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贵州锦屏春雷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例,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现存问题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以后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定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泓  文铭  赵走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96-12297
以丽水白云森林公园入口综合区的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森林公园综合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并提出了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文  陈东田  张庆  潘婧婧  董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19-6020,6023
通过对金彩山森林公园规划的实例研究,总结规划中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指明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尝试能够指导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山岳型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石首"陈绍宏"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作为范例,综合应用梯田技术、森林公园规划等理论,结合项目场地特征,探讨了南方典型丘陵地貌下的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方略,同时分析了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重庆市石柱黄水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发现并总结了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其规划设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依据城市空间理论,从广场的形态、情态、生态等三方面人手,对泰山广场规划设计进行赏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对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的探讨,阐述自己对泰山广场规划设计的个人评价,探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以人为本"、"城市文脉继承"等理念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骆爱琴  钟家铎  刘胜刚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92-193,241
在分析"安徽省铜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铜陵森林公园的规划理念,同时提出10个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具体规划构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无锡市马山区市民广场规划为例,论述了广场的定义,广场的构成要素,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提出在市民广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广场的物质构成要素,还应考虑广场的精神要素。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山西关帝山梅洞沟森林公园景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功能分区、植物规划等基本内容,提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应充分利用自身地形地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整合、理景的手法突出自然景观的规划理念,旨在探讨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以期对同类项目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安徽芜湖县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腰带"的解读,提出了该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及设计目标,围绕"绿腰带"理论,从入口景观区、亲水休闲区、休闲娱乐区、亲子游乐区、野趣森林和苗木区六大功能区详细分析了该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1.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城市广场的空间特性的研究与解读,从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广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与剖析。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存问题,强调批判后的反思与探索,并指出具有特色的城市广场才是好的景观,广场的精神内涵和内在价值更能体现广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传统森林资源清查体系与美国森林清查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时,地面实测样地的比较成为首要问题,即如何确定一个适宜的指标,并以此为标准来选择一个与美国FIA圆形样地面积大小比较匹配的方形样地,从而为参考及引进美国森林清查技术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林分疏密度作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20m×40m的方形样地与美国FIA圆形样地对林分的反映能力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黄维拥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16-7917,7926
阐述了城市特色的概念,并以南宁、柳州等地为例,具体呈现了广西的地域特色,突出其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强调只有进一步加强地方城市特色的塑造,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只有对城市特色进行准确定位才能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富有特色。城市广场的选址必须尊重以人为本、整体性、景观性、经济性、生态性以及风水理论原则,其建造应该注重在相关原则的基础上融入城市文化特色,既要继承当地的历史文脉,又要突出当地的自然特色。此外,城市广场中可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将非物质文化的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城市广场的主题中,还可将物质化艺术元素提炼、概括为一种艺术审美,体现在具体的建筑造型中。城市广场特色创新设计应尊重规划,从城市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色,兼顾市民意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体现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影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用Duncan、Finlay-Wikinson、Eberhart-Russell的方法和模式分析长江流域地区1980~1983年黄麻区域试验中9个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和稳定性参数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和不同的适应性。为提高区域试验分析的准确性,应把Bartlett方差同质性检验列为联合方差分析的一个基本检验步骤。其联合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以选用混合模型即品种效应为固定模型,地点、年份效应为随机模型较为确切。用两种不同模式和方法估算品种稳定性,Eberhart较之Finlay的方法为佳,其定义和标准更符合生产实际。产量与稳定性参数回归系数b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使用套网法作为选择性试验方法,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曲线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估算,对桁杆张网渔具不同网目尺寸(25mm、30mm、35mm、40mm以及45mm网目大小)、不同网目形状(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的网囊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菱形网目网囊对黄鲫和银鲳的50%选择体长(或叉长)比相应方形网目的大(分别为3.79%和31.25%),而对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比相应方形网目小(7.92%);各菱形网目对黄鲫、小黄鱼和银鲳的选择范围都比相应方形网目大(分别为20.76%、5.36%以及45.99%)。这与传统认为方形网目选择性优于菱形网目的观点存在差异。通过讨论,认为黄鲫和银鲳体形较扁,游泳能力较弱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网囊结构改革时,不能盲目遵循方形网目优于菱形网目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6.
桁杆张网渔具菱形和方形网目网囊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套网法作为选择性试验方法,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曲线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估算,对桁杆张网渔具不同网目尺寸(25mm、30mm、35mm、40mm以及45mm网目大小)、不同网目形状(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的网囊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菱形网目网囊对黄鲫和银鲳的50%选择体长(或叉长)比相应方形网目的大(分别为3.79%和31.25%),而对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比相应方形网目小(7.92%);各菱形网目对黄鲫、小黄鱼和银鲳的选择范围都比相应方形网目大(分别为20.76%、5.36%以及45.99%)。这与传统认为方形网目选择性优于菱形网目的观点存在差异。通过讨论,认为黄鲫和银鲳体形较扁,游泳能力较弱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网囊结构改革时,不能盲目遵循方形网目优于菱形网目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7.
华南榆科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华南产的榆科植物划成30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解剖学、化学及孢粉学特生,列出4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类平均法等7种方法系统聚类。分类民传统形态分类不完全吻合。我们认为,取消柔毛糙叶树这一变种为宜;应恢复山油麻为种一级地位;滇糙叶树的分类位置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KGF-2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的筛选方法 ,制备KGF-2单克隆抗体.方法以KGF-2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抗血清.通过棋盘滴定方法确定间接ELISA的抗原包被浓度及一抗、二抗最佳工作浓度;利用建立特异性好的间接ELISA方法筛选杂交瘤细胞株.结果通过棋盘滴定最终确定了500μg/L的抗原包被浓度、1∶1 000的一抗血清稀释倍数及1∶2 000的二抗血清稀释倍数;筛选到两株可稳定分泌抗体、效价较高的杂交瘤细胞株.结论该研究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间接ELISA筛选体系,可用于KGF-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相似文献   

19.
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森林环境价值计量方法,对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京九铁路麻城段通过防护林示范区建设,防护林景观中经济林和农林间作斑块面积扩大,灌木林面积减小,但防护林斑块布局不均,林种结构仍不合理,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经济林斑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最高,达191.45元·m-2·a-1,其次是农林间作斑块(186.78元·m-2·a-1)。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也在170元·m-2·a-1以上,灌木林斑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最低。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示范区所有防护林斑块的总生态价值达4.9亿元/a。由于阔叶经济林木良好的叶片功能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选择适宜的地段并采用水土保持措施,营造覆盖率较高的阔叶经济林及农林间作斑块,是提高铁路防护林生态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Measurements in the interstitial waters of pelagic red clay and carbonate ooze sediments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show that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decreases with depth and levels off at nonzero values. The supply of reactive organic carbon introduced by bioturbation limits oxygen consumption at depth in the sediment. These gradients should produce diffusive fluxe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at average about 8.8 x 10(-14) mole per square centimeter per second or 0.08 milliliter per square meter per h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