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放牧对鸭茅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荣  孙国钧 《草业科学》2001,18(3):7-10
通过长期放牧试验,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亚热带高山草地鸭茅种群能量积累规律及能量在不同构件之间的分配特征。在无放牧的对照草地及采食率分别为55%、65%、80%的放牧草地,鸭茅热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型变化,一定强度范围内的放牧干扰提高了鸭茅热值及能量的积累;根部能量的积累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在禁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主要被低密度的大分蘖丛所分摊,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种群能量则逐渐均摊给高密度的小分蘖丛。  相似文献   

2.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3.
海拔梯度对天山北坡天然草地鸭茅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鲜花  朱进忠  李海琪 《草业科学》2016,33(12):2551-2558
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利用方差/均值比率、负二项参数(K)、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m*/m)和Cassie指标(CA)等对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不同海拔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种群进行了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强度及格局规模分析。结果表明,分布类型上,鸭茅种群在东段与西段山地不同海拔地段呈聚集分布,均不服从随机分布;格局强度上,东段山地,鸭茅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为中度聚集,而在西段山地,除海拔2 000m处为中度聚集外,在海拔1 800和2 200m处鸭茅种群聚集强度均为强聚集;格局规模上,不同区域鸭茅种群的均方区组曲线均有1~2个明显的峰值,聚块最小面积0.2m~2,最大6.4m~2,不同海拔地段上,鸭茅种群在区组4、区组8、区组32和区组64上均有明显的峰值;鸭茅种群有随密度增大,平均拥挤度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单位面积和独立分蘖丛的调查与测定,分析了亚热带中山人工草地鸭茅种群及其分蘖丛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至乳熟期,种子田鸭茅种群的分蘖丛密度已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但分蘖密度尚未达到环境容纳量。引种栽培试验地的鸭茅种群丛蘖数、丛生殖蘖数、丛营养蘖数与丛径之间,及其生产量与丛径和丛蘖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丛蘖数的增加,死亡蘖数呈Logistic曲线增长,死亡率呈直线增长。抽穗率随着丛径和丛蘖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披碱草种群生殖分蘖株生长及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嫩平原南部人工草地上,于披碱草子实成熟期,采用大样本取样测定方法,对40个不同高度的生殖分蘖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披碱草种群组分植物量与生殖分蘖株高和生殖分蘖株总植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披碱草种群生殖生长比率和生殖分配与生殖分蘖株高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披碱草种群生殖分蘖株生长与分配的规律性变化,蕴涵着个体生长与生殖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新疆极端干旱气候下野生胀果甘草种群在不同的物候期(现蕾期、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不同构件(茎、叶、花、荚果)中生物量、能量和营养元素(N、P、K)的含量,以探索随物候期的变化,生物量、能量以及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胀果甘草种群生殖分配随物候期的变化而增加,现蕾期、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的生殖分配分别为2.40%,4.30%,13.90%,18.90%。2)生殖构件的表型可塑性强于营养构件,且有性生殖构件表型可塑性随物候期逐渐减弱。3)在不同物候期,花(荚果)生物量与分株叶、茎和总生物量均呈显著(P<0.05)的线性正相关关系。4)在各物候期,各构件中能量和营养元素分配的变化趋势与其构件生物量变化几乎完全一致,叶均以盛花期为最高,茎中以现蕾期为最高,生殖构件中随物候期推移而增加。总体上,胀果甘草生殖构件生物量、能量和营养元素分配随物候期推移而增加,其有性生殖是一个物质、能量和营养元素积累的过程,但野生胀果甘草种群对有性生殖的投资比例较小,大部分用于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天山北坡不同区域与海拔地段鸭茅群落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测定鸭茅群落物种优势度,通过方差比率计算、χ2检验、联结指数即秩相关分析种间联结性,分析鸭茅群落主要优势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优势物种鸭茅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探讨区域与海拔梯度变化对鸭茅群落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西两段山地鸭茅群落主要物种种间联结性在海拔1800~2200 m间呈现出由正关联逐渐向负关联过渡,群落稳定性有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弱趋势。2)联结系数及联结指数结果均说明不同区域与海拔梯度对的鸭茅群落物种间的联结程度有一定影响,但均表现不强,而处于弱联结的较多或无联结,群落中各物种间较松散。3)鸭茅种群与群落内其他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呈正联结,有时呈负联结,这与区域与海拔地段所处的环境因素存在异质性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影响鸭茅群落物稳定性因素,预测鸭茅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草甸生境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表型可塑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大样本取样,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完熟期,甘草种群单个生殖分株的生物量为23.99±12.99 g;豆荚生物量和豆荚数分别为13.55±10.03 g和67.10±48.83个;种子生物量和种子数分别为3.55±2.61 g和265.00±194.50粒;生殖分配Ⅰ和生殖分配Ⅱ分别为51.19%±13.21%和13.44%±3.65%。各生殖构件表型观测数据最大值比最小值高2.1~21.1倍。豆荚和种子形成均需要分株积累6.2 g以上的生物量。豆荚生物量、豆荚数、种子生物量、种子数分别与分株总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豆荚数、种子数、生殖分配Ⅰ、生殖分配Ⅱ分别与叶生物量分配和豆秸生物量分配呈极显著(P<0.01)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甘草种群生殖分株同时具有同速和异速2种不同增减过程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相似文献   

9.
施氮肥各植物类群的P含量均有所降低,N含量通常有所升高,其中以鸭茅种群变化最为显著;施磷肥红三叶种群的N、B和Fe含量显著降低;鸭茅种群的N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鸭茅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1年10月-2003年7月在四川宝兴县鸭茅原种基地进行了氮、磷、钾平衡施肥对宝兴鸭茅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鸭茅种子产量,其中以氮肥的效应最高,最适宜的N、P、K配比为3:1:2(N 120 kg/hm2 P 40 kg/hm2 K 80 kg/hm2);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相关,结实率为第一构成因子,相关系数最高为0.863,达极显著水平,对种子产量贡献最大,构成因子相关性强弱依次为:结实率>每小穗种子数>生殖枝﹥每生殖枝小穗数.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主栽的32个鸭茅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DUS测试,并基于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以期筛选出适合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地区生长的优质鸭茅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供试鸭茅品种(系)可根据其物候期的差异,主要分为早、中、晚熟3种类型,生育期介于230~307d。各供试鸭茅品种(系)在抗锈病、越夏率、生长速度、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分蘖数等均差异明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差异,以‘滇北’、‘01472’、‘Cristobal’、‘宝兴’、‘波特’等表现较为突出。供试14个DUS性状在各鸭茅间表达程度各不相同,可用于区分供试鸭茅品种(系),并得出关于鸭茅产量、抗性及品质的供试种质综合排序,最终筛选出17份表现较为优异的鸭茅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蒙辽农牧交错区的61种植物进行热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功能群热值的变化,以期为农牧交错区草地能量固定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61种植物的热值平均值为17.14 KJ·g-1。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比较,一二年生草本热值显著低于多年生禾草和灌木,与半灌木和多年生杂类草均无显著差异。多年生禾草、灌木、多年生杂类草和半灌木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热值均无显著差异。旱中生植物的热值平均值略低于其他组。百合科(Liliaceae)、豆科(Leguminosac)、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之间热值无显著差异,藜科(Chenapodiaceae)热值显著低于其他科。植物热值与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32个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2个表型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鸭茅品种选育及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鸭茅品种资源的表型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穗叶距变异最大,花序宽度和节间长度次之,而倒二叶宽度变异最小,品种内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26.71%(01472)~179.13%(金牛)。供试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叶片长而宽的鸭茅,植株高大,节间长,穗叶距长。主成分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1.75%,反映了总体数据的大部分信息。隶属函数法分析表明,‘滇北’、‘Cristobal’、‘01472’、‘波特’、‘宝兴’、‘川东’在各供试鸭茅品种(系)中表现较优,是鸭茅新品种选育和改良的优异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30,45,60,75,90 cm行距下,第3年盛花期老芒麦种群的根、茎、叶、花序等构件数量性状、生物量结构、能量累积及分配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单位面积分蘖数与生殖枝比例有极显著影响;对叶长、叶宽、单蘖叶片数均无显著影响;对单蘖节数、节间长有显著影响,致使自然高度间差异极显著;根系深度与分布范围、花序柄及小穗数显著受行距影响;叶、茎、花序、根系的生物量均显著受行距的影响,顺序为茎>叶>根系>花序;行距对叶、茎、根、花序的单位生物量能量值均无显著影响;对叶、茎、根、花序的能量累积有显著影响,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茎>叶>花序>根;行距极显著影响老芒麦能量在构件间的分配,影响由大到小为叶>茎>花序>根。30 cm是适合饲草生产的最佳行距,60 cm是适合种子生产的最佳行距。  相似文献   

15.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混播草地牧草为材料,按照90%苜蓿+10%鸭茅、70%苜蓿+30%鸭茅、50%苜蓿+50%鸭茅的比例进行青贮,通过分析对比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感官青贮效果等,以期优化最佳混合青贮的豆∶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和鸭茅混合青贮后,气味、质地、色泽感官评定均为优良,且pH呈下降趋势,青贮效果优于苜蓿和鸭茅的单独青贮。混合青贮降低了苜蓿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36.4%,鸭茅青贮中乙酸、丙酸的含量明显下降;提高了苜蓿青贮中乳酸的含量,有效抑制了丁酸的产生,苜蓿+鸭茅饲草混贮比例为7∶3和5∶5处理结果未检测出丁酸。3个混合青贮组合的粗蛋白含量高出鸭茅单贮31.9%,酸性洗涤纤维低于鸭茅青贮12.6%。在青贮发酵过程中,苜蓿+鸭茅以7∶3比例混合青贮,有利于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异速生长规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周婵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06,15(5):76-81
对在不同生境的2个生态型羊草叶片、分蘖株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为提高牧草生产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在沙土和盐碱土生境下,灰绿生态型和黄绿生态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生物量均随分蘖株生物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叶位的叶宽也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经回归分析,叶生物量与分蘖株生物量、高度之间,叶宽与叶长之间关系符合y=axb幂函数的生长关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方程中的b值表示叶生物量或叶宽的增加速率。在所用函数中,幂函数变化规律更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在松嫩平原的繁殖期,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构件具有相同的异速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2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的生物量、叶长、叶宽、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等在相同生态型不同生境之间,相同生境不同生态型之间,以及不同龄级分蘖株之间的各个数量指标均有一些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是2个生态型对其所在生境产生的相应适应性反应,具有明显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17.
钟声 《草业学报》2007,16(1):69-74
以我国西部野生二倍体化学诱导所获同源四倍体鸭茅为母本,与野生四倍体鸭茅杂交,获得杂交四倍体。对比观测杂交后代形态、发育及重要农艺性状与亲本的差异。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08 d,比父本短39d,比母本长29 d;2)杂交F1种子萌芽后第4周的平均株高为15.1cm,比母本高65.9%,比父本高13.5%,F2的苗期生长与F1相似;3)杂交F2代播种当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12.12g/株,显著低于父本但高于母本(P<0.01);4)杂交F1代个体间在苗期生长、分蘖、再生、干物质产量、繁殖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杂交后代的干物质产量与父本差异不显著(P>0.05),但苗期生长速度、繁殖特性、抗病性均强于双亲,有较大的育种选择价值;5)杂交F1代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分蘖特性和物候发育介于双亲之间,易于识别,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自然杂交方式成功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