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东升 《农业考古》2007,(1):231-234
自从人类诞生,人类就以捕获野生动物作为自己食物来源的一部分。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存于大猛兽之间,对动物的恐惧心理(或者其他什么心理)比较重,他们主要以采集植物的果实、坚果、根等作为食物,对肉的需求也只是小型动物或者偶尔拣到野外死去的动物腐肉,他们过着一种茹毛饮血的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知道了用火,这是人类在进化史上的一次革命。但采集仍是食物的重要来源,同时,随着最初武  相似文献   

2.
江西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东扼闽越,西控荆楚,南临五岭,北接宣扬,是一个负江依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山川秀丽的省区。江西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一个到处遍布郁郁青山的多林地区。本文试以考古资料和文献史料,介绍江西历代森林植被变化状况,用以展现江西地区森林的历史变迁。 (一) 原始社会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在江西这块土地上就已有了原始人类的繁衍生息。一九六二年,在赣北乐平县涌山一个岩洞里,发现了原始人类打制的旧石器和大熊猫、剑齿象化石。从这些出土的石器和动物化石判断,属于距今数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一九七六年,在  相似文献   

3.
《四川农场》2007,(1):17-17
特种野猪是杂交的野猪血统占到了75%。在纯种野猪与家猪杂交后,生出的特种野猪,家猪野猪的血统各占一半,而且野猪汲取了家猪产仔多、生长快的特点。但是在第二次繁育的时候,人们却是利用杂交以后的特种野猪再和纯种野猪进行杂交,主要是要保证特种野猪特有的肉质和野味。所以经过多元杂交选育出的特种野猪,虽然不会攻击人,但它依然野性十足。说到特种野猪的养殖,在浙江省已经有8年的历史了。现在浙江省的野猪养殖已经初具规模,仅象山县养殖基地种猪就达到了10万多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史前农业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前言湖南省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它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物产富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活动场所。历史时期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和著名的“鱼米之乡”。考古资料表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自远古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并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洞庭湖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至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均有发现,文化面貌所体现的狩猎——采集经济向渔猎——采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钊 《农业考古》1997,(3):263-267
先秦时期的畜牧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杨钊一、原始畜牧业的兴起畜牧(动物的驯养)是狩猎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许多人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多种多类的动物化石或火烧过的骨骼。可见,在远古人类的早期,人们对动物性食物是没有选择性的,能够捕捉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地区的农业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太平洋沿岸地区最近的考古发现强烈地表明,这里最早的农人(这些农人种植水稻,可能也种植芋头、薯蓣等根块作物)从事着范围广泛的开拓活动和从富有多种资源的当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传下的各种可能的活动。主要考古遗址是浙江河姆渡和台湾大坌坑,其年代皆在公元前第六千年左右。在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中,水生资源(水生植物,鱼类、水栖动物)起着重要作用。这一地区早期的考古学探讨只是刚刚开始,虽然已有确凿证据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但是,为获得有关其自然环境和生存活动情况而必需的科学研究尚未进行。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自旧石器时代至酋帮出现之前,都生活在平等之中,而旧石器时代平等主义的传播,对自然选择的基本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回应,从某种角度讲,自然选择也可以“化性起伪”,增加人类社会中的利他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飞 《农业考古》2012,(4):69-72
庆阳历史悠久,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据在马莲河、蒲河流域河谷地带以及浅涧河流域相继发现近十处旧石器地点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20万年前后,庆阳就成为古人类劳动栖息地(1),该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也很广泛,如:南佐疙瘩渠遗址、孔家老庄遗址、吴家岭遗址等(2)这表明:庆阳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广泛定居的原始人类部落。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同时伴随  相似文献   

9.
特种野猪是杂交的野猪血统占到了75%。在纯种野猪与家猪杂交后,生出的特种野猪,家猪野猪的血统各占一半,而且野猪汲取了家猪产仔多、生长快的特点。但是在第二次繁育的时候,人们却是利用杂交以后的特种野猪再和纯种野猪进行杂交,主要是要保证特种野猪特有的肉质和野味。所以经过多元杂交选育出的特种野猪,虽然不会攻击人,但它依然野性十足。说到特种野猪的养殖,在浙江省已经有8年的历史了。现在浙江省的野猪养殖已经初具规模,仅象山县养殖基地种猪就达到了10万多头。特种野猪身上漂亮的瓜皮纹是野猪特有的身份标志。野猪嘴尖皮厚,天生抗病能…  相似文献   

10.
卫斯 《农业考古》2000,(1):114-121
1994年10月在中国湖北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提交了《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的三条标准:1、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在全新世中期,必须适合稻谷的栽培,且这一地区有野生稻的广泛分布。2、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看,还是从文化谱系发展上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这一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发现。3、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不仅有属国内…  相似文献   

11.
摘要:涝渍灾害是江淮地区农作物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江淮地区涝渍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作物多,受灾范围广,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的特点和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涝防渍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鹿文化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孔秀 《农业考古》2000,(1):162-168,185
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国古代有历史悠久的食鹿历史。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已将幼鹿作为猎食对象。(1)80万年前陕西兰田人已猎食鹿。50万年前北京人更是大量猎食各种鹿。旧石器时代,河南境内最多的动物是鹿和马。(2)山西芮城西侯渡遗址、许家窑遗址、峙峪遗址,都发现多种鹿的骨角化石。新石器时代,众多的人类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鹿的骨角化石。夏商时期,河南地区人类捕获的动物亦以鹿类居多,共有八种:鹿、麋鹿、赤鹿、四不像鹿、斑鹿、水鹿、轴鹿、约占这个时期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3)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鹿为…  相似文献   

13.
翁屹  葛威  王昌燧 《农业考古》2007,200(1):235-241
家畜的起源是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进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观点已经没有异议,研究家畜的起源就是研究人类驯化家畜的历程。因此研究家畜起源对于了解家畜发展史、揭示人类生活和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代,是从更新世转到全新世。 以前,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细石器文化(Microlithes)的存在,后来,有新资料的发现,人们又认为除了细石器文化以外,中石器时代还有大型石器文化(Mac-rolithes)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在中石器时代有两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细石器文化道路和大型石器道路。从理论上是这样,可是在考察各个细石器文化和大型石器文化的时候不能简单把它们安排到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由此,多位考古学者把中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5.
《农家顾问》2014,(1):25-26
<正>最近几年,野猪危害庄稼、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了。四川泸州古蔺县观文镇等近20个乡镇,从去年7月起"人猪大战"再次暴发,农民纷纷在自家玉米地里搭起了窝棚,白天干活,晚上彻夜守护,每隔1小时就在自己的玉米地里巡视一遍,稍有疏忽,几亩玉米就被野猪彻底破坏。现在野猪已经根本不怕人了,鞭炮、土狗、草人、铁丝网、铁夹、锣鼓铁盆等能想的办法几乎已经想尽,都起不到驱赶野猪的作用,赶走一波又来一波,野猪所到之处,玉米地一片狼藉,眼看到手的粮食一夜之内化为乌有,村民欲哭无泪,心力憔悴。不少村民气愤不已,表示明年放弃种粮,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野猪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对今天的人来说,野猪这个名词似乎有些陌生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之人类对野猪滥捕滥猎,导致野猪资源锐减.在这种状况下,适时开发野猪生产,变野生为家养,即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又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国家科委[1998]096号文件批准,将野猪驯化与家猪杂交列为国家级星火项目计划.由于拉动了我国野猪驯养的步伐,其市场潜在的商机巨大,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0月8日靠山靠海的特种野猪现在介绍的特种野猪是由长白山野猪和莱芜黑猪杂交选育出来的,养在山东省荣成市的龙庙山上。特种野猪圈养时间一般要6个月,当其长到30多公斤以后再放到山上散养12个月。这种特种野猪与莱芜黑猪相比,肥肉明显要少,瘦肉率有所提高。因为是生态散养,饲养周期长,特种野猪肉的价格每公斤都在116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扎根青藏高原。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曾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河一带采集到10余件旧石器时代的遗物。(1)1982年,在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层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其年代距今约3万年左右。(2)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藏高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和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吉隆县的东淌和却得淌等地陆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  相似文献   

19.
我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影响江淮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众多因素中,赤霉病首当其冲.赤霉病在本地区发生流行的特点是爆发性、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幅大,大约每2年就要发生重度或中度病害1次,去年我省就是小麦赤霉病重发年.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不仅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50%以上,为历史所罕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