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临安市雷竹林土壤肥力分析与培肥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两年时间对临安市集中种植雷竹林的19个乡镇进行土壤肥力调查研究,共采集雷竹林土壤表层(0-30cm)样品567个,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探明雷竹林土壤衰退的主要原因。通过567个土壤样品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临安雷竹林集约化经营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幅度较大。耕层土壤 pH 的变化范围在3.0~7.8之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范围在7.40~100.00g?kg-1之间,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范围在1.70~765.00 mg?kg-1之间;土壤速效钾的变化范围在23.00~926.00 mg?kg-1之间。这表明地表覆盖有机物和大量施用化学氮肥集约化种植模式,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诱发雷竹林土壤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垄作沟覆不同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宁夏南部山区设置垄上覆盖普通塑料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塑料地膜(DD)、可降解渗水地膜(DS)和麻纤维地膜(DM),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其对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播后60~120 d)土壤水分、马铃薯功能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播后60 d)不同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 2018年以DD处理最高, 2019年以DM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2%和21.6%。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除2019年DS处理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提高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在块茎膨大期(播后120 d) DM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0%和23.2%。2年块茎膨大期DD、DM和DS处理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分别较CK显著提高54.9%、50.0%和22.6%,马铃薯产量平均分别较CK增产13.2%、14.1%和5.2%,平均净收入分别增收16.3%、14.6%和4.0%,而DS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净收益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不同耕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其中尤以5~20 cm显著,生物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含水量依次比对照增长了58.33%,68.93%,67.06%,16.19%;与常规旋耕(CK)相比,各土层中免耕(T1)和生物耕作(T2)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且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远远大于下层(5~20 cm)。T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P<0.05);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以及无机磷分解菌等生理细菌数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培育土壤有益动物生物数量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改善农田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高分子材料不同施用量对新垦耕地土壤的培肥效果,可为促进新垦耕地快速熟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狗牙根为供试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施用量(0.04%、0.08%、0.12%、0.16%、0.20%)与蚯蚓粪、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新垦耕地狗牙根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用量CMC配合施肥处理下,狗牙根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是CK处理的33.8~37.5、5.0~5.9倍,根冠比显著降低84.1%~86.3%,以0.16%CMC处理狗牙根生物量最高;施用CMC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在0.16%CMC处理下为最大值,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7.9%、19.2%;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24.2%~138.9%,以0.20%CMC处理为最大值。综合而言,以0.16%CMC施用量对狗牙根生长的促生作用和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的培肥作用最佳,以0.20%CMC施用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良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本文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结合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 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通过研究2年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短时间内土壤有机质迅速增长,经过一个生长周期有机质水平再次降低。与CK比较,第1年0~40 cm土层SDH、SSH、SSS和SH处理速效磷、全钾含量升高;SDH、SSH和SS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第2年收获后SDH、SSH、SSS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全磷含量;SSH和SSS处理能够提高0~60 cm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SH和SSS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牧草最优种植模式,为退化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敖汉苜蓿和老芒麦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播敖汉苜蓿(Ms)、单播老芒麦(Es)和混播牧草(敖汉苜蓿+老芒麦,In),以休闲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先降后升;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上升。与CK比较,第1年,各种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Ms和In提高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第2年,Ms、Es和In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20.91%~40.05%,速效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32.19%~39.65%;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陈青  王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99-104
为改善胶园土壤肥力状况,通过胶园行间挖大通沟(宽×深为100×80cm)施用有机肥(处理Ⅰ)、施用有机肥 薄膜覆盖(处理Ⅱ),以胶园常规管理为对照(CK)。分析5年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的变化,处理Ⅰ和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CK,每年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基础含量;处理Ⅰ和处理Ⅱ中20-4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0-20cm土层的含量;经过薄膜覆盖的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处理Ⅰ。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含量趋势为施用有机肥 薄膜覆盖>施用有机肥>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效果、制定合理培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定位监测,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湖南农科院科研试验基地,共设置单施化肥处理(NPK)、15%有机肥替代处理(15M)、30%有机肥替代处理(30M)、60%有机肥替代处理(60M)4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p H、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年均产量表现为NPK<15M<30M<60M,60M显著高于NPK和15M,分别增产15.99%和8.71%;60M相比NPK提高了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三者分别提高了4.72%、7.15%和10.67%。30M和60M增加了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有机氮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促进水稻增产、改善稻米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以60%有机肥替代处理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低、淋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淋失风险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1)空白对照,CK;(2)常规施肥,NPK;(3)常规施肥+秸秆源生物炭8000 kg/hm2;(4)常规施肥+秸秆源铁改性生物炭8000 kg/hm2。结果表明:相比于NPK处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处理后表层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中速效磷含量增加41%以上。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60~80 cm土层中改性生物炭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最低。土壤金属氧化物、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及水溶性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磷、金属氧化物和有机质可能存在共迁移;改性生物炭添加后土壤磷素饱和度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改性生物炭添加降低土壤磷素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华北平原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寻求更加环保的替代方式,解决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设置普通PE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M)、秸秆覆盖(SM)3种不同覆盖处理,以裸地不覆盖(CK)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盖处理对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育期内先减小后增大.在春玉米收获期,2种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上述3种酶活性,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提高作用.其中,对于土壤脲酶活性各个覆盖处理的提升效果明显,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58.73%,33.65%,83.84%和26.19%,50.98%,61.21%.与CK相比,各个覆盖处理都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且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优,分别显著提高了24.68%,11.10%,23.34%,而2个覆膜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各个覆盖处理没有显著的提高作用.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与覆盖普通PE地膜的效果相似.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PE地膜覆盖到农田当中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遮阴处理对多花黄精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多花黄精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全光照(CK)、透光率83%±5%(T1)、透光率为61%±5%(T2)、透光率为38%±5%(T3)4个遮阴处理,测定多花黄精的光合蒸腾指标及主要环境因子,研究不同遮阴处理下多花黄精叶片的光合蒸腾特性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试验表明:(1)4种遮阴处理下多花黄精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且不同处理间全天基本表现为T1>T2>T3>CK。(2)CK、T1和T2处理下多花黄精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而T3处理下多花黄精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3)4个处理10:00—14:00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下降都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而14:00—16:00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下降均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遮阴强度的增加,改变了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且遮阴强度越大,蒸腾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相关性越强。研究表明,增加黑色遮阳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多花黄精的光合与蒸腾能力,改善多花黄精的生长状况,且以1层黑色遮阳网和2层黑色遮阳网效果相对好。本研究为多花黄精的人工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市城市绿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针对绿地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乔木、灌木)及不同土层深度(0~30 cm、30~60 cm),利用Guelph入渗仪现场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饱和导水率不良及以下等级高达63.42%;乔木上层土壤及灌木上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较高,均显著高于各自下层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绿地土壤砂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2%以上,土壤容重偏高,平均为1.62 g/cm 3。土壤质地可显著影响土壤入渗特性,砂粒含量越高,土壤渗透性越好(P<0.01),容重、含水率、砾石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负相关(P<0.05)。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未来可考虑降低压实程度、提高土壤砂粒含量来改良土壤渗透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稻田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过程中水稻稳产及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设置CK(空白对照)、BC(添加生物炭)、TG(添加土壤改良液)、BT(生物炭及土壤改良液分别减半)4个处理,依据养分运移状况及水稻生长指标的比较,筛选适宜材料类型。结果表明,BC、TG及BT的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TN累积、土壤(0~25cm)TP累积及养分损失,BC、TG对土壤(0~25cm)TN累积及养分损失均存在正面效应;TG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10 cm)NO3 -累积(P<0.05);除BC外,其他材料的养分表聚作用均促使TN、TP向根部运移(P<0.05);BT处理中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G和CK(P<0.05),材料处理组在第一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余处理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的理论和实际产量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材料,有效截留NO3 -为主氮素养分,提高养殖尾水养分利用率,降低淋洗污染风险;显著控制水稻底部节间生长,降低倒伏风险;且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性状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而将其作为水稻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中养分利用效率提升材料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个处理,研究单施含硒有机肥(C1)、单施叶面硒肥(C2)、混合施用含硒有机肥和叶面硒肥(C3)施硒方式对粉葛产量、品质及不同器官中硒的吸收转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含硒有机肥处理下粉葛各器官硒含量无显著提高,单施叶面硒肥处理块根硒含量比单施含硒有机肥处理提高了71.0%,而混合施用含硒有机肥和叶面硒肥处理下块根硒含量比单施含硒有机肥处理提高了110.1%。C2处理下叶/块根转运系数比C1处理提高了902.9%,说明大量的硒由叶片转运到了块根中。C2、C3处理的粉葛块根产量和硒积累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和C1处理。C1、C2、C3处理均能提高粉葛的葛根素含量,但各施硒方式处理间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综上,对粉葛这种藤本植物而言,单施叶面硒肥对提高粉葛的产量、品质及硒积累量总体效果要好于含硒有机肥,叶面调控方式能够将更多的硒转运粉葛的地下部分,而混合施用含硒有机肥和叶面硒肥则能更好的促进粉葛块根中硒的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   

15.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利用烘干法(105℃)、pH计和电导仪测定沙丘、草甸、沙丘和草甸结合部位,5—9月的0~300 cm土层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电导率(EC)和pH,来探究松嫩平原典型的沙丘-草甸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盐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平均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平均土壤含水量比结合部和沙丘分别高20.5%和52.7%。9月份结合部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而30~1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低,10~150 cm土层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部位的EC和pH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区和结合部极显著高于沙丘,草甸的EC值比结合部高39.8%。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和9月份30~70 cm土层有较高的EC和pH,9月结合部0~10 cm土层中有较高的EC和pH。土壤表面的盐碱化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的草甸和结合部,而且两者盐碱化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物种、土壤和地下水位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云南西番莲扦插苗的质量,筛选适宜于培育西番莲扦插苗的基质,以红壤、椰糠和河沙为基质原材料,研究单一或复配10个不同配比的基质对西番莲扦插育苗根系的影响,并进行育苗成本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处理对西番莲扦插条的生根率有显著影响,扦插后45天,红土:椰糠=3:7和红土:椰糠=5:5的配比方式,西番莲扦插条的生根率最高,分别为(76.67±6.67)%和(74.44±12.62)%。红土:椰糠=7:3、红土:椰糠=3:7、红土:椰糠=8:2和红土:椰糠=5:5配比下根系数量较多,根系数量均在20根以上。椰糠、红土:椰糠=5:5的根系较长,最长根系均达到5 cm以上。综合考虑不同基质处理下西番莲扦插苗的生根率、根系数量和最长的根系长度,以及基质成本,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红土:椰糠=5:5的配比。  相似文献   

17.
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对于评价植物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3种藤本植物蔓长春花、西番莲和凌霄为实验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光强下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含量,并根据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估算其光合参数。结果显示,西番莲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850μmol CO2/(m2·s)和10.9μmolCO2/(m2·s),明显高于其他2种植物。蔓长春花有较强的耐阴性,其光饱和点为580μmol/(m2·s),明显低于其他2种植物,3种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对弱光的利用能力相似。蔓长春花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西番莲,但西番莲有相对较高的叶绿素a/b。西番莲有较宽的光适应范围,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均较强,比蔓长春花和凌霄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百香果进行扦插试验研究,明确影响百香果扦插效果的关键因素,优化扦插处理的最佳组合,为百香果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持。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分析插穗茎段部位、NAA浓度、扦插基质3个因素对百香果扦插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排队评分和公式评分法对扦插成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筛选优化出百香果扦插繁殖的最佳处理组合。插穗部位对百香果扦插成活率的影响最大,NAA浓度和扦插基质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根数、平均根粗的影响由大到小为插穗部位、扦插基质、NAA浓度,对平均根长、新生蔓长、新生叶片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为插穗部位、NAA浓度、扦插基质。综合评分结果表明,插穗部位是影响百香果扦插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扦插基质,而NAA浓度的影响最小。百香果扦插的最佳组合为A2B3C3处理,即以中部半木质化茎段为插穗,用300 mg/L的NAA溶液浸泡20 min,选用泥炭混合基质(泥炭:黄壤=1:1)为扦插基质时,百香果的扦插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幼苗期不同节位摘心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设置了覆膜条件下第一片复叶全展后子叶节摘心(SP1)、真叶节摘心(TP1)、复叶节摘心(CP1)和不覆膜条件下于复叶节摘心(CP2)4个处理,并设置了不摘心对照组(CK1和CK2),系统研究了2种模式下摘心后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摘心处理的总侧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均显著增加,且复叶节摘心处理的根系增量高于子叶节摘心处理和真叶节摘心处理,覆膜摘心处理高于不覆膜摘心处理;0~20cm根系增量高于20~40cm根系增量;摘心后第60天(始粒期)CP1处理的最大总侧根干重、总侧根长度和总侧根表面积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7.48%、54.03%和55.43%,CP2处理分别提高了17.95%、10.57%和11.22%,CP1处理0~20cm和20~40cm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9.28%和24.01%,CP2处理分别提高了31.65%和9.50%;CP1处理群体荚数和群体粒数分别较CK1提高了22.05%和18.52%,CP2处理分别较CK2下降了1.71%和4.61%(P > 0.05),但CP1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88%和21.00%,CP2处理分别提高了9.01%和3.98%。由此认为,复叶节摘心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单株荚粒数、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以为大豆高产育种及冰雹灾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低温对不同生长年限三七光合生理及根部总皂苷含量的影响,通过HPLC法分析10、15、20℃下,处理30天的2年生和3年生三七根部的三七总皂苷含量,并测定了3个温度下2个生长年限三七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3年生三七根部总皂苷以20℃处理的含量最高,15℃处理含量最低。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在10℃时最高,叶绿素b 15℃处理与20、10℃处理差异显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随温度降低而下降;Pn在20℃时与15℃差异显著,与10℃差异极显著;GsTr在20℃时与15、10℃差异显著。丙二醛含量随温度降低先升高后降低。胞间CO2浓度/环境CO2浓度(Ci/Ca)随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且10℃与15、20℃差异显著。2年生三七以20℃处理的三七总皂苷最高,15℃处理的含量最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随温度降低,先上升后下降;PnGs随温度降低而下降,Tr随温度降低先下降后上升;丙二醛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增加;Ci/Ca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研究认为,低温对三七根部皂苷积累的影响不显著,三七皂苷积累的最适温度为20℃;但低温会抑制三七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