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朝阳清风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初建时范围划定不合理问题,根据自然保护区相关建设规划要求,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保护区面积增加6.01 km2,增加率6.67%;区内人口数量减少14945人,调出率96.78%;林地覆盖率增加27.20%。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人为活动的干扰有效减弱,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根据自然保护区调整准则,于2014年对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分区进行了调整: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33.41 km2,比始建的少7.59 km2;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52、12.47、11.8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分别为12.63%、44.73% 、42.64%.调整后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并有效减弱了人为活动的干扰,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境内,地处北川河源头。东西长约95km,南北宽约69km,总面积107870.0hm2,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大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围绕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管护、技术、科研、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护区的地位得到了法律法规的保护,社会公众、特别是保护区周边居民对保护区地位及其作用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保护区已成为生态保护意识和功能最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甘肃洮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最直接最有效和最重要的保护对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笔者作为保护区的一名技术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保护区的高效保护和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土型产业 推动社区共管持续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用强制力从某一地区划分出来的特殊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制度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律措施。但是建立保护区后 ,生活在区外的社区居民由于收入范围急剧缩小 ,生活状况趋于恶化。为了生存与发展 ,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内的资源破坏严重 ,造成自然保护区与其社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经验与教训使人们认识到 ,如果要真正实现建立保护区的目的 ,使区内资源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就必须妥善处理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利益关系 ,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协调起来 ,社区共管正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有效性是指保护区对其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是明确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实现保护区保护目标的有效途径。从基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保护对象、森林资源、森林健康以及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5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并尝试构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引导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提升保护效果,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闾山保护区)是1981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闾山中段,地跨义县、北宁两县(市)交界处。保护区管理局管护总面积11459公顷。下设朝阳、碾盘沟、老爷岭、森林公园四个管理处,全局在职职工126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卡拉麦里保护区适宜性生境自2000年起到2010年止的分布变化.为保护卡拉麦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野生动物实际分布和遥感数据反演的生态参量结合起来,运用Arc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单因子评价参量(指标)方法,评价卡拉麦里保护区生境适宜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自2000~2010年,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适宜性生境面积总体呈波动性持续下降态势.面积由2000年的9221.2 km2减少至2010年4 991.7 km2,减少了45.9;.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东部的216国道两侧.[结论]卡拉麦里保护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性面积不断减少,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处于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是维护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美化环境的重要保障。该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情况,分析自然保护区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区的解决办法,以期有益于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保护区周边社区推广种植大球盖菇、竹荪、羊肚菌和猴头菇,4种食用菌鲜菇产量分别达18784.80、2363.70、2625.00 kg/hm2和0.95 kg/袋;采用"管护局+当地高校+种植户"的推广种植模式,通过管护局的组织管理、当地高校的技术支撑和种植户的积极参与,保障了项目的有序、高效推进;食用菌栽培资源化利用了1000余t农林业废弃物.该项目促进了周边社区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社区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保护区旅游地的开发条件、感知度、竞争力、形象与品牌、开发效益等5项评价指标22项评价因子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并根据各项因子(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其权重,得出保护区生态旅游地的评价结果.通过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旅游地以上指标的评价,其综合指数为77.05分,所处等级为优良级,印保护区在资源品位、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等有较强吸引力,投资条件较好;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及诸多美誉,从而提升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竞争力等.同时,强调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应科学客观地看待生态旅游活动,认真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保护管理,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对森林采伐实行禁伐管理,保护区内各种经营管理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了森林健康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建议在实验区进行保护性经营和实验,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又不至于使其陷入孤立的保护,有效促进保护区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及雁鸭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是1986年4月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和狩猎办公室批准成立的省级保护区,隶属密山县人民政府领导.密山市政府于1991年始组建保护区办公室并着手管理与建设保护区的工作,1987年10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批准成立黑龙江省兴凯湖农场保护区,当即组建保护区办公室,制定初步规划,实施管理与保护.1994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管理目标冲突、法律法规约束、体制弊端、经费不足、缺乏激励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科学的共管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生态教育等措施,突破共管的制约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睿  李星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51-6152
在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社区居民与保护区主要存在3大矛盾,即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被动管理与民主参与之间的矛盾、群众责任具体与权利抽象之间的矛盾。分析认为保护区内及周边少数民族村寨众多、社区大量集体林被划入保护区范围和社区居民贫穷落后是造成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并从保护区内居民搬迁、发放林权证、解决补偿问题和社区帮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 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5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 模型分析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主 要因素,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对保护区建立目的的认知状况,对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情况,保护区野生 动物对居民庄稼的破坏情况,增加工作岗位,提高家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宣传和教 育,帮助社区发展经济,通过旅游业合作带动社区参与管理健全和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等促进社区居民参 与保护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随着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实施,洛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日益得到加强和巩固,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市孟津、新安、吉利湿地被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保护区面积由过去的1.17万hm2扩大到目前的3.2万hm2,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朝阳清风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属阴山山系松陵山脉,北临科尔沁沙地南缘,是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地处我国辽西生态十分脆弱的Ⅰ级生态敏感带上,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在我国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和我国东部森林区向西部草原区的过渡带上,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保护区内具有相对水热充沛、小气候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权属情况非常复杂,土地权属冲突不断.无偿的强制性限制土地利用的政策使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矛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产生冲突,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和保护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国际上最近发展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无法代替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基础上加以改进,引进生态补偿等方式,提高现有政策的效果;同时,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积极探索社区共管的不同模式,以弥补生态补偿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