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真菌作用下泡桐木材颜色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泡桐木材中分离出一种变色菌,并用该菌对泡桐进行了耐腐试验,发现这一真菌影响泡桐木材的色差ΔE,明度L、变红度α,变黄度b等色度指标,并可导致泡桐木材变色,使木材的白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酸碱对防止泡桐木材变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碱度影响泡桐木材色泽进行了研究,并对弱碱溶液防止泡桐木材变色的作用做了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酸碱度影响泡桐木材颜色变化,在偏酸条件下泡桐木材的白度易于向劣化方向发展,总色差升高;偏碱条件下泡桐木材白度提高,总色差下降,色泽指标明显趋好。0.25%的弱碱溶液改善泡桐木材的渗透性,能溶出木材内部部分内溶物,可浸提的内溶物中多含有变色前驱物质,促进了防止泡桐木材的变色作用,而又不会污染泡桐木材材面。防变色剂具有一定的防变色作用,但只用防变色剂预防泡桐木材变色容易出现返色现象,综合使用弱碱溶液与防变色剂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防变色剂效果好,经0.25%的弱碱溶液同防变色剂处理可使泡桐木材防变色效果内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真菌对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真菌对变色泡桐木材成分与结构的影响,更加有效防治泡桐木材变色,该文对真菌引起的变色泡桐木材成分含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变色前后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及红外谱图(FTIR)和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发现热水抽提物由5.01%增加到5.87%,冷水抽提物由2.10%增加到3.47%,1%NaOH抽提物由18.19%增加到20.48%,木质素基本未变,综纤维素由77.60%变为76.10%,其中综纤维素中α纤维素基本未变,而戊聚糖由26.13%减小至22.75%,半纤维素含量降低.FTIR表明,与正常材相比,变色泡桐木材的与羰基CO振动相关的红外吸收谱峰1 744、1 734 cm-1有些减弱,即具有羧基的半纤维素和少量纤维素发生变化;变色木材的木质素特征吸收谱峰1 508、1 270、1 266 cm-1(G型)相对比较稳定,即木质素变化不大;变色木材的具有多糖类特征吸收谱峰1 200、1 153、1 112 cm-1相对减弱,即在变色菌作用下,半纤维素发生较多的降解反应. ESCA分析结果为:正常材C1s峰面积为68.91%,变色材增加为73.92%,变色前后木材中C1含量变化较小(15.11%~15.02%),C2与C3显著减少(15.98%~11.06%), 与正常材相比,变色泡桐木材O1s/C1s的比值下降,与FTIR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真菌对东北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有效的防治白桦木材变色,本研究对2种变色真菌引起的变色白桦木材A、B、C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色木材中的木素、a-纤维素含量基本未变,半纤维素含量降低。而聚戊糖由16.83%,分别降低到15.31%、15.31%及15.51%,通过冷热水、1%氢氧化钠、苯醇抽提物分析可见,4种抽提物含量增加明显,表明低分子化合物及糖类、可溶性无机盐等是变色真菌的营养源。对真菌间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2种变色真菌间存在竞争关系,由此可以寻求防治变色的一条新途——生物防变色。  相似文献   

5.
以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da)、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楸叶泡桐(Paulownia catalpifolia)、毛白33(Paulownia×'Tefu(TF)33')、豫林1号(Paulownia fortunei CL'YL01')6品系泡桐木材为研究对象,测量木材雨淋处理前后及自然老化过程中亮度(L?)、变红度(a?)、变黄度(b?)、总色差(ΔE)、白度(W)等色度指标,分析6品系泡桐材色差异、同种泡桐不同立地的材色、泡桐不同部位材色、泡桐材色随时间变化趋势、雨淋对泡桐材色的影响,探索主要泡桐栽培资源的木材颜色特点、雨淋对材色的优化效果、泡桐材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泡桐的材色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白花泡桐木材的白度、亮度最高,分别比最低的毛泡桐木材高6.52、6.35;甘肃兰考泡桐木材与河南兰考县兰考泡桐木材的各色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各色度指标相差均不超过1;泡桐木材不同部位材色差异很大,轴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顶部、中部、下部,径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心部、边部、中间部位;随着时间的变迁,材色有劣化趋势,半年过后材色趋于稳定呈缓慢下降趋势;雨淋后,材色更为均一,色差显著变小,白度和亮度明显升高,其中毛泡桐木材亮度和白度提升最高,分别提升9.00、7.44.  相似文献   

6.
对感染丛枝病的泡桐木材和正常泡桐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并对二者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丛枝病显著降低了泡桐材的密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 ,从而降低其使用价值 ,影响其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真菌侵蚀前后泡桐材化学成分变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真菌致泡桐材色原因及机理,对真菌侵蚀前后泡桐材化学成分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真菌侵蚀后泡桐材抽提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木质素含量相对增加,综合纤维素、戊聚糖含量明显降低,并对其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泡桐无性系间木材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泡桐不同无性系木材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桐是一种低湿涨性木材,不同无性系在木材干缩性、纤维长、纤维宽、木材颜色等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径向和弦向干缩率比较接近,最大纤维长和白度值分别为1 144μm和40.76.  相似文献   

9.
泡桐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 12年生的 31个泡桐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泡桐基本密度平均为 0 .3771g·cm-3 ,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并明显受遗传控制 .生长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无相关关系 ,可选择木材基本密度较大且生长快的优良无性系作进一步的材性改良  相似文献   

10.
木材在贮运过程中,容易遭到菌害、虫害、干裂、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影响,致使木材变质降等。因此,必须做好木材保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避免和减少各种灾害的发生,确保木材数量和质量不受损失。一、木材损害原因防菌害:菌害是木材在生长和贮运过程中,受到真菌的侵蚀而引起霉变或腐朽。真菌引起变色的木材,其物理力学性能与正常材几乎没有区别,且损害了木材的外观。如若控制不好,还易引起腐朽。真菌可在温度2~35℃下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16~25℃;同时,大多数真菌能够在木材含水率18%~120%的情况下繁殖,最适宜真菌繁殖的木材含水率是30%~60%。因此,防止真菌活动和繁殖的办法是:使木材含水率少于25%,或增加木材含水率达到120%以上,致使真菌不易活动和繁殖。同时也可采用各种化学毒剂(防腐剂)喷浇或涂刷在木材外表,限制和消灭真菌。  相似文献   

11.
泡桐新病害:溃疡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树种多层透明木材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多层透明木材是真空下层压的透明木材。在保持良好透过率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将会极大降低透明木材的各向异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3种密度不同但较为常见的树种——0.21 g/cm3的巴尔沙木、0.33 g/cm3的泡桐木和0.49 g/cm3的白椴木为模板制作透明木材,测试其透过率和拉伸性能。并采用层合多层薄木片的方法,制作了最大厚度达10 mm的透明木材。层合时采用同向层合和交错层合两种不同的层合方式,对比了相同厚度的单层木片与多层木片的透过率,以及横纹和顺纹方向的力学性能。结果树种不同,制备透明木材的工艺也不同。巴尔沙木密度最小,内部含有较多的孔隙,较易脱木质素和浸渍树脂。泡桐木中抽提成份较多,达8.9%,因此首先需要去除抽提物,打开闭塞的纹孔,提高渗透性。白椴木密度较大,脱木质素较困难,但拉伸性能最好。除了树种的影响外,厚度对透明木材的透过率影响也很大,木片越厚木质素越难去除,因此透过率也就越低。而采用层合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去除木质素的难度。对比两种层合方式,同向层合制作的透明木材透过率与单层透明木片相似,而异向层合时透过率低于单层透明木片。但异向层合对消除透明木材横纹与顺纹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有明显的效果。结论本研究拓宽了制备透明木材树种的选择范围,并使制备高厚度低成本的透明木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较厚木材进行真空浸注染色研究,探究染色工艺因子对染色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真空对木材染色有促进作用,随着真空度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染色深度;不同材种木材,染色深度差异较大,杨木染色速度快,渗透深度大,杉木次之,泡桐木材渗透最差,染色深度浅.同种木材的径向染色液渗透速度快,弦向较慢.渗透剂PTCH有利于提高染色液润湿性能.含水率对染色深度影响明显,染色深度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少.浸染时间对染色深度有明显影响,染色深度随着浸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通过稀碱液对泡桐木色度及其对防变色剂的作用的研究得出:稀碱液能改善桐木渗透性、对桐木表面色泽无影响,稀碱液和防变色剂的共同作用比单独使用防变色剂处理的试材深度增加,桐木的自然色泽保持时间延长,经综合处理后的板材半年后仍能达到河南省外贸出口A级板标准.  相似文献   

15.
西南桦木材变色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西南桦木材的变色,该文通过显微切片观察化学成分和FTIR图谱分析,研究了西南桦木材的蓝变、黄变或黄褐变,探讨了变色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蓝变材的各项抽出物含量都比正常材稍低,细胞腔内物质明显减少;黄变材的各项抽出物含量都比正常材高,pH值为6.64,由正常的酸性材变为碱性材.蓝变材与正常材的FTIR光谱图一致;黄变材的FTIR图谱的1 741 cm -1(CO,羰基和乙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几乎完全消失,木材组分发生变化.②蓝变主要由变色菌引起,因充满了薄壁细胞胞腔的蓝变菌菌丝体的颜色或其分泌的色素被木材吸收所致;黄变主要为活立木自然保护变色,黄变材的所有薄壁细胞、一部分导管及少量木纤维细胞均被黄色树胶状物质所充填,它与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锥形量热仪实验法,在50KW/m^2的热辐射功率下,对不同的FRW质量分数阻燃剂对落叶松木材进行阻燃处理和系统的阻燃性研究,结果表明:当FRW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6.87%时,FRW阻燃落叶松木材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烟比率,比光面积,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等燃烧参数均比未处理材降低50%以上,并且,这些燃烧参数随着FRW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因此,FRW阻燃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落叶松木材的阻燃性和抑烟性。  相似文献   

17.
三种泡桐无性系木材材性及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陕西林研所新培育的7年生陕桐3号,陕桐4号泡桐与豫杂1号泡桐木纤维形态和木材材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陕桐3号,陕桐4号泡桐纤维长度均较豫杂1号(对照)长,但3种之间差异不明显;陕桐3号材性最优,豫杂1号次之,陕桐4号较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后二者材性相近。从纤维形态特征和木材材性结果看,两新杂交种均可大面积推广,陕桐4号和陕桐3号适作家具用材。  相似文献   

18.
氨水处理落叶松的药品着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木材着色种类与方法,并针对天然林落叶松和人工林落叶松实木进行药品着色试验,亦即氨水处理试验。探讨了通过不同的处理时间,来获得不同材色的落叶松的具体方法,为落叶松在家具和室内装饰方面的充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