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生产收集的24个黑木耳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24个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4时,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0 kb,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黑木耳的菌株选择及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生产上栽培的7个鸡腿菇为试材,采用酯酶同工酶和ISSR方法,对7个鸡腿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鸡腿菇酯酶同工酶表现出2种不同酶谱类型;ISSR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处将7个鸡腿菇菌株划分为两大类,与酯酶同工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收集引进的40个野生香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野生香菇菌株不同迁移率的酶带多达15条,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约达71%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75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4.0kb;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达63%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该研究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和分子标记对引进7个黑龙江主栽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黑木耳遗传差异性分析中,3种方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酯酶同工酶与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均能将来自于黑龙江同一地域的黑木耳分为4个类别:黑威9号与981遗传距离最近为第一类,黑威10号、8808与第一类2个菌株遗传距离较近为第二类,黑29与第一类、第二类4个菌株遗传距离较远为第三类,而9809、H916与以上5个菌株遗传距离最远为第四类。同时在拮抗试验中黑29、9809、H916三个遗传距离较远的菌株也表现出明显的拮抗现象。研究结果为黑木耳新品种引选以及种质资源评价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6个灰树花菌株(灰分、灰通、灰怀、灰1、灰4和灰高)为材料,利用酯酶同工酶、RAPD和ISSR 3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酯酶同工酶经聚类分析,可将6个灰树花菌株分为三大类,灰分、灰通、灰怀和灰1为一类,灰4单独为一类,灰高单独为一类;经特异性较好的RAPD和ISSR引物验证,其结果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七个不同来源的灰树花(Grifola frondosus)菌株,经拮抗试验发现两两之间不完全亲和。ITS分析表明七个菌株均属灰树花,但基于ITS的聚类分析不能明确反映菌株间的差异。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和ERIC-PCR展现了七个受试菌株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综合两者的聚类分析可较明确地展现出七个灰树花菌株遗传多样性差异,但该聚类结果未能和拮抗试验结果较好契合,表明基因层面的分子标记和生理层面的表观反应,在展示遗传多样性的对应关系上存在较多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7.
香菇辽抚4号遗传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抚4号是以长白山野生香菇杂交菌株0517和栽培品种L808为亲本材料,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的香菇新品种,其性状优良,已经成为辽宁省主栽品种。采用拮抗试验与酯酶同工酶技术对辽抚4号与辽宁省其它主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初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抚4号在拮抗试验方面与其它10个品种拮抗强度不同;在酯酶同工酶和聚类分析图上可以看出,在相异系数为0.47时辽抚4号单独聚为一类。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综合分析说明辽抚4号与其它10个香菇品种具有遗传差异性,不存在同种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8.
桑黄菌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不同桑黄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酯酶同工酶分析、拮抗试验和菌丝培养观察。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共检出迁移率不同的谱带16条,其中日本桑黄菌株、华中桑黄菌株与山东桑黄菌株和韩国桑黄菌株之间的酶谱差异明显;山东桑黄菌株和韩国桑黄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相似。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和菌丝培养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5)
通过菌丝形态比较、菌丝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区分,对5株野生分离桦褐孔菌进行了区别鉴别。试验结果:5个菌株在菌丝形态上有差异,供试菌株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拮抗反应,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拮抗最明显。酯酶同工酶图谱结果显示,采集地域较近的1、2号菌株或3、4号菌株,其遗传相似性也较低,为各自独立菌株。结果为将来药用桦褐孔菌育种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以20个(M1~M20)黑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辽宁黑木耳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共检出迁移率不同的谱带21条,20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60~1.000。当遗传相异系数为0.50时,供试菌株被聚成3个类群,M1和M9自成一类,其余为第三类。说明绝大多数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很近,且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观察及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12.
利用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为研究对象,酯酶同工酶作为遗传标记,应用正交试验对酶解反应的温度、时间、pH以及酶浓度进行筛选。通过酯酶同工酶电泳法与拮抗实验,确立新香菇菌株4株,结合小兴安岭地区气候条件,L1、L5为适宜小兴安岭新菌株。  相似文献   

13.
郑素月  张庆桥 《北方园艺》2011,(14):162-164
采用体细胞营养亲和测定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对河北省广泛栽培的54个平菇菌株进行了种质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54个平菇菌株经营养亲和测定划分成了12个不同营养亲和群,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营养亲和群内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同,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相似系数为53%~91%。  相似文献   

14.
对7株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开展了菌丝特性、菌丝拮抗、酯酶同工酶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桑黄SH3和SH7菌丝无拮抗现象,且两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联合系数最大,遗传亲缘关系可能相同或非常近,其余菌株间遗传亲缘关系较远;人工栽培SH3、SH6和SH7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金针菇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对5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应用ISSR方法可以将供试的金针菇菌株划分为14类,而依据金针菇子实体形态特征可以将它们划分为11类,2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航天种菌丝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2个金针菇航天诱变菌种(航金1号和航金2号)和地面对照菌种(江山白)为材料,进行了拮抗实验、菌丝生长速度实验、抗杂性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种与对照之间有拮抗现象,但无拮抗线。航天搭载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比对照快,其中航金1号生长速度最快。航金1号和航金2号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杂性,能抑制并盖过霉菌菌丝生长。通过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航金1号和航金2号与对照相比都出现了特异谱带,说明经过航天诱变的菌株发生了一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8.
粤北野生灵芝与栽培灵芝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白玉 《食用菌》2013,35(1):9-11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对粤北5株野生灵芝与9株栽培灵芝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进行比较与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比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量和酶活性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供试各菌株间可溶性蛋白差别不大.进一步采用两种同工酶综合聚类分析发现,14株菌株分为13类,野生灵芝菌株与栽培菌株之间差异较大;这也表明同工酶技术在灵芝分类、鉴定、和遗传标记等方面都具有参考作用,且粤北地区野生灵芝资源潜在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个羊肚菌菌株为试材,采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拮抗试验、菌丝生长特性比较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为6.90~10.57mm·d~(-1),菌株FY2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10个梯棱羊肚菌菌株相异系数在0.53时分为3类,其中FY4菌株与其它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FY1、FY5、FY6、FY7、FY9之间相异系数为0,说明这一类菌株间遗传差异小或为同一菌株;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梯棱羊肚菌遗传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