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山茶属29种红山茶组植物叶片为材料抽提DNA,利用筛选出的23种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谱带转化成0-1型数据,用UPGMA法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山茶属红山茶组的29个种划分为4大类,第1类为光果红山茶亚组,第2类为毛蕊系,第3类为滇山茶系,第2类和第3类属于滇山茶亚组,短管红山茶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张宏达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根据各种之间的相容关系系数的大小,发现红山茶组内有3组亲缘关系较为相近的种.  相似文献   

2.
金花茶组物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s 信息指数为0.531 4,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81 0.835,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29份金花茶样品聚为3大类群,其中扶绥中东金花茶单独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聚为一类,其它金花茶聚为一类。分析结果表明: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支持将两者归并到柠檬黄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合并到同一个种;龙州金花茶和薄叶金花茶分别归为单独的种。  相似文献   

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31 4,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81 0.835,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29份金花茶样品聚为3大类群,其中扶绥中东金花茶单独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聚为一类,其它金花茶聚为一类。分析结果表明: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支持将两者归并到柠檬黄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合并到同一个种;龙州金花茶和薄叶金花茶分别归为单独的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研究云南金花茶优良性状、基因功能和基因分布特征,可为云南金花茶乃至山茶属植物功能基因的探索以及该物种的遗传保护提供基础生物信息学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相关数据分析,在对测序数据整理、de novo组装后,获得Unigene序列,继而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结果】组装后,共获得95 979条Unigenes,其中N50(拼接转录本不小于总长50%的长度)为1 660 nt,平均长度为1 124 nt,Q20和Q30序列(处理后质量高于20和30的碱基)分别占96.39%和91.28%。经比对,在Nr、Nt、Swiss-Prot中能得到注释的Unigene分别为58 830、43 623、44 315条。在GO中,有41 905条(43.66%)Unigenes注释224 129个GO功能,将其分为3个大类和56亚类,所占比例最多的为生物过程这一类功能。在KOG中,有23 499条(24.48%)Unigenes注释26 430个KOG功能信息,将其分为26个基因功能大类,其中表达量较高的分别是一般功能基因和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化、伴侣功能的相关基因。另外,共有23 214条(24.18%)Unigenes在KEGG中得到注释,根据其涉及的相关通路可将其归为19个亚类,其中以代谢通路较为丰富。此外,利用相关数据库和ESTScan软件对云南金花茶转录组Unigene进行CDS比对和预测,共预测到26 428条CDS,其长度集中在100~500 nt,占总CDS的82.10%。【结论】云南金花茶所含基因信息丰富,利用分析得到的所有注释信息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其基因组信息和基因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的核型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组植物的核型特征为:染色体数目2n=30,染色体属于中等大小染色体,染色体组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数目为0—1对。核型属于“2A”、“1B”和“2B”类型,为对称性较强的核型类型。本文还研究了四种金花茶的核型。弄岗金花茶2n=30=26m(2SAT)+4sm;陇瑞金花茶2n=30=26m(2SAT)+4sm;武鸣金花茶2n=30=26m+4sm;凹脉金花茶2n=30=20m+10sm(2SAT)。其中陇瑞、弄岗和武鸣金花茶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万深 LA-S 系列植物图像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山茶属金花茶组下 12 个种进行叶片形态数量特征和表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植物图像分析结果表明,12 种金花茶属植物在 叶周长、叶面积、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厚、叶长宽比,以及叶鲜重和干重 9 个性状上差异均极显著, 9 个性状在相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说明金花茶组植物种间和种内的叶片形态上具有丰富的性状变 异,无法作为组下分类的依据,但为育种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基础。叶表皮形态观测结果表明, 12 个种的 叶片上表皮形态结构基本一致,无气孔分布,细胞均为不规则形,细胞间界限不清晰;12 个种的下表皮 均有气孔分布,并具腺点,但不同种的气孔形状和细胞垂周壁式样在一些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腺点 形态也各不相同,这些性状在种内较为稳定,可为金花茶组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金花茶组植物花朵及不同花器官中多酚组分的组成和含量,为多酚组分在金花茶植物分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HPLC方法测定金花茶组22种植物全开期花朵的花瓣、雄蕊、萼片3类器官中9种多酚组分含量,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其与金花茶组植物分类的关系。[结果 ]在所测的9种多酚组分中,GCG、ECG、CG在全部样品中均检测到,而GA、GC、EGC、C、EC、EGCG在不等数量的样品中未被检测到。多酚含量最高的组分为EC,其次是EGC、GCG和ECG,剩余5种组分含量很低,前4种组分是花朵多酚总量的主要成分。在3类器官中,多酚总量及EGC、C、EC、EGCG、GCG、ECG 6种组分含量的排序为:萼片雄蕊花瓣;CG组分含量的排序为:花瓣雄蕊萼片;GA和GC组分含量的排序为:雄蕊萼片花瓣。聚类分析发现,雄蕊多酚组分聚类结果与各分类系统的相似率最高,达80.00%~90.00%,萼片多酚分类结果相似率为75.00%~88.89%,花瓣多酚分类结果相似率为58.33%~81.82%。[结论 ]金花茶花朵中多酚组分含量最高的为EC,主要多酚组分为EC、EGC、GCG和ECG,在3类器官中多酚含量的排序为:萼片雄蕊花瓣。雄蕊多酚组分的聚类结果可以作为金花茶组植物系统分类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金花茶组植物在野外资源保育及法制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保护现状堪忧。通过总结近10年来的调查研究,针对金花茶组植物的保护空缺,提出新建自然保护小区、开展迁地保护、完善国家植物保护名录等措施,填补保护空缺。  相似文献   

9.
梁盛业 《广西林业科学》1995,24(3):143-144,142
金花茶组植物核型比较梁盛业(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01)金花茶植物的染色体是金花茶遗传物质的载体,对某一种金花茶来说,它都是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其比较稳定的染色体组成。研究金花茶染色体,不仅有助于阐明各种金花茶的本质,且也将进一步阐明金花茶...  相似文献   

10.
为给香花油茶分类地位的确认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1份山茶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DPSv3.0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引物共扩增出77条带,其中有52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67.5%。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42时,11份山茶属植物可分为4类,第1类为5个普通油茶的无性系,即:湘林27、桂无5号、赣190、岑软2号和岑软24号;第2类为宛田红花油茶;第3类为陆川大果和博白大果油茶;第4类为香花油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测香花油茶不属于普通油茶。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分析药用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9种药用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斛资源奠定基础。采用RAPD技术,应用NTSYS软件对9种石斛的RAPD-PCR结果进行分析。利用从10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70条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52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49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4.42%。采用UPGM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在遗传距离(D)=0.44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2类,RAPD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差异不大。试验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药用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标记进行桉树杂交亲本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尾叶桉和细叶桉各10个杂交亲本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产生143条谱带,其中在亲本间呈多态性的谱带88条(占61.5%),包括在两个种间呈多态性而在种内无多态性的谱带18条(占12.6%)。尾叶桉和细叶桉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365和0.218~0.544:尾叶桉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267和0.175~0.338,细叶桉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258和0.119~0.378。利用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20个亲本可以明显地分为尾叶桉组和细叶桉组,各组有其特征谱带,可以将尾叶桉和细叶桉识别开。试验结果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的桉树杂交亲本选配和杂种子代表现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四种竹子的RAPD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实验以RAPD技术对考顺竹、凤尾竹、绿竹、白绿竹四个品种用20种已知序列的10nt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其中有17种可扩增出DNA条带,构成RAPD指纹图谱。各种引物PCR扩增的DNA条带数目在0—6条之间,大小在0.3—2.0kb之间。各种竹子的17种引物扩增的DNA条带总数在23—44条之间。四种竹子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在36—73%之间。  相似文献   

14.
用RAPD技术估测柳树种及无性系的变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苏晓华 Zsuffa  L 《林业科学》1995,31(3):211-214,T001
利用12个引物对柳树2种16个无性系基因组分别进行了RAPD检测,从电泳图谱可直观看出,引物CHL-1可对柳树两种识别:引物Deca-4可对16个无性系基因组扩增产物经电泳产生的图谱中DNA条的统计,利用NT-SYS对其进行分析建立系统树,结果表明,利用RAPD获得的两种柳树种的分类结果与经典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The chloroplast DNA (cpDNA) and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of 16 Populus species (Section Leuce) and their F1 generation were detected using PCR-RFLP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pDNA in the F1 generation of 22 hybrid combinations was inherited maternally, which suppor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of plasmid cytology. The mtDNA fragments amplified by PCR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triction maps in all hybrid combinations and no polymorphism was detected, indicating that the Section Leuce is highly conserved in mitochondrial gene sequences. These results provided direct evidence of maternal chloroplast inheritance in Populus tomentosa, P. bolleana, P. davidiana, P. adenopoda, P. tomentosa × P. bolleana, P. alba × P. glandulosa and P. alba × P. tomentosa.  相似文献   

16.
乐昌含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珍稀木兰科植物乐昌含笑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11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1.98%,经POPGENE分析发现,乐昌含笑的Nei’s基因多样度(Hc)为0.3255,Shannon表型指数(I)为0.4751,与其它植物比较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6个乐昌含笑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26。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问的遗传变异。按照遗传距离将乐昌含笑6个群体划分为两类:第1类有广西三江、湖南宜章、湖南双牌和湖南资兴的群体,第2类包括江西官山和湖南醴陵的群体;研究表明:第2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第1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河南木兰属玉兰亚属树种资源及树种形变的特异性,探讨了该亚属的分组依据及标准,提出了合并望春玉兰组和木兰组为木兰组及成立朱砂玉兰组的依据,该依据得到了酶学和数量分类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18.
韩国、美国和中国栗疫病菌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RAPD方法,对来自韩国、美国和中国的26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使用筛选的1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了115个0.19~3.1 kb大小的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占61.7%.聚类分析结果,相似系数为0.92时,26个菌株分为两大组,一组由21个菌株组成,包括大部分韩国菌株和美国菌株;另一组包括部分韩国菌株和中国菌株.表明美国菌株和大部分韩国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很高,部分韩国菌株有较大的变异,而中国菌株则表现出了遗传上的远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