚节幼体800万条;以细砂作附着基,培育出5 mm长幼蚕20万条。  相似文献   

12.
沙蚕和星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充分利用沙蚕和星虫资源,利用常规方法分析和检测沙蚕和星虫的总蛋白、总脂肪、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二者的氨基酸含量高,种类齐全,包括了人类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几乎占到所测18种氨基酸的1/2。所测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71%,5.77%),天门冬氨酸(4.61%,4.94%)次之,甘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也较高。沙蚕体内的溶血因子不耐热。同时,沙蚕和星虫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对较高,而胃蛋白酶与类胰蛋白酶的活性较低。可通过投喂藻类和有机碎屑而进行人工养殖,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亲体在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条件下的培育效果,以及在不同盐度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不同开口饵料下沙蚕幼体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泥沙底质以及投喂单胞藻对亲体培育有较好的效果,成活率较高;盐度在25时受精率、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88 4%和87 4%;采用金藻投喂的试验组幼体成活率最高,达到95%。  相似文献   

14.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冲 《水产科学》2000,19(1):33-35
介绍了双齿围沙蚕育苗生产的全过程。6 ̄7月份,利用对虾育苗室及其设备,采捕自然海域上浮的异沙蚕体,孵化密度50 ̄100万粒/m^3,经35d培养,幼体平均体长1.5(0.5 ̄3.0)cm,136m^2出苗量455万条,平均32625条/m^2。三刚节幼虫至四刚节幼虫成活率70%,四刚节幼虫至底栖成活率49.4%,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47.9%。  相似文献   

15.
双齿围沙蚕生态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滩涂高潮区进行双齿围沙蚕单养与改造涂面和平涂的双齿围沙蚕与贝类生态混养试验,结果表明:改造涂面进行沙蚕与贝类混养效果最好,其次是沙蚕单养,平涂沙蚕与贝类混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h、而水温在27.5~32℃为82h。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的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中,共获受精卵6亿粒,孵化率40%;三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100万个/m2;四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50万个/m2;五刚节幼体培育密度1万~2万个/m2;20d左右培育至十刚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18.
双齿围沙蚕昼夜代谢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玲 《水产学报》2005,29(1):48-54
在20℃下测定了双齿围沙蚕的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规律。按沙蚕体湿重分别设置S[0.50±0.05g]、M[0.90±0.05g]、L[1.50±0.05g]3个组,投喂人工合成的牙鲆饵料,结果表明:(1)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符合幂函数方程R=aWb,b值分别为-0.5988、-0.4817;(2)在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中,S、M、L各组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夜间代谢增强,白天相对低缓;(3)对双齿围沙蚕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昼夜变化的比较表明,S、M和L组特殊动力代谢的峰值分别为3.936、1.5222和1.2853mg·(g·h)-1,持续时间相近,S、M、L总耗能分别为:271.62、73.56和70.56J·g-1。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从而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年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1刚节以上幼沙蚕3 646条;2004年沙蚕蓄水养殖83.33 hm2(1 250亩),每667 m2 放养幼沙蚕6万-8万条,平均每667m2产沙蚕134.9 kg,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