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2010年和2018年江汉平原11个县(市、区)的时间断面数据,从农业现代化评价的4个维度,确定13项具体指标,构建了江汉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存在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农业产出水平对江汉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度最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江汉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持力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各县(市、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局域空间集聚特征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提高乡村经济韧性对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抵抗恢复能力、调节适应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格局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我国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抵抗恢复能力优于调节适应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乡村经济韧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异明显,区域差异显著,且差异程度在增大;从空间关联来看,乡村经济韧性呈现显著关联特征且冷热点分布不均匀;从障碍因子来看,农村用电量、农业院校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就业人数和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我国乡村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开发利用乡村劳动力资源,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营格局的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机制.采用1990-2012年广东省农业产值及其经营结构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对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主要农产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反映农业经营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形成“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的集聚生产格局,粤西地区成为区域农业专业化生产优势区.农业经营格局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驱动.自然资源条件是农业经营格局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是农业经营格局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且其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信阳市镇域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测度指标,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方法与空间分类、ESDA等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信阳市170个镇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看,变异系数除个别年份微弱波动外,整体呈下降趋势;泰尔指数在2009年之前呈现波动变化,近期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莫兰指数介于0.498 1~0.609 5,镇域农村人均纯收入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总体而言,信阳市镇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提高的同时,内部之间的差异在减小且互促共进效应不断增大。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信阳市区周边,市域中部的部分区域;中等、较低水平区分布在市域北部的息县、淮滨县,市域中部的罗山县、光山县以及市域南部的新县、商城县,呈现小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状态;低水平区在息县、淮滨县集中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基于研究结果,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战略政策4个方面进行原因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构建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法测算各项指标层的权重与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各城市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略滞后于农业现代化,不同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多数地级市与哈尔滨市差距悬殊,导致黑龙江省处于不均衡态势。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东北部,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密集区,其优势潜力明显强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等范围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处于高级别拮抗耦合,耦合高值区分布在除哈尔滨市与大庆市"双高"范围区域外,还分布在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等"双低"区域,出现"虚假"高值耦合现象。黑龙江省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格局呈一定相似性,高值区同样分布于西南松嫩平原区域,而三江平原地域的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探析时空分布上的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以期为实现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发展转型、数字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数字化水平4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识别。【结果】(1)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在考察期内,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次、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区域“马太效应”明显。(2)从区域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特征,整体发展离散性小,空间分布上较为集聚。(4)驱动因素识别上,技术研发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字农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力度高于其他因素。【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领跑型省份与落后型省份的联合发展、多方主体融入与农民数字素养的联合培育、数字基础设施资源与技术的联合下行,助力推动我...  相似文献   

7.
科学测度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对实现农业“双碳”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粮食种植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ArcGIS 10.2软件探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整体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水平变化缓慢,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变化相对平稳;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轨迹为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扁平“V”型,高效率区域呈现由“连片”分布向“点状”分布再逐渐向“连片”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效应逐步显现,空间格局呈区域非均衡化发展特征。提出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2002—2016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空间分异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特征,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集聚趋势明显,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显著,河西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陇南地区为低水平集聚区,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并持续表现出空间稳定性特征;3)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等方面促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均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2012—2021年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法对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并引入障碍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发现,2012—2021年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曲折上升态势但还有待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其呈现空间正自相关的集聚分布模式且集聚程度增强,主要集聚类型为HH集聚型(长株潭、洞庭湖地区)和LL集聚型(大湘西地区)。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主要障碍因素为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支持力度、区域交通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医疗条件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都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发展水平还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区域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资金、人才、技术支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为对象,从粮食生产视角入手构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2000—2014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并借助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相对最低但提升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总体较低且上升缓慢,规模效率较高并趋于稳定,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全局自相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相关性愈加显著。(3)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低于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梯度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北、豫南、信阳等地并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冷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地区且呈连续分布态势。结合效率测度值及空间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各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粮食增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并运用2018年的截面数据测算西部十二个省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为全面地研究西部省份当前的农业生产能力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研究显示:西部省份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较低且不同省份之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间差异较大,这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本身所依赖环境存在的刚性,要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提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未来西部省份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县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探索对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定量评价,对于制定新的经济形势和条件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数据可获取性,选取全国1980个县的数据,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分析评价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全国平均综合指数只有48.62,综合指数在60以上的仅有两个县。各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的江苏省太仓市达60.72,最低的西藏改则县仅为28.09;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县一般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反之亦然。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高,农业小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低。县域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高,平均指数为53.22。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力度要大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县;经济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情况对1980个县进行分类,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鹏飞  陈鹏  董运来 《农业展望》2013,9(3):42-46,65
中原经济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突出的粮食区位优势,决定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全区范围内各粮食产区、各地市粮食生产情况差异较大,使得全区粮食工作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对此,应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以河南省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因地制宜地优化粮食作物结构与区域布局,提高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适时建立全区粮食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促进粮食生产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6—2016年农业普查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人口结构变动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困境。研究表明,从数量结构来看,安徽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属性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人口分布显示出“北密南稀”;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妇女非农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脱离农业进入非农部门,农业女性化现象并不明显;从年龄结构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正在加深,农村人口老化与农业人口老化问题并存;从素质结构来看,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极为缓慢,整体处于小学和初中水平;从流动结构来看,农业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劳动力吸纳效应将持续发挥。鉴于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一要树立农业劳动力安全观,积极应对农业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二要加速启动农民职业化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要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提高土地集中率、提高机械化水平;四要加大农业社会化和农村数字化建设,让更多主体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2017年9—11月期间陆续在该流域采集水稻籽粒样品以及对应水稻田土壤样品各938个,测定其Cd、Hg、As、Pb和Cr 5种重金属含量,并基于ArcGIS和SPSS对土壤和水稻籽粒中不同的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研究区土壤和水稻籽粒的重金属空间变异与分布规律来看,Cd、Hg、As和Pb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Cr空间相关性则较弱;水稻籽粒中5种重金属的空间相关性均较弱。流域耕层土壤5种重金属中除Cr外,其余含量均较高,并且在南部中心区域呈现一个明显的大斑块污染区,向四周平缓扩散;水稻籽粒中Cd和As风险较高,主要在流域沿岸地区。从研究区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风险分布情况来看,不同区域的重金属风险存在明显差异。耕层土壤重金属风险指数跨度较大,处于轻微风险;水稻籽粒风险指数跨度较小,不同区域的水稻籽粒重金属风险差异不明显,有11个点位属于中等风险级别,其余属于轻微风险级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找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准确科学的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尤为关键。本文立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应用文献归纳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等方法,对学界几种常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模型法和BP神经网络法等三种评价方法对30个省(市、自治区)202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研究表明,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产生于评价方法本身不同的内涵和性质,也与评价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有关。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结合了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手段,评价过程相较于另外几种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其评价结果也最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分别位列第三、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为0.583、0.569;川西北高原区农业现代化最低为0.352。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