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水氮配合对春小麦灌浆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氮素营养对春小麦灌浆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5%时,施氮处理的春小麦旗叶脯氨酸和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由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增施氮肥使旗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5%~75%之间时,增施氮肥使春小麦旗叶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75%时,氮肥的效应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盆栽试验中,以杂交中稻两优培九为材料,设4种土壤水势(淹水、0、-30和-60 kPa)和5种氮肥水平(0、1.5、2、2.5和3.0 g/盆),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势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不施氮时,各水分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为1.5 g/盆时,0 kPa水势下水稻产量最高。其他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随土壤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应土壤水势下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各部分干重,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产量。但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结论]水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水肥处理对竹叶花椒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肥措施对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设置土壤含水量(20.0%,40.0%,60.0%和80.0%的田间持水量),氮肥(氮施肥量分别为0,75.0,150.0和300.0 kg·hm-2),磷肥(五氧化二磷施肥量分别为0,30.0,60.0和120.0 kg·hm-2)和钾肥(氧化钾施肥量分别为0,75.0,150.0和300.0 kg·hm-2)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水肥耦合对盆栽竹叶花椒生长、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花椒地径(D),苗高(H)和D2H,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总微生物数量、碱解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地径、苗高和D2H,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与竹叶花椒地径和苗高均呈显著相关;土壤肥力隶属度和D2H呈显著相关。通过对土壤肥力隶属度(y)与土壤含水量(x1),氮肥(x2),磷肥(x3)和钾肥(x4)的多元回归预测得到,最适宜竹叶花椒幼苗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提高的水肥组合为:土壤含水量为61.5%,施肥量为244.3 kg·hm-2氮肥,112.4 kg·hm-2磷肥和240.1 kg·hm-2钾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求水肥调控机理,为建立柳枝稷稳产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为考察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正交组合设计,测定各处理下柳枝稷产量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构建柳枝稷产量与2个因子间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研究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和品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产量而言,水与氮肥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土壤含水量由8%提高到32%时,产量达最大值所需氮肥量由1.174g/盆增加到2.764g/盆。在土壤含水量为20%或施氮量为1.152g/盆时,产量趋于稳定。对柳枝稷品质而言,纤维素含量与木质素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木质素含量不断降低,施氮量为2.232g/盆时,柳枝稷木质素含量最低为36.957mg/g,仅为0.072g/盆施氮量的2/3。半纤维素含量在不同水与氮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素、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受到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者的交互作用只对木质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结论】水与氮肥对柳枝稷产量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其木质素含量随着氮肥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故提高氮肥施用量和土壤含水量对柳枝稷作为能源作物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水肥管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利于作物生长。而盲目的水肥管理会导致水土环境污染和水肥资源浪费。本研究开展了滴灌灌水和施肥对南疆枣园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适宜灌溉定额和施肥配比能够达到抑盐脱盐的效果。施肥配比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高于灌水定额的影响。高水条件下,多施氮肥会导致积盐;低水条件下,多施氮肥能够使土壤脱盐,在枣树花期应增加氮肥的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6.
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春小麦新春6号为材料,在滴灌技术条件下,研究了3个滴水处理(W1.1500 m3.hm-2,W2.3000m3.hm-2,W3.4500 m3.hm-2)和3个氮肥水平(N1.0,N2.150 kg.hm-2,N3.300 kg.hm-2)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处理中,滴灌春小麦的Pn、Gs、Ci均比传统畦灌有所提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相同水分条件下,随着滴氮量的增加春小麦Pn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相同氮肥处理下,其开花期Pn随滴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则减少。其中,处理W2N3、W3N2在生长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Pn、Gs和Ci,表现出较高的水肥利用效率,并且其产量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水氮耦合对烤烟团棵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赣北代表性土壤进行盆栽,探讨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烤烟团棵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和与烤烟团棵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 )和气孔导度(cond)存在显著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存在显著负相关.每株用氮8.5 g,相对土壤含水量为70%-80%,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CO2)达最大值,分别为2.93 mg/g、14.05 μmol/m2·s;胞问浓度(CO2)达最低值为200 μmoL/mol.每株用氮7.0 g,相对土壤含水量为70%~80%,气孔导度(H2O)达最大值,为0.26 mol/m2·s.蒸腾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减少.生产中可以采用高肥高水(处理B3W4,即每株用氮8.5 g,相对土壤含水量为70%-80%)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在烤烟团棵期土壤相对含水率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中肥高水(处理B2W4,即每株用氮7 g,相对土壤含水量为70%-80%)减少经济投入;在烤烟团棵期土壤相对含水率较低的地区可以增加氮肥用量减小蒸腾速率,提高田间的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水肥耦合的最佳配置,在通许潮土区进行测墒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水(W1:不灌水;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W4:足墒灌溉)肥(N1:一次施肥;N2:多次施肥)耦合试验,探讨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均受土壤水分调控,在W1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抑制作用,在其他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促进作用。各处理间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3水分条件下最高;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同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以W3N2处理最高,达9 293.19kg/hm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成产要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表现为小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对白刺幼苗表型可塑性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对白刺的生长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和叶绿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70%条件下,白刺的株高、基茎等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白刺的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及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白刺生物量茎的分配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则相反,根冠比呈增加趋势;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分析,土壤含水量达到70%时,是最适宜白刺生长的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白刺通过调整形态特征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产生可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肥调控对水稻结实期叶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6个早衰型和非早衰型杂交稻组合为试验对象,以常规水肥管理为对照,抽穗后对其进行限水胁迫(土壤水势限制在-25kPa左右)和增施氮肥(限水的同时增施10%N素粒肥)处理,分析水分亏缺和增加氮肥条件下,不同杂交稻组合叶片的衰老速率及抗衰老生理响应。[结果]水分亏缺加速叶片衰老,早衰型品种中优838、天优998和隆平601受水分亏缺影响较大,限水处理叶绿素衰减率比其他3个组合提高了6%~8%;增施N肥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绿素降解。水分亏缺诱导叶片ABA含量上升,不同组合上升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各组合ABA含量对增施N肥反应不一致,中优838表现下降,其余组合表现不同幅度上升。不同组合的抗氧化酶活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存在差异;在限水的同时增施N肥,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不尽相同。水分亏缺增加了各组合叶片MDA的积累。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各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叶片SOD活性与ABA含量正相关。[结论]该研究表明水稻叶片衰老速率、抗衰老生理活性以及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存在品种差异;抗氧化酶活性不完全受ABA诱导升高;SOD活性可作为水稻逆境抗性指标;后期增施N肥对延缓叶片衰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750 m~3/hm~2(W1)、1 500 m~3/hm~2(W2)、3 000 m~3/hm~2(W3)3个灌水及施氮0 kg/hm~2(F0)、60 kg/hm~2(F1)、120 kg/hm~2(F2)、240 kg/hm~2(F3)4个水平,研究水氮对盐碱地柳枝稷光合生理特性及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对盐碱地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到氮肥影响;灌水量和施氮量同时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生物质产量,表现为:水分效应水氮耦合效应氮肥效应,氮肥的增效作用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柳枝稷生物质产量与开花期光合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北盐碱地区,高水中氮条件下(灌水量3 000 m~3/hm~2、施氮量120 kg/hm~2)有利于提高柳枝稷开花期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肥管理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合理降低氮肥施用量,研究不同水肥模式条件对番茄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5日滴灌2 h的灌溉方式可提高番茄亮度,土壤含水率为田持的70%~90%的灌溉模式可有效提高番茄可溶性糖含量;灌水适中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额为3771.98 m3/hm2)有利于番茄产出较多的果实数和增加成熟比例,并且推迟番茄主产期,从而提高番茄初产量和总产量;氮肥添加处理、水肥的交互效应均未对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水分对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大于氮肥。  相似文献   

13.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大方线辣椒,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与施氮量对辣椒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土壤水分下限为60%、0.2 g/kg干土产量最高;同一土壤水分含量,施氮能显著增加辣椒素、Vc、干物质、可溶性糖等物质含量,但施氮过多辣椒素、Vc含量下降;同一施氮量,土壤水分含量下降辣椒素、Vc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梅州柚主产区不同土壤类型上选择沙田柚生产上常用4种有机肥(花生麸、微生物有机肥、大豆有机肥和鸡粪有机肥),以化肥单施为对照,探讨化肥与有机肥在氮磷钾施用总量相等下,对沙田柚果实品质、土壤理化性质、耐贮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红壤土试验小区施用花生麸、微生物有机肥以及鸡粪有机肥虽然没有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但是降低了可滴定酸的含量,使得固酸比升高,沙田柚果肉口感纯甜无酸,风味更佳。黄壤土小区施用花生麸、微生物有机肥以及大豆有机肥对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的含量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在两种土壤类型上进行的各配施处理对土壤性质以及柚果不同贮藏期果实品质未表现出明显影响,除改善土壤pH外,配施不同肥料对土壤性质以及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均未表现出某种一致或明显的规律。因此,在沙田柚生产中实行化肥和有机肥合理配施效果好,以等量氮配施花生麸和微生物有机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保护地辣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水肥耦合效应对辣椒保护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不仅与灌水量有关系,而且受作物、棚内小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量愈高,吸水愈多,土壤水分消耗越多。灌水、施氮和施磷对辣椒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相近,施磷影响稍大。灌水和施肥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增加灌水量可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施肥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本试验以氮磷固定在零水平,即施纯氮358.7 kg/hm2,施纯磷(P2O5)120.0 kg/hm2时,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水分-氮肥配合对油菜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7-9248,9289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油菜(Brassica rapa L.)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探索其合适的水肥供应水平。[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4种水分处理和4种氮素水平。水分处理分别为50%θf、60%θf、70%θf、80%θf(θf代表土壤田间持水量,各设计水平为浇后灌水上限);施氮量分别为纯氮0、0.12、0.24和0.36 g/kg(土),肥料为尿素(含氮46.2%)。[结果]油菜水分生产效率与氮肥用量、灌水控制水平关系极为密切,且水肥交互效应明显。油菜水分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某一氮肥用量后,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随灌水控制水平的变化亦表现出相同趋势。各水氮处理中,水分生产效率与油菜产量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水肥协调供应是高产和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综合考虑,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施氮量为0.24 g/kg(土)的组合是最优的。[结论]该研究可为油菜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小麦高产水肥需求规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不同水[W1(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W2(适当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W3(充分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氮[N1(不施氮)、N2(正常施氮:225kg/hm~2)、N3(高施氮:300 kg/hm~2)]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净光合速率(Pn)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小麦旗叶SPAD值、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以及产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相同时,花后10 d,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SPAD值总体逐渐增加(N1处理除外),Ci总体逐渐降低,Pn、Tr和Gs总体先降低后增加;花后18 d,SPAD值、Pn、Tr以及Gs总体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总体上W2和W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Gs除外);花后26 d,SPAD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n总体呈增加的趋势(W2和W3处理间总体差异不显著),Gs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1.87%,N3处理提高了7.86%。当施氮量相同时,与W1处理相比,W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3.24%,W3处理提高了2.26%。W2N2处理即施氮量为225 kg/hm~2,灌溉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产量最高。说明适当的水氮运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涌泉根灌灌溉模式下的水肥利用效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试验站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湿润体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器流量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及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器流量对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湿润体内含水率以及氮素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并分别得到灌水器流量与涌泉根灌累计入渗量以及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数学模型。肥液入渗条件下形成的湿润体形状近似为椭球体,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表现为表层低(18.55%)、中间高(20.39%)、底层低(14.46%)的趋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以分布1 d时湿润体特征值作为灌水技术指导依据。相同土层深度处NO-3-N和NH+4-N含量均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再分布时间越长,土壤中NO-3-N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NO-3-N含量最大,深度越深NO-3-N含量越低;土壤中NH+4-N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深层土壤NH+4-N含量减少更明显。水分运动对NO-3-N含量的分布及运移较显著,水分运动对NH+4-N含量的分布及运移不显著。上述结果为涌泉根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