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国际标准 分析方法,以小 偃 6 号、小偃 107 等小麦品 种为对照, 对陕西省 近年来育 成的 15 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品质、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粉 质参数及烘烤品 质进行了系统分 析。依据小麦品种品质鉴评原理和方法,将 15 个小麦品种(品系 )分为 3 类(优质、中等、一般 )5 级。结果表明,高优 503、小 偃 6 号和 陕优 225 为优质小 麦品种;小偃 107、荔丰 3 号和陕 354 为低筋粉专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优质小麦育种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筛选亲本材料,针对高产、稳产、优质、早熟、矮秆、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依据优×优亲本选配原理,以豫麦47为母本、小偃5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高产、优质、强筋、矮秆、早熟、抗病、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怀川916。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24。  相似文献   

3.
陕西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国际标准分析方法,以小偃6号,小偃107等小麦品种为对照,对陕西省近年来育成的15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品质,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粉质参数及烘烤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小麦品种品质鉴评原理和方法,将15个小麦品种(品系)分为3类(优质,中等,一般)5级,结果表明,高优503,小偃6号和陕优225为优质小麦品质中等小偃107,荔丰3号和陕354为低筋粉专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品系)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标准分析方法,以优质小麦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对陕西关中近年来育成的13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性状、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粉质参数及烘烤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小麦品种品质鉴评原理和方法,将13个品种(品系)分为3类(优质、中等、一般)5级。结果表明,小偃6号、陕160、小偃6号T变种、大粒878为优质1级小麦品种(品系),89(1)3—4为优质2级小麦品种(品系),未发现品质性状明显优于小偃6号的新品种或新品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优质小麦品种的生产、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以国家审定品种小偃503为材料,以陕西关中平原岐山县10个小麦主产乡镇示范点为基地,研究小偃503的生产优势、籽粒品质变化,分析其示范效果.结果表明,示范田生产的小麦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籽粒品质整体优于农户田间样品和当地商品小麦,且性状相对均匀一致,有利于加工企业加工优质产品;小偃503的品质性状在年度之间和地点之间变异系数较大.这些结果说明,不能忽视优质小麦的生产管理措施;通过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可以大批量生产优质小麦原料.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品系)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国际标准分析方法,以优质小麦品种6号为对照,对陕西关中近年来育成的13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性状、蛋白质品种、磨粉品质、粉质参数及烘烤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小麦品种品质鉴评和方法,将13个品种分为3类5级。结果表明,小偃6号、陕160、小偃6号变种、大粒878为优势1级小麦品种3-4为优势2级小麦品种,未发现品质性状明显优于小偃6号的新品种或新品系。  相似文献   

7.
新麦2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郑州大学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用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为母本,超高产、多抗、中早熟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父本杂交,F_1种子进行离子束照射处理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07012),  相似文献   

8.
徐州26号是江苏省徐州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对1983年秋从原陕西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室引进的F1代穿梭育种材料经过连续15年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WS8268(陕农7859/小偃6号),原代号为徐州87633。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优良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2000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徐州26号。  相似文献   

9.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在小麦抗病研究中发现TaWRKY45转录因子参与了对多种病害的调控。为了研究TaWRKY45在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过程中的功能,以小偃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研究TaWRKY45的表达模式,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了TaWRKY45沉默后对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病的影响。结果表明,TaWRKY45在小麦根、茎、叶中均有表达,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当小麦受到水杨酸(SA)、条锈菌、高温(20℃)胁迫时,TaWRKY45表达量均上调。对小麦TaWRKY45基因进行沉默处理后,沉默叶片(BSMV:TaWRKY45-as)的条锈菌菌落增长,坏死细胞数目减少。TaWRKY45正向参与了小偃6号的高温抗条锈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化学调控剂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抗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偃22是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之一,具有一定的耐条锈病性。为了明确小偃22耐条锈病性的生理机制,为利用生理指标变化进行耐病性小麦品种的鉴定提供依据,以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接种小偃22和对照品种铭贤169,用LI6400型光合系统仪分别对小麦发病旗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受条锈菌侵染后,小偃22和铭贤169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健叶相比均有所变化,表现为光合速率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有所升高。小偃22病叶的水分代谢较健叶的变化幅度小于铭贤169,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与铭贤169差异明显,说明小偃22感病后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起到一定的生理补偿作用,以降低条锈菌侵染造成的危害,进而起到较好的抗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的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多个小麦良种,而且在国内首先创造和培育出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物种——八倍体小偃麦,即远中1~7 等。经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采用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原位杂交鉴定,这批“远中”号小偃麦为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除远中1 为混倍体外,其余均为2n= 56 条染色体,主要性状是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结实正常、抗逆性强,是多种小麦病害的抗源。黑龙江、陕西、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以其为中心亲本与小麦杂交和回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多种真菌病害和国内条锈最新生理小种的新品种,现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倍受国内外育种家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小偃22及其衍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小麦骨干亲本小偃22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特性,利用相对均匀分布在小麦各染色体臂上的71对SSR引物对小偃22及其6个衍生品种以及小偃22的姊妹系小偃22 2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在8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87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目为2~5个,平均为2.6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305~0.582,平均为0.388。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309~0.767,平均为0.595,说明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小。经UPGMA聚类分析,在0.55处将供试材料分成两大类,能较好地反映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小偃22与其姊妹系小偃22 2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3。  相似文献   

13.
“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 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多个小麦良种,而且在国内首先创造和培育出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物种-八倍小偃麦,即远中1~7等。经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采用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原位杂交鉴定这批“  相似文献   

14.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1)、小偃22×小偃6号(F1)、石5144×小偃22(F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当前种植小麦品种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利用条播法种植和人工接种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品种进行了调查;同时,构建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检测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并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的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BYDV的品种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而已感病品种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1)、小偃22×小偃6号(F1)、石5144×小偃22(F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品系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品系发病率高达总调查种植资源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为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黄淮麦区的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对495份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十倍体)杂交后代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兰小偃麦6号、兰小偃麦15号2个与苏麦3号抗性相当的抗赤霉病材料及一批赤霉病抗性中抗以上的种质及新品系,表明利用普通小麦和多年生长穗偃麦草杂交可以选育抗赤霉病且适应黄淮麦区种植的中早熟小麦品种(系),采用此法选育出天民363、天民369等对赤霉病中抗或中感品种(系)进入黄淮麦区国家或省级试验。分析了黄淮麦区近16年四月份的气象条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选育早抽穗避病品种(系)的途径减轻甚至避免赤霉病的危害。培育出天民198早抽穗避病品种(系),已累计推广约2.67×106 hm2,其早熟避病、抗倒春寒、稳产高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在黄淮麦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高产小麦新品种——小偃 2 2小偃 2 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原西北植物研究所 )选用大面积推广品种小偃 6号、小偃 10 7和著名的抗病材料 775 - 1为亲本 ,采用复合杂交 ,把小麦远缘杂交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 ,以常规系谱法为主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于 1998年 8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弱冬性 ,幼苗半匍匐 ,抗旱耐寒。分蘖力强 ,春季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较高 ,株型紧凑 ,株高 80 cm左右 ,茎秆粗硬 ,抗倒性强。穗层整齐 ,穗方粗壮 ,多花多粒 ,结实性好 ,口紧不易落粒。短芒 ,白壳 ,白粒 ,千粒重 45 g左右 ,角质 ,…  相似文献   

18.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 ℃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8~24 ℃高温处理,均可诱导小偃6号的抗条锈性表达,反应型降低,产孢期缩短,产孢量减少。小偃6号接种条锈菌后在花斑期转入20~24 ℃处理24 h,与常温16 ℃处理相比,寄主均表现非亲和性反应。小偃6号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温度为20 ℃,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条件下氮素营养对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旱地小麦高产栽培和氮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水氮高效型品种小偃22和水氮低效型品种小偃6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介质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幼苗根系和冠层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和介质氮素供应对小麦幼苗各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水分胁迫下,介质供氮显著提高冠层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根干重.而在供氮条件下.水分胁迫导致小偃22根系和冠层干重均明显降低,而小偃6号根系和冠层干重均明显增加,两个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P<0.05)和根系活力(P>0.05)显著降低,培养阶段前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在介质缺氮条件下,水分胁迫使小偃22和小偃6号冠层干重分别增加和下降,两个品种根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均增加.说明改善介质氮素营养可增强水分胁迫下小麦抗旱能力,促进冠层干物质积累,同时也增大小偃22根、苗干物质积累和两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而降低了小偃6号根系和冠层干物质积累及两个品种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小麦高温抗条锈性的遗传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对小麦品种小偃54和小偃81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并采用RT-PCR方法从小偃54中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Chi1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Chi1xy,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常温(14±1 ℃)和高温(21±1 ℃)处理下条锈菌侵染的小偃54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小偃54和小偃81均具有明显的高温抗条锈性.常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在处理后的前72 h变化不明显,96 h开始升高,并在144 h达到表达高峰,直到192 h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两种温度处理下Chi1xy的表达谱差异显著,说明小偃54对条锈病的高温抗条锈性可能与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水平相关.这是首次发现几丁质酶和高温抗条锈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