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杜晓宇  李辉 《植物医生》2003,16(2):38-38
近年来 ,因水稻赤枯病、稻瘟病和稻蓟马等病虫危害引起的水稻坐蔸在南充市发生愈来愈重 ,为控制其危害 ,我们经过 3年调查及综防示范发现 :水稻坐蔸一般在冬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深水田、缺钾、缺磷、缺锌的田以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田发生重 ;常在栽秧后 15d左右开始发生 ,轻则病株生长迟缓 ,株形簇立矮小 ,叶片僵缩 ,分蘖锐减 ,重则稻根变黑腐烂 ,秧苗呈火烧状枯死 ,导致水稻减产 5 %~ 2 5 %。合理施肥、健身栽培、科学管理等预防措施是避免该病发生的关键 ,及时防治是控制该病危害的保障。1 防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 ,以易发生的田块…  相似文献   

3.
赤枯病是水稻的生理病,发病因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是水田氧化还原电位下降,空气不流通;以及嫌气性微生物繁殖,产生各种有害物质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叶上出现赤褐色病斑,发病严重的,叶片枯焦,不能分蘖,是称“赤枯病”,有的群众又称“黄衣子”。今年江西省九江、湖口、临川、上  相似文献   

4.
赤枯病是淳安县水稻的一种常见生理性病害,一般在单季晚稻分蘖期始发,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该病害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一般认为,缺钾、缺锌和土壤环境不良是主要致病原因。治理赤枯病的根本措施是改良土壤结构和根据土壤状况,增施钾肥、磷肥或锌肥。  相似文献   

5.
李家荣 《植物医生》1999,12(6):11-11
水稻赤枯病,按发病原因和症状,可分为生理型和中毒型两种。1.生理型,是由于水稻栽后气、泥(土)温低、土壤缺乏水稻所必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钼等,引起水稻生理机能失调,表现为新根不长、叶片僵直、稻株矮小、分蘖减少、生长停滞。2.中毒型,是因外界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6.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颖枯病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1997~1998年,通过田间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初步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种子消毒、健身栽培和喷药保护为主的配套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南方黑条矮缩病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化,在水稻生育前期是易感病期。笔者在分蘖期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叶永发 《江西植保》2006,29(3):120-121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主要病因是由于稻株缺钾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近年来在福建沙县稻区连年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当地农民不知具体病因,有的农民盲目地喷杀菌剂防治,有的农民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也有的农民以为是肥料质量问题,因此纷纷投诉至县农业执法大队,县农业执法大队及时组织农技、植保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察看病情,笔者因此随队多次深入田间进行病情诊断,经实地察看、病状分析、走访农户,最后匀确诊为水稻赤枯病危害。  相似文献   

9.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该病在江苏、浙江等省许多区域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引起"小穗头"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2007年在荆州市西郊水稻田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此病,引起部分水稻叶尖枯,小粒翘穗,晚熟,产量严重下降;通过研究,确认了水稻干尖线虫是引起水稻叶尖枯病原的病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晚造,本站作了喷施宝对水稻赤枯病减灾效应的小区试验及较大面积示范.试验的目的是考证在常规管理条件下,水稻罹患赤枯病等生理性病害,生长受阻后,喷施宝能否使稻株较快地恢复生机,使病害损失降至较低程度.试验地点选在本县龙江乡教化村半岭屯陈正宁户的晚稻田,稻田土壤肥力中等偏低,排灌方便,历年易患赤枯病,供试品种为汕优桂99.同时在龙江乡全坡村、寨沙镇古盏村作大面积示范,连片1500亩.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告如下.1 小区试验1.1 处理设置 本试验设喷施“喷施宝”2次与清水对照2个处理,4次重复共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03亩,按间比顺序排列四周有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孙正明 《植物检疫》1993,7(5):393-39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是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发生以后,一般病田可减产10%~20%,重病田可达4~6成。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南部稻区呈传播蔓延趋势,已危及水稻生产的安全。尤其在杂交水稻制繁种基地,一旦发现该病,则直接影响水稻种子的使用,其后果更为严重。实践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随带病种  相似文献   

12.
姜涛 《植物医生》2011,24(2):5-5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兴义市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和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减少水稻损失,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云形病发生为害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云形病在遂昌县各地均有发生,海拔400m以上病情重。该病在水稻分蘖末开始发病,孕穗末病情剧增,蜡熟进入发病高峰。品种对该病抗性有较大差异。杂交稻病情重于常规稻,杂交中汕优、威优系列病情更重。该病主要影响水稻结实率而减产,随着病情指数增加,产量损失加大,两者密切相关。适温、高湿利于病害侵入、发展。该病防治应抓3个环节:选用抗病良种;合理施肥;在水稻孕穗末667m2用40%禾枯灵60g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进行1次防治,防病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水稻恶苗病(Fusarium monilifome Sheld)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近年来,该病在东台市有逐年加重趋势,自然发病率一般在10%~30%,造成大量的死苗和枯、白穗,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带菌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药剂浸种具有操作简便、防病效果好的特点.笔者用3种药剂对水稻进行浸种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云形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云形病,前几年在我县山垄种植的杂交晚稻上零星发生,为害不重。但1985年7月中旬后,在我县布甲、上奉乡等山区,一季稻上发生甚为普遍,山区农民常误认为是赤枯病,白枯枯病或是肥料烧了叶。对此笔者曾数次到病区作了一些观察和调查,现  相似文献   

16.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细菌,由其引起的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水稻产区发生严重。本文综述了该病菌的分类、生理特征、寄主、致病机理及病害症状与防病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了解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菌的致病机理以及水稻对该病的防卫机制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水稻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在江西稻区过去只是零星发生,但近3年来.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为害水稻的重要病害。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发病后.一般减产5%-10%.重的30%-40%.个别田块甚至出现绝收。一旦发生该病,防治难度大,不少农户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把发病后的水稻认为是不育株(杂株).引发种子质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为了正确识别田问症状和有效防治该病.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尖白枯病,又称叶尖枯病、叶切病。文献记载,该病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和中国。1973年,国内始见于江苏宜兴县,此后,仪征县亦有发生。本文就1980、1981两年叶尖白枯病在东台县发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经久传毒,不能经卵传毒。2007年该病在江西省吉安市发生较重,2008年发生较轻,2009年又发生较重,2010年是最重的一年。早稻发病少,中晚稻发病重。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前期易感病,染病早,发病重,产量损失大。产量损失低则5%以上,高则60%以上,严重田块绝收。该病最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矮缩,二是拔节后茎杆上形成蜡白色串珠状突起,后变黑褐色。防控措施主要是治虱防矮,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稻飞虱,预防该病,采取药剂拌种、秧苗期、封行前和穗期施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pv.zeae)在江苏省海安县稻田突然明显发生,各主栽水稻品种均有查见,平均病田率和枯穗率分别达33.66%和0.65%。该病的发生表现以下特点:水稻品种差异大,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区域分布明显,表现沿海稻区重于高沙土和里下河稻区;栽插方式病情不同,表现手栽稻田重于直播、抛栽和机插稻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