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生境野生长柱金丝桃伴生植物的株高及茎粗进行研究,发现伴生植物类型与生长环境有关。其中,草甸中野生长柱金丝桃的伴生植物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而林缘、路旁野生长柱金丝桃的伴生植物以双子叶植物为主;而且,潮湿草甸中的野生长柱金丝桃的株高为(124.16±3.74)cm,茎粗为(5.91±0.2)mm,明显高于坡地草甸中生长的野生长柱金丝桃。这主要与野生长柱金丝桃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条件有关,因此在引种栽培中要注意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栽培稻的辐射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3个不同类型栽培稻的干种子经12—48KR的~(137)Csγ射线辐照后,参照多靶学说模型,用计算机辅助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幼苗生长抑制和存活率的剂量效应曲线.得幼苗生长抑制的标准函数式为F(D)=(1- 0.0007178)(1- (1- e~-(0.0646D))4.5]+0.0007178,幼苗存活率为F(D)=(1- 0.000771)[1-(1-e~(-0.O5100D))4.6]+0.000771.由标准函数式求出每个品种的辐射敏感系数(a_1)和半致矮(死)剂量(D_(50)),分析不同类型栽培稻的辐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的幼苗生长抑制敏感系数为(6.65±1.90)×10~(-2),存活率为(5.20±1.32)×10~(-2),与陆稻[幼苗生长抑制为(6.94±1.39)×10~(-2),存活率为(5.34±1.17)×10~(-2)]无显著差异。籼稻的辐射敏感性[幼苗生长抑制为(5.64±1.55)×10~(-2),存活率为(4.63±0.99)×10~(-2)]显著低于粳稻[敏感系数分别为(7.37士1.31)×10~(-2)和(5.61±1.36)×10~(-2)]和糯稻[敏感系数分别为(7.82±1.57)×10~(-2)和(5.83±1.24)×10~(-2)].粳稻的辐射敏感性虽低于糯稻,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土壤紧实度对楸子幼苗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土壤紧实度对果树幼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楸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观测了3种土壤紧实度(1.25 g/cm3、1.40 g/cm3和1.55 g/cm3)下楸子幼苗根系形态变化以及根系活力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紧实度增加,楸子幼苗移栽成活率降低,根系生长减慢,根系活力和根系生物量下降,尤其在1.55 g/cm3土壤容重下幼苗根系生理功能受到显著影响,根冠比(R/T)没有规律性变化;土壤紧实度影响楸子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功能代谢,高紧实度土壤不利于楸子幼苗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浓度CO2(700、500μm o l/m o l)处理的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03年的7~9月的中旬采样,对0~10 cm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受高浓度CO2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0μm o l/m o l CO2对红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起着极显著(p<0.01)抑制效应,其作用大于500μm o l/m o l CO2处理;受高浓度CO2处理的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表现出了与红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相似的变化规律。此外,500μm o l/m o l CO2条件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 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 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华北冲积平原农业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所在地土壤质地和土壤容重的测定分析,研究华北冲积平原曲周地区的农业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情况复杂,无确定的变化规律;壤质类土壤的容重值为(1.55±0.09)g/cm3,砂质类土壤的容重值为(1.43±0.16)g/cm3,粘质类土壤的容重值为(1.54±0.07)g/cm3,粘砂交错层的土壤容重值为(1.47±0.12)g/cm3,土壤呈紧实趋势。土壤质地不均匀分布是引起土壤容重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进行浇灌处理,通过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臭椿根部土壤提取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白蜡幼苗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最大,单株叶片数量的抑制作用最小;对刺槐幼苗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最大,单株单叶面积干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小;处理①的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理指标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高海拔地带海拔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亚高山-高山3 2504 098m不同海拔生境下原位培养的均质化重装土柱为研究对象,测定04 098m不同海拔生境下原位培养的均质化重装土柱为研究对象,测定010cm和1010cm和1020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及碳氮比的季节变化。【结果】低温季节(11月-3月)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与表下层MBC仍处于较高水平(均高于1.3g/kg),且MBC沿海拔升高而降低,而5月-9月高海拔的MBC高于低海拔土壤;对于不同深度的土壤MBC季节差异,低温季节所有海拔均是下层(1020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及碳氮比的季节变化。【结果】低温季节(11月-3月)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与表下层MBC仍处于较高水平(均高于1.3g/kg),且MBC沿海拔升高而降低,而5月-9月高海拔的MBC高于低海拔土壤;对于不同深度的土壤MBC季节差异,低温季节所有海拔均是下层(1020cm)MBC高于表层(020cm)MBC高于表层(010cm),7月所有海拔土壤MBC均是表层高于下层,季节转换的5月和9月,海拔3 250m和3 438m均是表层低于下层,而高海拔处则是表层高于下层;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变化明显,9月、11月和3月各海拔010cm),7月所有海拔土壤MBC均是表层高于下层,季节转换的5月和9月,海拔3 250m和3 438m均是表层低于下层,而高海拔处则是表层高于下层;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变化明显,9月、11月和3月各海拔010cm和1010cm和102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多低于4;在5月和7月,仅低海拔(3 250m和3 438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仍低于4。【结论】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MBC季节动态,在海拔梯度上、土壤深度(02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多低于4;在5月和7月,仅低海拔(3 250m和3 438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仍低于4。【结论】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MBC季节动态,在海拔梯度上、土壤深度(010cm和1010cm和1020cm)上差异显著,而且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规律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无患子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育苗密度D_1(5cm×25cm)、D_2(20cm×20cm)、D_3(20cm×15cm)、D_4(20cm×10cm)、D_5(15cm×10cm)、D_6(10cm×10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苗高在生长前期随育苗密度变化不明显,生长中期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期受密度影响不明显;幼苗地径、幼苗根系及茎生物量在生长中期随育苗密度增加而减少,生长后期密度对地径生长影响不大;育苗密度对幼苗叶生物量的影响在各个时期则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东北地区3种耧斗菜属植物幼苗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抗性,探索水分管理阈值,为其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种耧斗菜属植物(尖萼耧斗菜、小花耧斗菜、耧斗菜)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设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90±5)%(T1)、(70±5)%(T2)、(50±5)%(T3)和(30±5)%(T4)4个处理,每5 d测定1次植株的形态,试验进行10,15,20 d时测定生理指标,试验10 d采样后对T3、T4组幼苗进行复水处理,比较3种耧斗菜属植物幼苗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表现及复水效果,采用隶属函数法比较3种耧斗菜属植物幼苗的抗性。【结果】3种耧斗菜属植物幼苗在T2处理下外观评分、株高和冠幅均达到最大值;处理10 d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花青素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低值基本出现在T2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T2组;T3、T4组幼苗复水后部分生理指标有所恢复。不同水分处理下3种耧斗菜属植物的抗性强弱依次为尖萼耧斗菜>耧斗菜>小花耧斗菜。【结论】土壤相对含水量(70±5)%为3种耧斗菜属植物幼苗生长的最佳水分条件,若考虑节水因素最低可降至(50±5)%。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土壤预处理对不同起源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3.
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张家界植烟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腐殖质的结合形态主要以松结态和紧结态为主,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少;土壤复合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无机复合度仅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3种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态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最高,土壤全钾与腐殖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松结态腐殖质主要是铁、铝键结合的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则主要是钙键结合的腐殖质.腐殖质不同形态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和有效铁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桂西北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凋落物及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var.tenuifolia)是南盘江流域典型的植被类型,它在该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鲜少有人关注其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特征。本研究选择经不同历史干扰后恢复形成的3种树种组成不同的细叶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其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年凋落物生物量为12 462.90~14 273.49kg·hm-2,其中凋落叶生物量为4 047.17~7 353.23kg·hm-2,占总量的61.1%~67.0%。凋落物生物量的月动态呈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4月和11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凋落物养分归还量以N、Ca和K较高,P较低,各组分养分归还量为针叶(16.13kg·hm-2)>阔叶(13.20kg·hm-2)>树枝(4.02kg·hm-2)>杂物(10.05kg·hm-2)。不同林分间土壤养分与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归还量关系密切,其中与针叶养分归还量呈负相关,与阔叶、枝和杂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祁连山段,嵩草草地、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上,分层(0~10 cm,10~20 cm)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C、全N和微生物量C、N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青藏高原东祁连山段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与土壤有机C、全N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不同草原类型的表层土壤有机C含量顺序为: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嵩草草地>金露梅灌丛草地>沼泽草地>禾草草地;土壤全N含量顺序为:嵩草草地>金露梅灌丛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沼泽草地>禾草草地。土壤微生物量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微生物量C变化在251.6~1 562.5 mg/kg之间,微生物量N变化在18.5~50.9 mg/kg之间,微生物量C/N在12~32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占土壤有机碳的(Corg)的比例在0.3%~1.7%之间。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测定法,对滇杨枯落叶和林下土壤的化感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杨枯落叶浸出液会延缓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抑制胚芽生长,在2.5%的处理质量分数下,对胚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0.22。对株高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随着浇灌枯落叶浸出液质量分数及添加枯落叶粉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质量分数为2.5%时,株高的RI=-0.17,生物量的RI=-0.54。在添加80%枯落叶粉的处理下,株高的RI=-0.54,生物量的RI=-0.67,生物量的化感效应敏感程度高于株高。滇杨林下土壤对三叶鬼针草生长无化感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2~10 cm深的土壤促进作用最强,株高和生物量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分别为0.57、0.73。  相似文献   

17.
对山西省关帝山海拔2200~2600m之间的两个森林土壤剖面的形态、微形态特征、理化性状及粘土矿物种类的研究表明:土壤有30cm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森林腐殖质类型属细腐(Mull)类型;土壤呈中性稍偏弱酸性反应;土壤形成过程以腐殖质累积过程为主,并有微弱的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棕化过程,应属暗棕壤类。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培肥条件下塿土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结合态腐殖质组成及土壤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塿土中有80%~90%的有机质与无机组分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塿土中结合态腐殖质分布以紧结态(Ⅲ)为主,稳结态(Ⅱ)和松结态(Ⅰ)差异甚小,随肥力提高Ⅰ/Ⅱ+Ⅲ比值增加;不同肥力的土壤微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相似文献   

20.
比较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探索更加合理的配肥模式,为核桃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共设置5种配肥模式: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T1);3)化肥配施有机肥(T2);4)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T3);5)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T4)。在核桃成熟期,对不同配肥模式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0~6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T4处理的土壤全N、全P含量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硝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是CK处理的1.60、1.31、1.49、1.27倍(P<0.05);在50~6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硝态N含量最高,较T4处理高了29.67%(P<0.05);在10~2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铵态N含量最高,是CK处理的1.43倍(P<0.05);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30~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EC值最高,是CK处理的1.11倍(P<0.05)。2)在5~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N、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在0~5、5~1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得分为正,且高于下层;T4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的整体养分水平,防止N素损失及P、K的固定,具有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