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提高葡萄生长的速度,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的试验研究。以1年生‘蜜光’葡萄苗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个处理方式(CK:清水喷施;处理A:绿地康3号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B:维大力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C:阿泰灵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D: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对‘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及霜霉病染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对‘蜜光’葡萄进行喷施,其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且效果不同,其中采用0.1%阿泰灵喷施2次效果最佳,选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和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效果相近;采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0.1%阿泰灵喷施2次、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均能显著降低‘蜜光’葡萄霜霉病染病率,显著提高‘蜜光’葡萄株高、枝条成熟长度和枝条直径。试验表明在‘蜜光’葡萄栽培中单独应用绿地康3号、维大力、阿泰灵、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对葡萄生长及霜霉病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本试验结合葡萄植株生长情况和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确定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张家口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大田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硅酸钾与室内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葡萄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硅酸钾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提高葡萄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葡萄Inv活性被抑制,而其它指标则升高;喷施硅酸钾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MDA含量,且当硅酸钾浓度为0.75%时对低温的损伤缓解作用最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Inv、SPS活性及SS净活性均随硅酸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硅酸钾浓度为0.50%时最大,其它指标均在浓度为0.75%时最大;通过葡萄叶片各抗寒指标的隶属度值与综合评价指标看出,始花期0.75%的硅酸钾处理后葡萄抗寒性最强。综合分析,喷施硅酸钾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加快蔗糖转运及代谢速率,缓解活性氧累积,增强其耐寒性。  相似文献   

3.
在高寒地区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生产中,为降低不利气候的影响,提高葡萄植株抵御灾害的能力,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转色期葡萄抗性的影响。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设置了0(CK)、0.001、0.01、0.1 mmol/L 4种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在葡萄转色期(11月上旬)对叶片喷施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0.001 m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葡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了23.5%(叶绿素a降低29%,叶绿素b变化不显著);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度分别比对照减少14.9%、22.4%、12.5%;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减少;SOD、POD、CAT酶的活性分别增强了23%、41%、62%;脯氨酸含量上升。0.01 m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使细胞膜电导率降低了25.5%;并提高SOD酶活性58%。外源施入茉莉酸甲酯能有效防止细胞膜的过氧化反应,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保护性酶的活性,提高了其抵抗逆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分别于葡萄花前期、膨大期、着色期各喷施1次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生物有机水溶肥料TC2315和生物有机TC2316.研究不同水溶性叶面肥喷施对紫香无核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示范试验得出:喷施上述叶面肥可补充葡萄所需养分.促进葡萄的生长发育:葡萄单粒重和单穗重明显增加.提高了葡萄产量:对葡萄品质也有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采前水杨酸喷施对红地球葡萄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分别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天(预收期)喷施葡萄果实,采收、预冷后在0℃条件下贮藏,研究其对葡萄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A处理能有效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率、落粒率、失重率和果梗褐变的增加,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有效维持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1.0 mmoL/L SA为适宜喷施浓度,此浓度SA处理能提高葡萄贮藏期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综上所述,采前SA喷施可有效提高鲜食葡萄采后贮运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并能提高葡萄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石河子垦区酿酒葡萄园中的植保喷施机械喷杆的空间设计,对酿酒葡萄园中的半机动喷施和机动喷施的喷杆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旨在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喷药次数。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镉污染条件下葡萄对镉的积累,促进葡萄生长,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镉污染(5 mg/kg)条件下喷施脱落酸对葡萄幼苗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幼苗各部位的生物量和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0、1、5、10、20μmol/L)而先降低后增加。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葡萄幼苗叶片的POD及CAT活性和土壤pH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SOD活性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喷施脱落酸能使葡萄幼苗各部位镉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脱落酸浓度为20μmol/L时,葡萄幼苗的根系和地上部分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6.54%和74.36%。综上,喷施脱落酸能够降低葡萄对镉的吸收,以20μmol/L脱落酸浓度最佳。  相似文献   

8.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锌锰对旱地冬小麦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施硫酸锌、硫酸锰,或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均能取得较好效果。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能提高千粒重,覆膜N120处理、N240处理小麦分别较其相同氮水平下常规对照提高3.4g和4.3g;提高幅度分别为7.9%和10.4%;但喷施KH2PO4不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施锌、锰,具有显著增产效果,较清水对照增产18.4%。  相似文献   

9.
锰是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本试验以‘青薯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了0(CK)、0.05%(T1)、0.1%(T2)、0.6%(T3)、1.1%(T4)5个MnSO4浓度处理,对马铃薯幼苗期至块茎形成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锰素对马铃薯叶片生理特性以及块茎贮藏期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氧化物歧化酶(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着喷施MnSO4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喷施浓度为0.05%~0.1%MnSO4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片的POD活性,浓度为0.1%MnSO4促进SOD、CAT活性的提高。喷施浓度为1.1%MnSO4有利于块茎形成期根系活力(TTC还原量)的提高。就马铃薯块茎品质而言,喷施浓度为0.1%~0.6%MnSO4可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有机酸、Vc、淀粉含量,且有利于减少贮藏期其各品质的流失;而喷施MnSO4对块茎有机酸含量影响较小。由此表明,喷施0.1%~0.6%的MnSO4可提高马铃薯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并优化马铃薯品质。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叶面喷施硒肥对‘阳光玫瑰’葡萄叶片、枝条、果实中的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富硒‘阳光玫瑰’葡萄提供理论依据。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选用氨基酸富硒肥为硒源,设置0、10、20、30、40、50 mg/L等6个硒质量浓度水平,于果实膨大期即落花后15 d喷施叶片,15 d后再喷施1次。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叶片、枝条、果实中的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递增。叶面施硒可显著提高‘阳光玫瑰’葡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为50 mg/L>40 mg/L>30 mg/L>20 mg/L>10 mg/L>0 mg/L。综合分析认为,避雨栽培富硒‘阳光玫瑰’葡萄时,于果实膨大期,在叶面喷施2次50 mg/L的氨基酸富硒肥‘,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含硒量及果实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及东北三省30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102-106
探讨各阶段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的变化,为大豆生产、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将1981—2010期间全国及东北三省每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划分为3个年度阶段,然后利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度阶段的递增,全国和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都在增加,特别是近10年比上个10年增加都极显著;虽然1991—2000年全国和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都比1981—1900年极显著增产分别达25.16%和24.54%;而与1991—2000年大豆平均单产相比,2001—2010年全国仅增加1.71%,黑龙江减产5.75%。与1981—1990年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近20年来的大豆种植面积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但大豆单产有明显的提高;2001—2010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单产比1991—2000年分别极显著增加26.96%和35.21%,1991—2000年吉林省大豆单产比1981—1990年大豆单产显著增加20.85%,辽宁省此期间单产增加18.54%。近10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平均单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豆重迎茬所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平均单产各年分阶段都在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的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生产上合理的作物轮作制是大豆单产可持续提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关键生育期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在典型干旱区武威开展了关键生育期水分胁迫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了CK(整个生育期供水充足的对照处理)、T1(拔节期持续干旱直至生育期结束)、T2(抽雄期持续干旱直至生育期结束)3种处理。结果表明,受水分胁迫影响,T1和T2干旱处理0—20cm和0—40cm土壤温度均高于CK处理,并且T2处理土壤温度高于T1处理;七叶期后,干旱处理剖面土壤含水量各层变化较大,至乳熟期,T1和T2处理土壤贮水量较CK分别减少了72%和57%;关键生育期的水分胁迫主要通过影响春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来影响最终的产量,T1和T2干旱处理产量分别减少了66.4%和54.2%,产量水平WUE分别减少了23.4%和13.1%。研究结果可为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干旱发生进行定量评估提供依据,为生态系统响应阈值的确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喷雾对小麦光合作用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小麦籽粒灌浆期用水喷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产量的结果.光合速率的提高与叶片气孔阻力降低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区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午睡”现象,这种现象与中午前后颇低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空气温度引起的大气饱和差增加有很大关系,并且表明用少量喷水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和作物水分状况,减轻光合作用“午睡”现象,提高光合速率,进而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及耐热新品种选育,以13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品种差异。结果表明,抽穗期温度升高会显著降低水稻产量,该时期平均温度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减产15.3%。不同水稻品种对抽穗期高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父本丰新占所配组合对抽穗期高温的耐热能力较差,表现为结实率较低(40.5%~59.3%),而父本GR560所配组合对抽穗期高温有一定的耐热能力,结实率较高(64.9%~75.6%)。水稻抽穗期高温胁迫问题的解决,应侧重于培育生育期与当地栽培环境相适宜的新品种或通过种植制度调整和栽培技术创新,使其避开抽穗期高温。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旱地麦田探墒沟播增产增效机理,2015-2016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小麦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耕作播种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消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利于蓄积降雨,提高底墒46.74mm,增产10.77%~13.38%,提高净收入1.62%~5.56%。探墒沟播较常规条播越冬、拔节期0~3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分别达11.24~22.35、17.11~25.56mm,深翻条件下显著降低播前–拔节耗水量及其所占比例,提高拔节后耗水量,提高生育期总耗水量11.89~21.13mm;降低越冬–拔节群体分蘖增加率和拔节–开花减少率,提高成穗率、穗长、小穗数和可孕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39%~19.12%和12.67%~13.15%,分别提高净收入和产投比103.25%~111.12%和30.27%~35.93%。此外,生育期探墒沟播耗水增产作用大于休闲期深翻。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结合探墒沟播有利于降低生育前期耗水,减少早春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和可孕小穗数,实现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棉花花铃期土壤持续干旱胁迫对产量形成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蔡红涛  汤一  刁品春  荣利 《棉花学报》2008,20(4):300-305
 通过花铃期不同持续时间土壤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表明持续干旱对子棉产量影响以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单铃重。短期干旱胁迫W1处理增加成铃数显示子棉增产,同步抑制下部内围铃棉纤维和棉子的物质积累量,解除胁迫后形成盛花结铃阶段产量潜载优势,极显著提高下、中部外围和上部内围铃子棉产量,实现增产;花后持续20 d以上干旱胁迫效应会延续至花后50 d,整体降低各部位棉铃的积累物质供应量,产量器官虽具干物质积累相对优势,但子棉产量潜载势降低,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趋降显示子棉减产;干旱胁迫对子棉产量的调控显示区位效应,降产效应随干旱延长显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区位拓展态势,解除胁迫可获得一定产量补偿。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淡涂泥土水稻产量和基础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并结合裂区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淡涂泥土水稻产量、基础地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不施肥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不施肥处理(CK)水稻产量水平逐年下降,在该试验周期内降幅达34.4%。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有利于水稻稳产或增产,连续纯施化肥(NPK)、测土配方纯施化肥(N1PK)和测土配方有机无机混合施肥(N1PKS)处理的水稻产量比不施肥处理(CK)分别提高74.2%、89.0%和97.5%,达到极显著差异。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有利于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其中测土配方有机无机混合施肥对于土壤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在该试验周期内,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NPK处理、NIPK处理、N1PKS处理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分别提高了45.6%、60.8%和69.1%。各施肥处理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茶树生长季内云雾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云雾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这一科学事实,利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不同茶季(春、夏、秋)内云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春茶季总云量与雾日数百分比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夏茶季总云量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而秋茶季总云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夏茶季总云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秋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小;1961—2010年,春、夏、秋茶季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秋茶季(-1.1%/10a),其次分别为夏茶季(-0.5%/10a)和春茶季(-0.17%/10a)。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夏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大;1961—2010年,春、夏和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10a、6.9%/10a和7.2%/10a。研究区域茶树生长季内总云量的减少和雾日数的增加,将对贵州省茶树的品种选择、结构调整、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丽  康洁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9-43
为了比较小麦新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以小麦‘矮抗58’和‘周麦18’为材料,对2个小麦新品种的光合特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灌浆期‘矮抗58’净光合速率比‘周麦18’低3.4%;SOD的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周麦18’高24.1%与15.2%;孕穗期及灌浆期‘周麦18’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矮抗58’,分别为17.6%和21.4%,但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现负相关;成熟后‘矮抗58’株高比‘周麦18’低1.9%、千粒重高1.1%。‘矮抗58’具有产量更高、抗倒伏性更强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