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灾民生活是灾荒史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方历史灾荒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灾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农民生活的一般景象、灾荒发生后灾民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特殊灾害时期灾民的生活行为。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完备的荒政制度在救荒济民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大灾之后并非一定大荒;欧洲国家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救济灾民,重大灾害发生后灾情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应对皖淮灾荒取得了些许实效,并涌现出众多被朝廷誉为"见义勇为"的中外善士,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灾荒应对举步维艰,最终没有达到"定人心而全民命"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灾荒是促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进入20世纪的中国,全国各地灾荒连年发生,水、旱、风、虫、雹、震等灾害交互出现,连绵不绝。清末湖北的灾荒,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严重,实为罕见。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灾民们只能挺而走险,纷纷起来抗税、抗捐、抢粮。这些反抗斗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力地推动了辛亥武昌起义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教传教士自1860年来山东传教后,面对近代山东灾荒频发的局面,在基督教博爱精神与普世主义指引下,积极投身于山东灾荒救济。特别是在“丁戊奇荒”与1889年山东灾荒期间,李提摩太、倪维思、狄考文等众多传教士相互合作,不辞辛劳,到处募集捐款,分头赈灾,发放赈银救助了大量灾民,并提出了许多预防灾荒的建议。尽管传教士赈灾存在传播上帝福音,吸引灾民入教的目的,也有救助地域的局限,但他们的这些活动对拯救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促进中国赈灾机制近代化转型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鄂南地区灾荒暴发频繁,面对灾害,除了政府层面的积极赈灾之外,民间的乡绅及平民也尽其所能为国家、为乡邻解困分忧,比如捐谷、捐金、减价耀谷及施药、施棺等.究其原因,主要受传统社会因果报应思想、家族传承美德以及政府鼓励善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昭霞 《古今农业》2009,(3):115-116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国际灾难的不断增加,灾荒的研究吸引了更多地关注。学者们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从各方面对人类的灾荒与救济进行考察,以求通过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减少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灾荒频发,给河南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二十年来,学者们对河南近代灾荒史进行了逐渐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有一些局限。在灾害的研究类型上,研究水旱灾害的较多,尤其是特大型的水旱灾害,而研究其他灾害的较少;在灾害的研究内容上,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分析灾荒的成因、危害等,缺乏研究深度。因此,对河南近代灾荒史的研究需要继续通过挖掘资料,继续拓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争取更高水平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与生活,国家和社会团体都会对遭受自然灾害的群众给予及时的救助,帮助他们抗击灾难,渡过难关,重振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灾荒救助的成败和方式既拷问政府执政能力,又彰显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雨90年,在此笔者尝试从解放前,建国  相似文献   

9.
郝平 《古今农业》2010,(3):38-46
作为襄助山西赈务官员之一,李用清努力履行赈济官员上达民意、下抚民众的职责,身体力行,亲历州县调查,了解灾情,既解决眼前的饥荒问题,又不断思考灾荒的深层原因,极力主张禁种罂粟、重视农桑。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牢记这次灾荒教训,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注重教养民众,继续推行禁种罂粟,重视水利,以农为本的政策,将发展生产、预防灾荒作为施政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余全有 《古今农业》2012,(2):110-116
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地处华北的晋冀鲁豫边区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日寇的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交互作用,面临着极度的困难。广大妇女在这场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严重困境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纺织救灾运动,从而为整个边区及其家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而她们的贡献不仅仅限于救济灾荒,还对边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农学学报》2015,5(11):118-125
近代山东省曾出现过多次自然灾害,其中发生在1927 年的荒灾甚为严重,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为深入了解该时期山东省灾害,笔者综述了1927 年农业荒灾的暴发对山东民间形成的破坏。在匪患兵灾的背景下,官方及社会团体的相关救灾减灾活动难以完全到位,以致挽救人民生命、保护生产力、恢复社会经济的重任不能真正完成。该灾难造成惨痛的教训,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3.
刘亮 《古今农业》2014,(3):107-114
"丁戊奇荒"是晚清时期一次百年罕见的灾荒,前后持续达四年之久,造成了惨重的后果。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主流观点多认为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赈灾不力是造成"丁戊奇荒"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当时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则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中国基础交通设施的落后,并对清政府的赈灾措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风贤  邵侃 《古今农业》2009,(1):102-112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认识和整理、研究方面作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并在救荒书的概念界定、古籍整理、分类研究、著者研究,救荒思想研究、救荒减灾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颇多论著。但是,由于受史料的分散零乱以及灾害学学科分化不完全等因素的制约,救荒书的专题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唯考其成果,多呈单篇独段,鲜有全面深入的宏卷巨帙,今后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系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北洋政府全国防灾委员会的防灾思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曾京京 《古今农业》2006,1(2):103-109
全国防灾委员会是北洋时期考察灾荒原因,研究防灾对策的中央防灾机构。委员会在兴修水利、贮粮积谷、移民垦荒、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与民间义赈团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北洋时期防灾救荒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由于财政匮乏、战事多发、吏治腐败等各种因素,制约了其防灾对策的社会和经济绩效,但其中一些防灾思想和对策对我们今天灾荒防治和“三农”问题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训华  朱正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067-1068,1070
分析了康熙年间苏北地区水利修建的状况,列举了当时苏北农业受灾和政府赈灾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到兴建水利未能从根本上使苏北农民摆脱饥荒的成胁。  相似文献   

17.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灾荒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党和人民政府继续推行设仓积谷政策,积极开展救灾度荒,取得了明显成效。积谷政策的推行对赈灾救荒、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已呈现体系化的特征,它包含农业灾害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农业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