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淡紫紫孢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柑橘木虱中分离出一株对柑橘木虱具强致病性的菌株ZJPL08,观察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克隆并分析其rDNA ITS序列,并测定该菌株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表明:ZJPL08的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淡紫色至深紫色,富生粉质状分生孢子;3~5个轮生瓶梗,大小为(7.5~9.0)μm×(1.8~3.0)μm;分生孢子卵形或纺锤形,大小为(1.5~2.8)μm×(1.3~2.5)μm。该菌株的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淡紫紫孢菌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达100%,因此,菌株ZJPL08鉴定为淡紫紫孢菌。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接种后培养时间越长,柑橘木虱的死亡率越高;培养时间相同时,孢子悬浮液浓度越高,柑橘木虱的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 ~152.8) μm×(2.6~4.0) 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 μm×(1.9~5.9)μm.分生孢子链生(2 ~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 μm×(1.2 ~2.6)μm.结果发现,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都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始兴南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新的感染斑蝉(Gaeana maculate)成虫的昆虫病原真菌,经分离鉴定该真菌为柱孢野村菌(Nomuraea cylindrospora),是广东省新记录种。在室内进行温度对该菌孢子萌发、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该菌在15~30℃均可萌发、生长和产孢,但最适温度均为2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长孢隔指孢菌(Dactylella leptospora)的生物学特性及pH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将分离株长孢隔指孢菌接种于0.6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中,分别置15℃、20℃、25℃、30℃恒温箱中培养,又将该菌分别接种到pH为4、5、6、7、8、9、10、11、12的0.6g/L CMA,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长孢隔指孢菌在pH为4~12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以pH为11.0时生长速度最快;在温度为15~30℃时均能生长,当培养温度为25℃时生长最佳。此外,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该菌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无色,长纺锤形,5~9个分隔,捕食器官为粘球和非收缩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该研究旨在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152.8) μm×(2.6~4.0) 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 μm×(1.9~5.9) μm分生孢子链生(2~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 μm×(1.2~2.6) μm.[结论]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部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浙江省重要的水蜜桃产区嘉兴凤桥镇、慈溪掌起镇等地发生了一种新的桃树病害———桃枝枯病。该病害引起桃树新梢嫩枝的基部位置出现环状棕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致使枝条病部以上叶片快速枯萎脱落,病害蔓延扩展迅速,可造成老枝的大量枯死,造成约20%~50%的产量损失,严重的致使桃树整株死亡。按柯赫氏法则对桃树病枝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试验,明确桃枝枯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该真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丝为白色至淡橄榄色、短、微絮状,产生黑色球形分生孢子器,有孔口,产生两型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长纺锤形,无色,单孢,含有1~2个油球,(5.2~8.7)μm×(1.3~2.7)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单孢,1~3个油球,(11.5~26.2)μm×(0.9~2.1)μm。对该菌的rDNA ITS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611 bp的序列,经比对GenBank上的ITS序列数据,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该病原真菌为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核果果腐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 Delacr.J.J.Tuset&M.T.Portilla)。  相似文献   

7.
油茶茶苞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油茶茶苞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油茶茶苞病菌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无色,顶生2~4个小梗;担孢子单孢,无色,倒卵圆形或椭圆形,(9.9~22.3)μm×(4.5~7.4)μm;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乳白色至茶黄色,背面茶黄色,生长缓慢,以微循环产孢方式繁殖生长;经rDNA-ITS序列分析,该真菌与Genbank中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确认该病原菌为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与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106、1×107、1×108mL~(-1),室内喷施法研究其对木虱低龄、高龄若虫与成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在笼罩条件下研究其在半田间条件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病力高于高龄若虫。7 d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高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6×104和5.2×104mL~(-1),对低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104和4.2×104mL~(-1),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4×105和1.6×105mL~(-1)。在半田间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3.7×105和1.2×106mL~(-1)。同一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死率室内效果优于半田间。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死时间与孢子浓度有关,LT50随着真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1×105~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2~4.4 d;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浓度为1×106~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3~4.9 d。【结论】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柑橘木虱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柑橘木虱各虫态的死亡率与病原真菌的孢子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其2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类酵母菌(Yeast-Like-Symbiots,YLS)是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腹部的一种共生菌,分离获得该共生菌的离体菌株,并鉴定其种属,对于研究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次运用卵块离体培养的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培养基配方,从褐飞虱体内分离到两株共生菌。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测定离体菌株26 S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属。【结果】所得菌株与解脂假丝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嗜盐梗孢酵母(Sterigmatomyces halophilus)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100% 和99.8%。【结论】证明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可进行离体培养,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存活。同时也验证了褐飞虱菌胞中存在不同种类的类酵母菌,类酵母共生菌为混合物的推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形态学鉴定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率法,对广西柚木上发生的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柚木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为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5~30℃,产孢最适温度为30℃,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5℃;光照不影响其菌丝生长,但对其产孢量有影响,24 h黑暗处理最有利于其产孢,12h光暗交替处理下该菌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分别为5~10和5;菌丝致死温度为54℃(2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49℃(20 min);培养基PDA有利于菌丝生长,PSA有利于其产孢,但培养基Czapek均不利于两者;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硝酸钾;对该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乳油,多·福的效果最差。该病害为柚木新纪录病害,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欧李上一种新病害欧李酸腐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欧李酸腐病发生在欧李果实成熟期,果实腐烂变酸,病部产生白色霉层。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粉状,分生孢子长筒形、末端钝圆,大小为4.5~10μm×3.3~7.5μm,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7,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适宜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果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地区茄子黄萎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嫁接茄子砧木(日本赤茄)和自根茄子(北京六叶茄)上分别分离到轮枝菌(Verticillium)。经鉴定,日本赤茄上分离到的为 Verticillium dahliae, 分生孢子大小为 2.4~7.2×1.7~3.9μm,轮枝长度为 8.5~24.2μm;菌丝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 25~28 ℃,30℃下培养生长较好;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55℃ 10 min;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蛋白胨最佳;菌丝生长发育最适 pH 值范围为 5.0~5.5, pH 3.6 下培养生长状况较好;接种北京六叶茄发病较轻。从北京六叶茄自根苗上分离到的为Verticillium albo-atrum,该菌分生孢子大小为 2.4~10.9×1.9~4.8 μm,轮枝长度为 6.1~42.4 μm;菌丝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 23~26 ℃,30 ℃下生长一般;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0 ℃ 10 min;对碳源利用以果糖最佳,氮源以硝酸钾为佳;菌丝生长发育最适pH 值范围为 7.0~7.5, pH 3.6 以下生长一般;该菌接种北京六叶茄后,发病较重,能引起枯死症状。  相似文献   

13.
对隆回县食用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百合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菌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8℃,最适产孢温度为34℃;最适菌丝生长pH值为5,最适产孢pH值为6;孢子交替光照处理下最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在52℃下处理10 min能全部致死;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碳源为果糖;而最适菌丝生长和最利于孢子产生的氮源不同,分别为天冬氨酸和硝酸钾。室内抑菌试验结果显示,12.5%烯唑醇WP、10%苯醚甲环唑WG、腈菌.福美双WP、5%己唑醇ME、3%中生菌素WP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期间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杏鲍菇发菌速度、催蕾时间和菇体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杏鲍菇发菌期,可以将温度设置在24~26℃,空气相对湿度设置在60%~75%,CO2浓度设置在3000~4000 mg/L;在催蕾期,温度应保持在14~16℃,湿度应控制在80%~95%,CO2浓度可以设置在1000~1500 mg/L,光照强度可以设置在100 lx;在育菇阶段,温度应保持在14~16℃,湿度应控制在80%~90%,CO2浓度应控制在2000~2500 mg/L,光照强度应设置在100 lx。  相似文献   

15.
黄瓜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生长、产孢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病原菌最适宜pH值为6,稍偏酸性环境更适宜病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不同营养试验表明,碳源中蔗糖最有利于病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在氮源中,硝酸钾和尿素最适于病菌生长和产孢,而有机氮较无机氮更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新见白藓茎点霉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结合病原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病害由Phoma dictamnicola引起。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0℃可生长,25℃为最适生长温度;在pH 4~11可生长,pH为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和蛋白胨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菌对50%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敏感性较高,其EC500.1μg/m L;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5%丙环唑乳油,0.1μg/m LEC501.0μg/m L。  相似文献   

17.
被毛孢属真菌是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和线虫的病原真菌。该文综述了被毛孢属真菌的研究现状,对该属真菌侵染节肢动物的机理和该属真菌能够感染植食性螨的种类进行了介绍。在防治植食性害螨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利用该属真菌防治螨类的研究和方法,同时也对该属真菌防治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讨论,以为该属真菌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枇杷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对枇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28℃;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在pH 3~10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为pH 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为pH 5;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较好,相对湿度小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影响.在供试的5种碳源中,菌丝生长速率以甘露醇、乳糖为最快;在供试的5种氮源中,菌丝生长速率以胱氨酸、尿素、甘氨酸为最快.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  相似文献   

19.
长座虫草及其被毛孢无性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霍山县的中国新记录种长座虫草(Cordyepslongissima Kobayasi),并且利用子囊孢子分离出被毛孢无性型,同时,在米饭培养基上得到了接受成熟的子座,它们的开状和颜色与天然虫草一致。另外,也观察到大量与天然虫草子座柄部相同的孢梗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