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现场调查、农户访谈的方式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大桥小流域400户农户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户的生产生活行为与小流域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存在耦合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农户的小流域建设意愿依次为饮水安全、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污染整治、防洪工程、其他;受教育水平、年龄层次和农业收入比例均不同程度地决定了农户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各方面的响应。在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首先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小流域内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是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分析与预测其土地利用及农业各产业投入产出状况,并提出该流域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0-2007年陕西省安塞县统计数据,分析了生态退耕对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等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明了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探讨了生态退耕后安塞县的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现阶段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在于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4)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妥转移是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是重要的治理目标之一;实行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是否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流域内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阶段,有必要进行小流域各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其最佳产业结构,为筛选出最...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凌源市木匠沟小流域 1998年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小流域后 ,在 5a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 ,以市场经济为契机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开展坡耕地退耕还林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蔬菜保护地 ,发展高效农业 ,正确处理林牧关系 ,紧密地与农民利益相结合 ,取得了显著的“三大效益”。 2 0 0 2年该小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到 79 9% ,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 81 4 %。人均年产值由 10 72元达到 2 117元 ,年人均收入由 80 8元增加到 14 4 0元 ,比当地平均水平增长 31%。  相似文献   

6.
响水滩小流域经济依托水土保持走向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响水滩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小流域经济为核心,力促小流域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经验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打通融资渠道,确保治理经费的投入;精心规划,明确小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政策引导,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小流域经济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赣州人民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全市综合治理开发的小流域内,有具有规模效益的水保果业基地340个,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有5个县(市)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36条小流域成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在新一期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竭力打造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富民工程、阳光工程、长效工程,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2006年调查和监测资料,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将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可能影响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各因子,探讨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条件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农业生态安全态势变化的基础,人文社会经济条件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具体可归纳为经济发展、人口压力、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4类因子;此外,国家和区域的相关政策、农业产业链与资源量相关度对农业生态安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区域自然特征与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对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农业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小流域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 ,实现坡地立体开发 ;(2 )以点带面 ,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基地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林果、禽畜、蔬菜、牧草等产业比重 ;(4)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量化了小康社会指标,提出新时期"四化",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农业和农村发展这一块而言,亮点纷呈,无不闪烁出思想的光辉,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认为重庆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应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六大重点:(1)确保稳粮、保供、增收的总基调不动摇;(2)切实做好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这篇大文章;(3)着力做大产业集群,推进农业现代化;(4)努力把旅游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5)切实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6)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稀土农用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稀土农用的新进展:稀土农用领域由农业扩展到林业、畜禽水产业、草业和复混肥等领域;稀土农用有效条件研究深化;稀土农用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和稀土农用环境保护等。并认为稀土农用今后将向高效、复合、简便和低消耗的趋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广西田阳县开展农业生产结构高速取得的成就,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重种植业轻畜牧业的倾向,建议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及农产一理顺农林牧渔及农工商之间的 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产业集聚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该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构建产业空间集聚的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邻域丰度因子和地类交互因子建立产业空间关联的评价方法,利用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数据,计算研究区各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和不同产业间的空间关联度,分析各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产业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主要分布在北部小范围的第一产业用地空间集聚度整体偏低,第二产业集聚度总体偏高,产业发展聚集在北部或东部地区,第三产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相比第二产业分布更松散;2)制造业聚集度最高,分别在8%~20%与46%~64%之间形成2条不同宽度的密集带,东部地区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的斑块集聚度在15%~23%之间形成特别密集的分布带,产业用地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占地面积较大,但空间分布相对松散;3)第一产业用地因地处城区和近郊面积较小,与其他产业空间相关性低,第二产业用地对第三产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表现出排斥作用;4)采掘、冶炼与加工业和制造业都与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与管理用地关联度均大于1,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商业服务业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与居住用地关联度都偏高,且三者互相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说明人群的聚集与局部流动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集聚度和空间关联度较好地呈现产业集聚水平、表达产业间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在西宁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应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应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协调农业生物、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劳动的关系,把城市和郊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持本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平衡性,使农、林、牧、副、渔及加工、运输和其它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久。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研究了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曲周农业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业投能以系统以外的化石能投入为主,系统环境资源投能的绝对数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上;总产出能值先以种植业产出能值占绝对优势后演替为农牧结合同时兼顾林业和渔业发展的能值产出形式,但农牧业系统多样性降低;农业发展在全国居于较好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能值产出效率增加幅度减慢,系统连接网络不佳,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林业和渔业的子系统能值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太低。  相似文献   

16.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山区生态经济沟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山区生态经济沟的概念、验收标准及产生背景作了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基本特征。以典型实例说明了生态经济沟建设在山区综合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学术界就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经济影响的不同看法,根据河北省涞水县1997—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退耕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方法]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农村经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涞水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大农业中的林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较高,其分值分别为0.75和0.66,但种植业、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农户增收影响较少。[结论]今后需进一步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就业带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乡村产业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路径。基于全国县域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乡村产业的追踪数据,运用层次法分析结合波士顿矩阵模型对乡村产业选择优先序及就业带动潜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产业应当依托当地产业在市场需求、区位禀赋及要素供给方面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乡村产业多以社会服务业及农林渔牧业为主,比较劳动效率较高的乡村产业则以批发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业为主,对于住宿及餐饮业则应发挥乡村的区位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林循环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农林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探讨了构建农林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循环再生)、农林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再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