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运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农民工留城意愿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体而言:社会支持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已被提上日程。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他们的留城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问卷及深入访谈数据为基础,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留城意愿强弱与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稳定度、婚姻、随迁子女、社会保障状况、住房满意度、宅基地流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收入情况、住房满意度、社会保障、职业稳定度、子女的教育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显著,总体上看,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第三产业、有社保、工作稳定度高、已婚、子女在老家、住房状况好、同意宅基地流转的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强烈。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留城难题的路径: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制定具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标准,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进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质量,完善农民工住房体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郑州市12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留城意愿表现出显著的代际差异,第2代农民工强于第1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财富积累水平成为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影响因素;家乡自然经济状况与打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对农民工的留城形成"推—拉"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对江苏省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的决定因素,重点考察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对其留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新农合由于异地报销困难等原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市的意愿有负向影响,城居保、城职保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市有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特征与流动性特点,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等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的医疗保险以参加新农合为主。  相似文献   

5.
"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16-218
以贵州省毕节市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分析在毕节市城镇化背景下的市民化进程,探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73.27%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农民工能适应城市生活。婚姻、留城时间、文化水平对市民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促进有城镇定居意愿的农民工在合意的城市安居,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破解"三农"困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辽宁省不同层级务工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显现出定居中小城市的倾向,"房价、稳定的工作、离家乡远近、更利于事业发展"成为其城市定居选择共同关注的因素。(2)女性倾向"留城",26岁以上者倾向回农村老家定居。(3)家庭年收入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有显著影响;不同层级城市,职业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不同;"属地就近"原则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选择中作用明显。国家应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把中小城市建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8.
刘力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201-204
农民工转户意愿是影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以对农民工转户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为起点,通过构建转户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结合实证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那些年纪越轻、受教育程度越高、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且家庭规模更大、且配偶同在城市打工、拥有耕地面积越少、居住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以及工资水平更高,主要从事制造业以及工商业的,在城市拥有自有房屋(含公租房)的农民工的转户意愿更强烈。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以职业分化为视阈,基于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和南昌6城市的893个实地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类型、就业状态的不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也不同。体力型职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负向影响,技术型和智力型职业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自雇者与他雇者相比有更高的市民化意愿。研究认为应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分化的力度,增加不同类型的职业渠道,提升农民工就业的实现程度,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于二代农民工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从老、新两代农民工差异比较角度对二代农民工群体新特点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在文化程度、外出目的、在外生存的敏感程度、务农经验、自我认同、留城意愿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学界关于二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融入意愿、身份认同、社会资本、婚恋观、消费行为与犯罪问题等方面。既有研究对二代农民工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度描述和细致分析,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这也是未来相关研究需要加以回应和改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168-170
为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和心理需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选取滨州市某县春节返乡期间新生代农民工779人作为研究对象,自编问卷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和心理需求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属于中等以上;适应城市生活者占17.84%,心理需求缺乏者占22.34%;生活质量不满意者占15.35%,工作环境较差者占25.55%和子女教育较差者占33.25%,新生代农民工渴望留城意愿者占16.17%,社会保障较差者占40.44%。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和心理需求存在问题,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制定系列政策、法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现实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付诗淇 《浙江农业科学》2014,1(7):1121-1123
基于对南京市704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研,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男女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住房保障政策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提供住房保障的情况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稍高于女性;但在提供住房保障的情况下,女性更愿意在城市生活。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住房保障政策的了解程度呈现差异性,男性了解程度稍高于女性,但整体了解程度仍然很低。  相似文献   

13.
马凤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16):9122-9123,9150
利用珠三角地区和重庆2地的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状况对流向意愿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是影响农民工流向意愿的基本因素,城市文化适应和职业适应对农民工定居城市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村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水平低的农民工越可能选择定居城市,但城市生活适应和农村文化适应对农民工流向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流向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通过实证分析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以期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助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法/过程】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就业质量会显著提高农民工的落户意愿;(2)工资收入、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会提高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而工作时长会降低农民工的落户意愿;(3)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与代际差异,对女性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促进公共就业服务、重视工会等团体组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性实施政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397份新生代农民工样本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工作时间和收入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意愿减弱;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超时工作现象时,收入水平对其返乡意愿的影响最显著;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在3 500元以下时,工作时间对其返乡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因此,应着重解决农民工的超时工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引导农民工丰富业余生活。  相似文献   

16.
迟旭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319-2322
以就业、社会、经济、家庭、个体5个维度将“是否产生返乡意愿”与“返乡意愿的性质”作为因变量,导入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返乡意愿决策与返乡意愿性质的因素种类与影响机制具有较大差异。考虑到返乡意愿的主被动性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活表现与工作状况,应采用更有时代性与针对性的对策,让农民工返乡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温州市本埠和外埠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市民化意愿的倾向,比较其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本埠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强于外埠农民工,其中年龄、对现在生活是否满意、家中老人现居住地对本埠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大于外埠农民工,职业性质、月均收入、在老家承包土地面积对本埠和外埠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提出应让农民工充分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完善农村养老体系等促进外埠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4年对江苏、上海和湖南等地实际调研数据,构建Logit模型,就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对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分析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就业于发达城市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强,工作流动意愿弱。2)工作环境越差,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和工作流动意愿均越强。3)工作强度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为正,工作强度越大,外出务工意愿越强;但工作强度对农民工工作流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本研究同样考察了其他因素对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其中婚姻和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那些具有进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无疑是首要考虑的对象。对目前在江苏省南京市工作的江苏籍农民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有进城定居意愿农民工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并从宏观环境、家庭条件和个人特征等方面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所调查的有进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群体中,男性、目前在城市无自有住房、计划在城市买房、农村住房面积较大,以及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更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而在城市工作时间较长、职业层次高、工作相对稳定,以及愿意放弃承包地的农民更愿意退出宅基地。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序推进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与行为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外对行为的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解释力与预测力,基于该理论框架模型,通过提炼凸显信念编制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1 618份样本,对农民工城镇落户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收益预期、指令性规范、自我效能以及控制力对落户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损失预期对落户意愿有显著负向作用;自我效能、控制力、落户意愿对落户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示范性规范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该结论对探明农民工落户行为产生机制,更好地激励农民工城镇落户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