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性别和营养水平对福建河田鸡风味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对河田鸡胸肌肉中风味前体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腹脂率、氨基酸(Asp、Thr、Ser、Pro、Cys除外)以及肌内脂肪(IMF)及其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肌苷酸(IM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公鸡的总氨基酸(TAA)、肌苷酸、肌内脂肪中的SFA、MUFA含量略高于母鸡,母鸡的肌内脂肪及其PUFA含量明显高于公鸡。能量水平对肌苷酸、肌内脂肪及其SFA、MUFA、PUFA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当鸡采食高能日粮时,肌内脂肪中的SFA、MUFA含量会显著升高(P〈0.05),而IMP、IMF、PUFA含量会显著下降(P<0.05),TAA没有显著变化。蛋白水平对肌内脂肪及其MUFA、PUFA含量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当采食高蛋白日粮时,肌内脂肪及SFA、MUFA显著降低,而其PUFA会显著增加(P〈0.05)。风味品尝结果表明,公鸡的香味、鲜味都显著高于母鸡,而嫩度低于母鸡;随着能量和蛋白水平的增加,鲜味和嫩度都显著下降(P〈0.05)。从肉品的总可接受性来看,性别对总可接受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低营养水平时的总可接受性大于高营养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通过给肉仔鸡日粮中添加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评价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共用480只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笼,每笼20只。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日粮组成如下:(1)对照组(基础日粮);(2)试验日粮1(基础日粮+0.10%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3)试验日粮2(基础日粮+0.20%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然而,海藻粉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增加(P0.05)。总之,日粮中添加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能使腿肌中PUFA含量增加,SFA和MUFA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选择初始体重约20.7 kg的长白×荣昌杂交猪72头,随机分为3组,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肥育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脂肪酸合成酶和激素敏感脂酶mRNA表达的关系。日粮的消化能分别为11.75 MJ/kg(低能组)、13.05 MJ/kg(中能组)、14.36 MJ/kg(高能组)。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时,进行屠宰。结果表明:①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对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缩短了育肥时间(P<0.05),增加了背膘厚、外周脂肪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②14.36 MJ/kg的能量水平提高了背膘中脂肪酸合成酶mRNA的表达(P<0.05),降低了激素敏感脂酶mRNA的表达,从而增加了背膘中肌内脂肪酸合成酶与激素敏感脂酶mRNA的比值;③日粮能量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合成酶mRNA丰度以及脂肪酸合成酶与激素敏感脂酶mRNA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脂肪酸合成酶与激素敏感脂酶mRNA比值和肌内脂肪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激素敏感脂酶mRNA表达量与能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能增加脂肪沉积;能量水平影响脂肪(尤其是肌内脂肪)沉积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酸合成酶和激素敏感脂酶两种酶mRNA表达量实现的,而不是单独调节其中之一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早胜牛牛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该研究测定并分析了早胜牛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并与西杂牛和奶牛公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胜牛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均达到了51%以上,且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在4个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0.05),其中背最长肌中的油酸(C18:1n9c)含量(29.51%)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的比值(P/S)在4个组织中分别为0.18、0.22、0.10、0.01,且3个肌肉组织中的P/S值在正常范围内;早胜牛背最长肌的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含量显著低于西杂牛和奶牛公犊(P0.05),而硬脂酸(C18:0)含量却显著高于奶牛公犊。总体来看,早胜牛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脂肪酸在降低胆固醇方面更具优势,且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生产高档牛肉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20头18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4组,日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组1、2和3日粮粗饲料分别以复合秸秆颗粒(50%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替代20%、5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粗饲料全部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育肥120 d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IMF)和脂肪酸含量,以研究日粮结构及粗饲料组成对肉牛肌肉脂肪沉积、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能显著提高肉牛肌肉中IMF含量(P<0.05);2)添加不同比例复合秸秆颗粒后,肉牛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硬脂酸(C18:0)和棕榈酸(C16:0)在各组肉牛中含量较高,分别为28.38%~32.18%和9.87%~11.48%;3)复合秸秆颗粒可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及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s含量,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n-6 PUFAs相对含量为7.23%~10.17%,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1和2(P<0.05);4)粗饲料组成影响肉牛部分功能性UFA,其中试验组1的γ-亚麻酸(C18:3n6)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3(P<0.05),而试验组2的花生四烯酸(C20:4n6)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复合秸秆颗粒替代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喂肉牛,能提高背最长肌IMF含量,不影响其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复合秸秆颗粒可广泛应用于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配制不同脂肪水平的颗粒饲料饲喂幼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3.5%、5%、6.5%的豆油,配制成5组颗粒饲料分别饲喂5组黄颡鱼幼鱼60 d。结果表明:①3、4、5组黄颡鱼幼鱼增重率显著高于1、2组(P0.05);②各试验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和饲料有较大的相关性及差异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各组鱼体肌肉与各组饲料中的SFA和MUFA相对含量迅速降低,C182n6、C205n3、PUFA和HUFA则均迅速提升;各组鱼体肌肉组织中的SFA、MUFA相对含量高于相应饲料中同类脂肪酸,而PUFA及n-6 PUFA则低于相应饲料;③C182n6相对含量以5组最高(14.36%);1组鱼体肌肉C205n3(0.77%)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各项生长指标,4、5组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较好;鱼体中还可能存在C181n9向C161n7和C181n7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配比对冬毛生长期雄性北极狐体脂沉积、体脂肪酸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157日龄,平均体重为(5 658±47)g的健康雄性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n-6/n-3PUFA配比为3、18、41和136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对应添加的油脂为12%鱼油和2%豆油(Ⅰ组),9.38%玉米油和4.62%豆油(Ⅱ组),12%玉米油和2%豆油(Ⅲ组),1.5%鱼油和12.5%玉米油(Ⅳ组)。预饲期7d,试验期40d。结果表明:1)饲粮n-6/n-3PUFA配比极显著影响北极狐肝体指数(P0.01),Ⅳ组极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1),与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肝脂肪含量、肝脂率、皮下脂肪重、皮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n-6/n-3PUFA配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北极狐肌内脂肪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n-6和n-3PUFA含量(P0.05或P0.01),Ⅰ组SFA显著高于Ⅱ组(P0.05),与Ⅲ和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MUFA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与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PUFA极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1),与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和Ⅲ组n-3极显著高于Ⅱ和Ⅳ组(P0.01),Ⅲ组n-6极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1),与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n-6/n-3PUFA配比极显著影响皮下脂肪中的MUFA,PUFA,n-3和n-6PUFA(P0.01),而对SFA无显著影响(P0.05),Ⅰ组MUFA极显著高于Ⅱ、Ⅲ和Ⅳ组(P0.01),Ⅱ和Ⅲ组PUFA极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1),Ⅰ和Ⅲ组n-3极显著高于Ⅱ和Ⅳ组(P0.01),Ⅱ组n-6极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1),与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3)饲粮n-6/n-3PUFA配比显著影响了北极狐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补体4(C4)(P0.05),而对血清中的TG、TC和GLU、ⅠgA、ⅠgM、ⅠgG、补体3、TNF和ⅠL-2无显著影响(P0.05),Ⅰ组HDL-C显著高于Ⅱ、Ⅲ和Ⅳ组(P0.05),Ⅰ组LDL-C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与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C4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与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n-6/n-3PUFA配比为41时,降低了肝体指数,动员了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利于机体SFA的沉积,降低了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保证了北极狐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荷斯坦公牛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5月龄的健康荷斯坦公牛30头,随机分为3组,Ⅰ组(低能量低蛋白)、Ⅱ组(中能量中蛋白)、Ⅲ组(高能量高蛋白)。试验期362 d。结果表明:屠宰率、胴体产肉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以Ⅲ组最高;pH、蒸煮损失、剪切力和失水率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pH呈增加趋势,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呈下降趋势(P0.05);与Ⅰ组相比,Ⅲ组肉中水分含量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提高而显著上升(P0.05);随着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提高;EPA和DHA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公牛的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大河乌猪肌肉肌纤维组织特性、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取体重相近(15.18±0.85)kg的大河乌猪54头,随机分为3组——HE(高能量组,消化能14.22 MJ/kg)、ME(中能量组,消化能12.98 MJ/kg)和LE(低能量组,消化能11.74 MJ/kg)开展饲养试验,各组在不同生长阶段日粮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水平基本固定,猪体重达30、60、100 kg时分批屠宰,取背最长肌测定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常规营养成分、肌内脂肪、肌苷酸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粮能量水平增加逐渐降低大河乌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增加肌纤维密度,60 kg和100 kg体重时,HE组与LE组差异显著(P0.05)。30、60 kg和100 kg体重时,HE组大河乌猪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LE组(P0.05),粗脂肪、肌内脂肪、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LE组(P0.05)。随能量水平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则显著增加。30 kg和60 kg体重时,HE组MUFA含量显著低于ME组和LE组(P0.05),100 kg体重时HE组和LE组显著低于ME组(P0.05);30 kg和100 kg体重时,HE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ME组和LE组(P0.05),60 kg体重时,ME组显著高于LE组(P0.05)。不同能量水平对大河乌猪中、后期(60、100 kg体重时)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和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影响较大,HE、ME组和LE组间的SFA含量和UFA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SFA含量表现为LE组HE组ME组,UFA含量为ME组HE组LE组。综上,能量水平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大河乌猪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提高粗脂肪、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改善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增加肌肉风味物质。研究结果为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大河乌猪的肉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生鲜乳中脂肪酸的组成与比例,提高牛奶品质,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了南方荷斯坦奶牛一个完整泌乳期原料乳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检出C4~C24共计34种脂肪酸,按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划分,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约为68∶27∶5,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长链脂肪酸(lc-FA)的比值约为3∶21∶76。除C15∶0、C18∶2t、C20∶0和PUFA外,测定月份对样品乳中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月对总SFA含量及总MUF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总PU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泌乳月对mc-FA和lc-FA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sc-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肌内脂肪富含磷脂,与猪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感官特性直接相关。猪肉品质下降与肌内脂肪含量的下降密切相关,日粮调控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有效方法。降低猪日粮的蛋白质或赖氨酸水平,提高能量浓度有助于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也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添加甜菜碱、硒或VE等都可不同程度提高肌内脂肪,改善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肉牛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肌内脂肪含量高,大理花纹丰富,肉细嫩、口感好。作者从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了不同的遗传基础、年龄、屠宰部位、日粮等因素对肌内脂肪的影响,为生产优质高档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羊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羊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含量高低决定肉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肉质性状的优劣。羊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基因调控是改善羊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之一。论文综述了羊肌内脂肪的作用与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驴肌内脂肪沉积关键调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基于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PLC-MS/MS)关联分析,筛选驴肌内脂肪沉积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选用饲养条件相同、平均体重为236.10 kg的雌性广灵驴30头,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测定,选择年龄一致的驴,并根据其IMF含量的高低分为两组:低肌内脂肪组(L组,每组3头)与高肌内脂肪组(H组,每组3头),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代谢物(DAMs)进行KEGG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相关性网络图。结果表明,在L组和H组之间共鉴定出7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上调,45种代谢物下调;关联分析表明,在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间共有35条共富集通路,其中甘油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5条通路与IMF沉积相关,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种差异代谢物在这5条通路中富集,包括DGKADGAT2、PLA2G3、GPCPD1和SCD等差异表达基因以及甘油-3-磷酸(glycerol-3-phosphate,G3P)、溶血卵磷脂酸16:0(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溶血卵磷脂酰胆碱16:0(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差异代谢物。另外,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甘油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的DGAT2、PLA2G3、GPCPD1和DGKA基因与它们相应的代谢产物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所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IMF沉积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探究驴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驴的肉品质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试验对番鸭血液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磷脂(PL)、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腹脂率、肌脂率、肝脂率等有关的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番鸭血液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磷脂、甘油三酯、腹脂重、腹脂率、番鸭肝重、肝脂率、胸肌含脂率、腿肌含脂率的变异程度远远大于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体重的变异程度。血液中甘油三酯与70日龄体重、腹脂重及腹脂率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253,-0.6795,-0.6212;CHO与腿肌含脂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077。  相似文献   

19.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判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其可影响猪肉的嫩度、剪切力、多汁性和风味等。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短链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成脂分化、肌纤维形成、神经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是脂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作者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研究发现,miR-34a、miR-125a-5p、miR-32-5p等通过靶向作用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130a通过靶向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34a、miR-17-5p和miR-125a-5p等通过靶向作用其他家族成员,如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3(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3,NCOA3)等来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然而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作者通过梳理目前已经证实的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miRNA,整理相关miRNA的靶基因以及主要作用通路,以期为筛选肌内脂肪相关miRNA提供参考,为改善肉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阐明miRNA在猪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脂肪酸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作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它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脂肪的硬度、贮存稳定性受肌内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等影响,进而影响脂肪的营养价值、风味以及食用品质,而脂肪酸组成受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和日粮等因素影响。反刍动物由于瘤胃氢化作用导致其脂肪酸饱和程度和异构程度高于单胃动物,从而使其肌内脂肪以及脂肪酸组成不同,导致其肉品质以及风味都不同。本文旨在综述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其脂肪酸构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