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厂制造的带锯条都是随长钢带,必须按带锯机上下两锯轮之间的距离要求,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将两端焊接在一起成环状,套挂在锯轮上使用. 带锯条在锯轮上除要承受8-9公斤/毫米~2的张紧力外,还要承受高速旋转切削木材时的各种应力,故锯条接口必须牢固、可靠,因锯条焊接接口的牢固度直接与生产工人的安全有关. 由于银焊片接锯温度较低(850℃),操作工艺简单,焊接技术要求不高,锯条接口  相似文献   

2.
以MJ345A型木工带锯机为研究对象,空载下,运用先进的北京波普振动分析仪和Vib’sys振动信号采集、处理和分析软件进行振动信号采集和分析,通过锯条横向振动位移、自功率谱分析得出:对锯条横向振动位移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为主轴转速,其次为锯条张紧力,皮带张紧力为不显著因素;最佳工艺参数为锯轮主轴转速831 r·min-1、锯条张紧力22N、皮带张紧力34.9394 N。在调锯最佳工艺参数下,使用宽度16 mm、厚度0.7 mm的带锯条的MJ345A型细木工带锯机,对锯条产生裂纹前后的振动信号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横向振动位移如果在0.65~0.77μm之间,振动主频率在420~446Hz之间,则说明锯条已经产生至少1条超过3 mm裂纹缺陷,需要及时更换带锯条。  相似文献   

3.
带锯机切削木材时,影响带锯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带锯条的张紧应力,锯条的热应力、锯轮倾斜度、轮缘断面形状、锯条齿型、锯条导向装置结构型式及其同锯条之间的间隙等。本文拟对影响锯条稳定性的二个关键性因素——张紧应力与热应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华滨 《林业科学》1990,26(1):67-73
本文根据锯条不对称弯曲(或脉动)循环交变应力的持久极限,提出带锯条安全容许的高张紧力公式,并与日本木材工业手册(1982)的张紧力计算式和瑞典Kockums集团公司的高张紧力上限线作了对比。分析研究证明,作用于带锯条并转化成等效脉动循环容许的最大变应力大约为250N/mm~2。要提高张紧应力,必须使用较薄的锯条,以降低弯曲应力来补偿张紧应力的提高,保持总应力状态大致不变。  相似文献   

5.
测定带锯条的断面应力和张紧力,目前皆是利用电测或拉力传感器来完成。但上述仪器设备价格高、操作不方便,特别不适应于生产单位或科研单位用来快速测定带锯条的张紧力和锯条断面上的应力分布。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制材工艺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南京林业大学木工教研组最近试制了TQ—1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杠杆压铊张紧系统带锯产生振动的原因,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用2034型频谱分析仪试验表明,带锯条振动属于复杂周期信号的离散型频谱,是由多个简谐振动叠加而成;同时理论考察分析表明,带锯条杠杆压铊张紧系统不同于秤量重物的“平衡秤”,不可能达到“静平衡”,而是在锯轮参数激振作用下形成周期性受迫振动。锯轮参数激振和杠杆压铊张紧系统位移激振之间交互作用,是使带锯条产生周期振动并引起张紧力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带锯机—锯条—木材—进料机构的刚度系统中,带锯条是最软的弹性薄壁构件,带锯条的传动是属于挠性传动。因此,在传动中将受到很多外干扰,例如带锯条张紧力、上锯轮倾斜度、带锯条的适张度和锯背挠度、导向装置(锯卡子)的调整间隙和上下导向装置间的自由长度等。  相似文献   

8.
卧式带锯机是把一条环状无端头的带锯条张紧在两个锯轮上,并沿一个方向连续运动而实现切削木材的一种制材设备。该设备主要由两个锯轮、锯轮托架、锯条张紧装置、锯机升降机构等部分组成。卧式带锯机由于锯材精度比立式带锯机高,所以近年来,北美、西欧等国家研制出许多新型卧式带锯机,并且在  相似文献   

9.
带锯机是将带锯条挂在两个锯轮上,在动力带动下,锯条作高速转动而进行木材切削的一种设备。薄而长的带锯条,在高速转动的条件下切削木材,要承受切削力、进给力以及锯条与木材发生的摩擦力的作用。因此,要求带锯条有一定的刚度和稳定性,不然,就不能切削木材。提高锯条刚度和稳定性的方法,是对锯条进行辊压,使其具有一定的适张度和背缘度。  相似文献   

10.
木工适张带锯条的振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正  蒋希时 《林业科学》2008,44(1):128-133
应用振动理论,对经过适张处理后的木工带锯条进行研究,确定张紧力与系统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将带锯条的振动简化为弦的振动与受拉伸的梁振动.用电测法测应变换算张紧力,用频谱分析法测量系统的固有频率,理论解得到试验支持,同时计算张紧力和张紧应力.  相似文献   

11.
带锯条系用碳素钢材经过压延制成薄钢带,淬火后研磨为平滑的表面而成。使用时根据带锯机上下两个锯轮的距离截成适宜的长度,并将两端焊接在一起成环状,然后将其一边开出锯齿,锯身给予适当的圆势、弯势。锯齿磨出锋头后,套挂在带锯机上下两个锯轮上,锯轮高速回转时,锯条也随着转动,于是锯齿迂回的切削木材。一、带锯条的成分为了使锯条耐磨损,不因切削冲击而产生裂纹,故必须具有适当的硬度和弹性。钢质过软,切削木材时既容易磨损,又容易弯曲,不堪使用;钢质过硬,则太脆,容易折齿及产生裂纹。因此,锯的钢质既要强韧又要有弹性,  相似文献   

12.
穿孔带锯条,就是在带锯条上加工成一定形状(常为园形椭园形)的孔,使锯条在锯割过程中容、排锯屑的能力增强,减少散落在锯齿侧面与锯路壁间的锯屑数量,从而降低锯切阻力和锯条温度,减少锯条跑弯现象。有关穿孔带锯的理论和研究已多有报导,本文仅将我厂生产使用的情况简介如下: 一、穿孔带锯条的使用效果为了检验穿孔带锯的使用效果,我们在使用中,根据生产条件的可能,进行了少量的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同一台MJ3212型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验收调整带锯条动态张紧力范围的方法,该方法实测带锯条在静态和动态下的固有频率,据此用弦振动公式推算出带锯条的静态和动态张紧力,其推算精度与调整带锯条张紧力范围吻合。本文用弦振动简化理论模型给出的规律符合木工带锯条张紧力和固有频率间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测量动静频方法,可以作为调整带锯条动态张紧力验收手段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工程应用。通过激振的方式检测带锯条的固有频率,判定其张紧状态,进而实现带锯条张紧的动态调整,对木工带锯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装备技术的改进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带锯条双边开齿锯木时往返锯割,是带锯木材加工技术的一种新尝试,具有生产效率高、作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生产工艺改革项目。在修整和使用双边开齿带锯条时,需更换或改造两种设备的局部结构,一是对目前使用的磨锯机需更换托条板和支承锯条的金属槽轮,二是对目前使用的带锯机锯轮宽度进行改造,将现用的宽度固定的锯轮改造成宽度可调的锯轮,目的是保证锯条宽度用到极限,降低生产消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带锯条的发热过程,锯条发热与进料速度,切削速度,锯口高度,木材树种,木材湿热状态,锯机-锯条等因素的关系,锯要与导向装置之间温度变化对锯割精度的影响,锯条齿刃部温度对成材锯割精度和锯条在锯轮上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压料锯齿与拨料锯齿相比有许多优点,如:在锯割过程中,锯齿加宽量稳定不变;所承受的切削阻力是对称的,锯条横向振动小;在进料速度、齿锯相同的情况下,锯路表面光滑;在保证锯路表面质量的前提下,所消耗的动力小。因此,国内外制材生产中,所使用的带锯条和框锯条的锯齿,基本上都是压料锯齿。压过料的锯齿必须进行齿尖修整,即整料工序。压料、整料工序的好坏对改善锯割质量、提高出材率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各制材厂所使用的带锯条和框锯条,基本都没进行整料。这也是当前东北地区锯材规格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宫玉琢 《林业科技》1991,16(3):38-39
制材生产中,带锯条因使用宽度过窄(原锯条宽的1/3~1/4),满足不了切削参数及安全生产要求而不能继续使用的,称窄废锯条。把窄废锯条实行纵向拼接,经锉锯处理,使之能满足生产要求的锯条,称再生锯条。  相似文献   

18.
采用CO_2气体保护电弧焊的接锯法,在国内带锯条焊接方面,是一项先进技术。这种接锯法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对接,操作简单,不需研磨搭接面;使用高锰低碳钢焊丝,不消耗贵重金属,较经济;接头焊缝窄,退火面积小,焊接部位的抗拉强度高,相应增强了锯条的切削性能;不仅能接带锯条,还能焊接带锯条和园锯片的各种裂口与补齿等;可延长锯条的使用寿命,提高锯解效率。由于具有上述优点,这种接锯法,目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制材单位大多使用带锯机制材。带锯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锯轮,它起着张紧、驱动、制动带锯条等作用。锯轮的状况,直接影响带锯机的性能,而且与带锯条的耐用度、木材加工的精度也有一定的关系。锯轮的几何精度包括径向、端向圆跳动、锯轮外缘(宽度方向)的直线度、上下锯轮的平行使、锯轮与轮的同轴度等。带锯机在使用过程中,锯轮的工作表面逐渐被磨损,据轮的几何精度将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锯轮就需要修正。要通过专用设备进行车削或磨削来保证几何精度,以满足生产上的使用要求。找们根据生产上的急需,研制了一台锯轮…  相似文献   

20.
一、绪言研究予测带锯条的跑锯现象,必须弄清锯条厚度、张紧力等带锯条件和扭曲载荷的力学关系,以及锯割时产生压缩力即塞进齿室的锯屑压缩力(也包括锯齿切削时的背分力)的大小。但是,关于锯割时产生的锯屑压缩力发生机理,至今,除推定以外尚无其它方法,发生压缩力本身的大小及发生状况还不大清楚。关于扭曲时锯割条件,也用锯屑的母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