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锯齿矮缩病毒均可以引起水稻矮缩病。于2011-2012年,利用dot-ELISA和RT-PCR方法对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的水稻矮缩病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10.9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30.67%,水稻齿叶矮缩病毒4.62%。2012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0.4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8.38%,水稻齿叶矮缩病毒26.32%。检测结果说明2012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水稻齿叶矮缩病害重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害轻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重庆、浙江等省区流行;水稻齿叶矮缩病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发生,且往往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中多种病原细菌的检测,使用常规方法往往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gyrB基因,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PfsI/R quorum sensing 位点以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含铁细胞接受因子基因设计引物,建立4种水稻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并对采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重PCR方法能同步地快速检测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cfu/mL的菌液浓度,利用该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58份水稻种子进行检测,其中17个样本检测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未检测到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病害,会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本文对比了水稻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介绍了其发生因素,提出了水稻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防治水稻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试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较好农药。水稻破口前5-7d、齐穗期各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20mL/667m^2 1次.可有效的防治水稻后期病害。施药后能促进水稻生长、防止水稻早衰,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且对水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得以控制.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所加重,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为明晰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流行与水稻播栽方式之间的关系.2009年笔者就水稻不同播栽方式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水稻病害的发生形势,为我国水稻病害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10—2020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我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水稻五大产区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广泛发生于我国水稻主产区。我国水稻五大产区病害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华中稻区和华南稻区以水稻纹枯病为害最重,造成产量损失占病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高达73.13%和69.26%,西南稻区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接近,东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于水稻纹枯病,华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低于水稻纹枯病。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不同年份间的防控产量损失挽回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而水稻病毒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产量损失挽回率在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中,水稻白叶枯病是挽回损失率最低的病害。  相似文献   

7.
水稻螟虫是危害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害虫之一,化学防治一直是各稻区防治水稻螟虫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目前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的登记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旨在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提供思路,促进我国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以及稻米品质的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强氯精浸种防治水稻细条病效果刘思松,练德进,邱锦良(福建省武平县植保站364300)近几年来,水稻细条病在我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寻找防治水稻细条病的有效措施,我们开展了强氯精浸晚稻品种防治水稻细条病试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分子遗传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寄主水稻感抗机制的了解仍很有限。  相似文献   

10.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水稻病虫害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水稻病虫害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唯有解决好水稻病虫害问题,才能确保水稻产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常见水稻病虫害,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为广大种植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姜学阳 《植物医生》2010,23(6):49-4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全国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已成为兴义市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3800hm2左右,一般减产15%左右,发病重的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兴义市水稻生产安全。因此,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是保障兴义市水稻生产、促进粮食总产稳步增长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2009年兴义市植保植检站组织实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推广项目.以期提高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治技术水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种类之一, 其为害范围广,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且在我国主要稻区呈现逐年加重的发生趋势。本文重点以二化螟为例, 概述了近年来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现状、抗药性演化、抗螟水稻种质资源挖掘与品种创制、水稻螟虫生理生化与毒理学研究及新型杀螟药剂研发、水稻螟虫寄生蜂资源及其利用、水稻螟虫生态调控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以期为深入了解我国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及其治理研究现状提供依据, 并为水稻螟虫的可持续控制与水稻绿色生产的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稻赤枯病不被人们重视,导致该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4.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东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保持东宁县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引进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保障种子资源储备,确保水稻品种及时有效更新,促进东宁县水稻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16.
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形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产稻区。水稻生长后期各功能叶片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云形病菌便乘机侵染水稻。云形病的为害加速了水稻叶片的衰老,影响其光合能力,使水稻减产。为了拓宽三唑酮防治水稻病害的使用范围,对云形病实施有效治理,我们做了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水稻前期草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常年种植水稻630万亩左右,其中冬水田400万亩。据统计,我市每年稻田草害发生面积约200~300万亩左右,草害严重的约占100~150万亩。杂草主要在水稻生育前期严重危害,与水稻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地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据全国有关专家试验测定,一般杂草危害导致水稻减产7~15%,严重的达20~50%。因此,搞好水稻前期的化学除草工作保障水稻增产丰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水稻前期一代二化螟防治的好坏同样与水稻丰收有着紧密的联系,水稻前期主要害虫有一代二化螟、蓟马、蚜虫,而一代二化…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加强水稻的栽培和水稻每个生育阶段的管理,是水稻优质高产的技术保障。根据水稻抽穗扬花期病虫危害和需肥、需水规律,阐述了水稻抽穗扬花期的病虫防治和水肥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姜涛 《植物医生》2011,24(2):5-5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兴义市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和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减少水稻损失,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水稻内生阴沟肠杆菌MR12的鉴定及其固氮和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氮肥缺少和病虫害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是致使水稻产量遭受重大损失的水稻三大病害。目前防治水稻病害主要采用抗病育种、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手段。生物防治作为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于缺乏优良抗病品种的植物病害更有必要探索进行生物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