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菇鲁植一号是1996年9月从唐王一腐朽柳木上采集的野生平菇子实体,经我所分离驯化培养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良平菇菌株.经我所和基点三年来反复试验及大面积栽培示范表明,该菌株高产质优,商品性好,转潮快,适应性广,抗杂抗病能力强.经与十几个传统平菇品种的试验比较,其综合性状名列第一.目前已陆续推广到全省各产菇区,反映良好.现将该菌株的有关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平菇科佳一号是石家庄市科佳生物公司从野外采集的野生种,经栽培试验选育出的平菇优良菌株。经过两年栽培推广,表现出优良、高产、抗逆性强等特性。现将该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紫孢褐平菇     
紫孢褐平菇(Pleurotus sapidus),俗称褐平菇或黑平菇。1981年初,南京食用菌菌种站在紫孢白平菇栽培床上,发现并分离了一个变异菌株,编号为南京P1.8101。该菌株经省内外几十个单位一年多的试种,结果初步表明,其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与其它平菇菌株有所不同。现将这个菌株的初步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平菇火炬一号,系我厂1988年2月26日从死杨树上采集的野生平菇,经组织分离驯化培养而成.经过三年的试验和大面积的栽培表明,该菌株具有抗杂力强、生物转化率高等优点,现将其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一)形态特征菌丝体洁白,浓密,粗壮。  相似文献   

5.
刘甫 《食用菌》2009,31(2):25-25
平菇白优二号是河南省沈丘县刘湾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多年研究选育成功的一个纯白色平菇菌株。经笔者从全国各大科研院校引进纯白色平菇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白优二号各试验指标均超过对照,名列前茅。初试推广中,栽培成功率100%。现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法义 《食用菌》1995,17(2):19-19
笔者于1990年在考察人防工程内常年种植平菇的一个大户时,发现种植的平菇长势喜人,据了解他先后从外地引进平菇和凤尾菇品种10多个,但因人防工程内的通气条件差,栽培效果都不太理想。可是他在众多的平菇丛中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变异株,经组织分离后栽培表现良好。笔者引进了该菌株,经出菇试验,证明这是一优良的平菇菌株,定名洛阳1号。  相似文献   

7.
平菇栽培的方式很多,诸如阳畦、大棚、床式、袋式、套种间作、结合式等,一般生物学效率在150%左右,后期管理中病虫害严重,大面积高产较困难.为寻求最佳的高产栽培模式,笔者在调查总结菇农种菇经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菌棒覆土墙式高产模式的研究课题,通过联合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及专业户进行试验,均取得了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培养材料为棉子壳.平菇菌株供覆土墙式试验的有平菇539(栽培500袋)、平菇117(栽培200袋)、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平菇86(栽培120袋).供作对照的菌株为平菇86(栽培120袋)和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每个袋装棉子壳干料1.5公斤.覆土  相似文献   

8.
李蓁  姜新良 《食用菌》2009,31(4):27-28
平菇是我市上市销售主要食用菌品种之一,近年栽培规模达250万袋,而秋季平菇占到全年平菇栽培总量的80%左右,是我市平菇周年栽培的主要季节。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市秋季栽培的平菇菌株,在苏州市科技局支持下,笔者从本市挑选了有多年栽培经验的两个专业户作为栽培试验示范点,将2006年我市选育成的港平1号同引进韵平菇菌株及本地主栽品种作对照试验,确定适合本市秋季栽培的平菇菌株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豫南地区生产上栽培面积较大的6个普通平菇菌株及2个脱毒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选出了当地当季的适栽菌株:9月初栽培,以灰黑色菌株平菇99为主,搭配灰白色菌株新831;秋冬季节栽培,以灰白色菌株豫平6号为主,搭配灰黑色菌株平菇99;对于脱毒菌株不能盲目引种。  相似文献   

10.
平菇是我市常规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栽培平菇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高平菇产量,在苏州市科技局支持下,开展优质平菇新品种的选育,对引进10个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3个菌株作为下一步杂交育种出发菌株。现将品比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平菇川白一号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王达力 《食用菌》1998,(6):10-10
白色平菇因其洁白、肉厚,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为了填补我省无白色平菇品种的空白,我们开展了白色平菇品种选育研究。1991年我们从栽培的灰黑色平菇品种中获得一株白色变异菌株,命名为川白1号,与其它白色平菇菌株和灰黑色高产平菇品种进行评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川白1号自选;特白平菇引自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青平1号本中心保藏菌株;杂交17本中心保藏菌株。除杂交17为灰黑色菌株外,其余的均为白色菌株。 1.2 拮抗试验 将三个白色平菇菌株接种在平皿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箱内培养,观察三个菌株的菌丝相互接触后的表现。 1.3 品比试验方法 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8%,蔗糖、石膏各1%,含水量68%。用22×38cm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重520g,每个菌株20袋。常  相似文献   

12.
墙式栽培平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它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济宁农科所微生物研究室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墙式栽培的填充物对产量影响较大.现将1995年冬至1996年春笔者做了对比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供试菌株 平菇CCEF-89和539.这两个菌株是我们微生物研究室引进试种后,再经组织分离、提纯、复壮用于试验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六个平菇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出适应本市自然条件下栽培的优良平菇菌株,1986年对我所引进的六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比较试验,筛选出优良菌株P_(24),经过菇农多年试种,一致得到好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种P10、Ps31引自广东省微生物所,P24引自韶关市人防办;宁杂1号、丹101引自南京师大;平菇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  相似文献   

14.
11个平菇菌株的区域适应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的10个平菇菌株及当地生产上栽培最广泛的1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结果选出了当地当季的栽培品种:9月初栽培,以灰白色新831为主,搭配高抗豫平5号;灰黑色以平菇99为主,搭配亚光一号、CCEF89。  相似文献   

15.
平菇三峡一号系笔者1990年11月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采集到的野生平菇,经组织分离驯化培养而成。通过三年试验及大面积栽培表明,该菌株具有适温广、产量高、菇形大、菌柄短、菌丝生长快、抗杂能力强、耐长途运输、栽培性状稳定等特点,适宜多种原料栽培,目前已成为本地平菇栽培的当家品种,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曾松荣  柯野  方白玉 《食用菌》2015,(2):17-18,22
平菇是粤北地区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为了提高粤北地区平菇质量和产量,对粤北地区一株平菇进行了组织分离,并且对其进行了dsRNA病毒的检测、脱毒以及栽培试验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平菇菌种带有dsRNA病毒颗粒,采用菌丝尖端脱毒法获得了一定脱毒程度的菌株。与组织分离获得的出发菌株相比,该脱毒菌株长满菌袋的时间平均缩短了2 d,产量提高了约5%;并且脱毒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长势、菇形、厚度和大小均优于组织分离的出发菌株。因此,获得的脱毒菌株在粤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冬季栽培的平菇菌株,栽培比较10个不同来源的平菇菌株,考察其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K6菌株综合性状优于试验地主栽平菇菌株4195、灰美2号、平菇99,可作为豫南地区冬季栽培的主推菌株;V9、驻研1号菌株综合性状次于4195、灰美2号、平菇99菌株,可作为搭配菌株。  相似文献   

18.
1994年3月我们在平桥乡小溪边的死槐树上采集到一丛重9.7kg野生平菇,经组织分离栽培驯化成性状稳定的菌株,定名平菇安丰三号.经三年来的试验和大面积栽培表明,该菌株耐寒,菌丝吃料快,抗杂、抗逆性强,菇体生长快,菇形大,柄特短,肉特厚,产量和菇质均明显高于当地传统品种.现将其特性与栽培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平菇菌株"灰美2号"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5个浓度梯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单核菌株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拮抗试验、菌丝生长情况、出菇试验、出菇后孢子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出菇菌株菌丝形态的观察,探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平菇菌株的影响,以期为秋水仙素食用菌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菌株与CK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0.01%秋水仙素处理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且菌株菌丝浓密,边缘整齐;出菇试验表明各处理后菌株的产量均明显低于CK,其它农艺性状以及核酸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平菇单核菌株出菇后菌丝变为双核菌丝,但由单核菌株出菇后变为双核菌丝的菌株农艺性状明显低于双核菌株.分析发现,0.01%~2.00%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平菇单核菌株的农艺性状和核酸含量并未发生变化,但较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可以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平菇玉林5号是1995年在大别山金刚台枯死栎木上采集的一丛野生平菇.分离后经多年驯化栽培选育成功的高产菌株,该菌株鉴定为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经三年中试和大面积栽培表明.该菌株抗逆性强,出菇温度适应性广.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对细菌性病害(铁锈病、软腐病)表现出很强的抗性.1998年夏在63个菌株品比中,是一个集高产、稳产、抗病三者兼而得之的优良菌株,明显优于所有传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