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4个大豆品种种子经EMS处理M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关系。M_2代主要农艺性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接近或超过20%。M_2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为中等,百粒重的遗传力偏低。M_2代按10%的选择率进行选择,各主要农艺性状都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分枝数、株高、单株粒数的相对遗传进度最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全株重及生育期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也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为相关选择指出了方向。M_2代中,株高、生育期的株系间变异大于株系内变异;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株系间变异小于株系内变异。对株系内变异大的性状,M_2代株行群体以适当大些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质子辐射玉米M_1代的生物诱变效应,以5种不同剂量质子辐射诱变玉米种子,分别统计发芽率、成苗率、空秆率,并测定株高、穗位高、千粒质量以及光合速率等性状。结果表明,质子辐射诱变的玉米M_1代在发芽、成苗、抽雄、吐丝、成熟等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出现,如出现叶片变形、雄性不育、花药和花丝变色、同位多穗以及成熟期提前等变异株;发芽率、成苗率均在84%以上,不同剂量质子辐射处理对其影响不大,但对空秆率的影响明显,40 Gy处理空秆率最高(20.93%)。10 Gy处理玉米M_1代千粒质量高达654 g,叶片光合速率高达23.48μmol/(m2·s)。RAPD分析发现,不同剂量质子辐射诱变的多态性比率为20.16%~32.26%。遗传相似度聚类分析表明,质子辐射诱变玉米群体在遗传相似系数0.69附近聚为2类。综上,质子辐射能够有效引起玉米M_1代的生物诱变效应,空秆率、千粒质量以及光合速率等生物性状变异明显,且均有典型的马鞍形剂量效应出现。10 Gy质子辐射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千粒质量,结合群体生物性状认为,10 Gy为最优辐射剂量。RAPD以及聚类分析表明,质子辐射能够有效引起玉米基因组的变异,从而引起M_1代的生物诱变效应。可见,质子辐射是玉米种质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挖掘旱地小麦育种中可选择的表型性状,以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长6878×长4738)F3的22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在旱作雨养(drought stress,DS)和正常灌溉(well-watered,WW)2种条件下种植,在旱作雨养条件下测量成株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分蘖数、千粒质量和小区产量,正常灌溉条件下测量其小区产量,计算抗旱指数,并分析农艺性状与旱作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体各性状指数表型变异广泛,由大到小依次为抗旱指数>不育小穗数>干旱产量>灌溉产量>分蘖数>穗粒数>穗长>千粒质量>株高>每穗小穗数;旱作雨养条件下的产量与株高、千粒质量、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0.331,0.169,0.211,与分蘖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48;旱作雨养条件下株高与千粒质量、穗长、不育小穗数、抗旱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1,0.193,0.138,0.242;旱作雨养条件下分蘖数与产量、千粒质量、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0.155,-0.157,-0.242,-0.326;抗旱指数与株高、千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分蘖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0.306,0.141,-0.212。表明旱作条件下的株高、千粒质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可以作为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的表型指标;旱作条件下分蘖过多会影响小麦穗部性状的发育,降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旱地品种选育中,应选择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的品种;旱作条件下品种的抗旱性对最终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旱地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选择旱作丰产性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麦M_1损伤与M_2叶绿素突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麦为材料,研究了照射剂量,M_1株高和熟期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剂量照射的种子后代(M_2)叶绿素突变频率较高。M_1株高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无关,而M_1熟期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M_1晚熟植株后代(M_2)的叶绿素突变频率高于M_1早熟植株后代(M_2)的叶绿素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5.
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吉林省水稻区试及北方稻区区试的30份早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9个性状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和相关遗传进度、相关系数及通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3性状间呈负相关,3因素相互制约,不能片面追求多穗、大穗和大粒,某一性状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贡献较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都较大,说明在高产育种中必须注意株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加速氩离子对水稻(Oryza sativa)风干种子的辐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30-180GY 加速氩离子辐照对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但成苗率随着剂量的增大而降低,且180GY 处理的成苗率降为零.可得到成苗率、穗实粒数和育性的半致死剂量(D_(50))分别为83.7GY、58.9GY 和73.3GY.M_1穗数、育性都可倚苗高、苗基部宽和最大叶长得到显著复回归方程,但任两性状间的偏回归都不显著;而育性倚出苗率和成苗率的线性复回归方程,不仅复回归系数显著,而且育性与成苗率呈显著正偏相关.说明它们均循剂量增加而降低.成苗率可作为衡量 M_1育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食用向日葵产量与主要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12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盘粒重株高茎粗单盘结实数百粒重单盘总粒数结实率籽仁率叶数粒宽盘径粒长。产量与盘径呈不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和粒长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另9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百粒重、单盘粒重和单盘结实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导入小麦变异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力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几种植物总DNA片段导入小麦,对变异后代5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及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株高的遗传力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穗长。每穗粒数和每株穗数的遗传力最小。遗传变异系数以每株穗数和千粒重最高。在相关系数方面,株高与千粒重、株高与每株穗数、穗长同每穗粒数都有极显著的遗传型正相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与每株穗数、每株穗数与生产粒数、每株穗数与千粒重4对性状间  相似文献   

9.
对几个油用向日葵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估算出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遗传、表型、环境相关系数。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株高、茎径、花盘直径、单盘粒数、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叶片数、生育期与单株产量相关系数不显著。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首先是单盘粒数,其次是花盘直径、百粒重、茎径和株高。  相似文献   

10.
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覆膜玉米单株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相互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穗行数与百粒重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由大到小排列为行粒数〉穗行教〉株高〉百粒重〉穗位〉穗粗〉茎粗〉穗长.行粒数和穗行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在重视行粒数、穗行数选择的同时,需主要协调百粗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玉米各农艺性状与其高产稳产性之间的关系,为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2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平均产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运用DPS软件计算相关系数、稳定性参数及灰色关联度.[结果]玉米各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平均产量的关联顺序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株高>穗位高>秃尖长;与稳定性的关联顺序为:穗长>株高>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秃尖长.从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穗长与平均产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8227,达极显著水平;秃尖长与平均产量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仅为0.04689;穗长与稳定性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44698,达极显著;穗位高与稳定性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仅为0.04567.[结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株高、穗位高、秃尖长6个主要农艺性状中,穗长对平均产量、稳定性系数影响最大且为极显著正相关,在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穗长性状的选择力度,有可能选育出具丰产性与稳产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苦荞株高及主茎分枝数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杆材料小米荞为母本、中杆材料晋荞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自交获得杂交后代F2、F3群体株系。对亲本及杂交后代F2、F3群体株高、主茎分枝数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亲本小米荞的株高、单株粒质量、单株种子粒数、千粒质量与晋荞2号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主茎分枝数差异不显著。F2、F3群体株高与主茎分枝数均呈现连续变异,符合偏正态分布,表明为数量性状。株高与主茎分枝数的遗传力平均值分别为0.912、0.503。株高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质量、单株种子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单株种子粒数相关系数达到0.398**。表明株高与主茎分枝数可作为苦荞高产杂交育种的质量要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3.
为选择适宜遵义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提供参考,选择19A8、19A12、中油155等11个供试新品种,以油研50为对照,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油155的产量最高,达169.08 kg/667m2,较油研50增产37.56%,显著高于其余品种;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数、株高、结角密度、每角粒数、角果长度及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株高>每角粒数>结角密度>角果长度>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数,产量与株高和每角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8、0.257;产量与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不育株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不育株率的相关系数为-0.354;株高、每角粒数和不育株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中油155的株高、每角粒数和不育株率分别为189.8 cm、22.4粒、0.57%。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粳稻育种中常用的20个品种的10个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遗传力值依次降低的顺序为:抽穗日数→株高→穗颈长度→着粒密度→穗长→千粒重→主穗粒数→不实率→有效穗数→单株粒重。估算了45对性状间的表现型、遗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有29对性状表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其中株高、主穗穗长、穗粒数与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单株粒重呈负相关。根据对各性状相关关系的分析,看来力求在半矮秆范围内适当降低株高,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兼顾穗数是粳稻高产育种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辽宁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 riffing方法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简称ADAA模型)对辽宁省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茎角、穗长、二次枝梗成粒数、二次枝梗数和成粒数以显性效应为主,着粒密度性状的表达受多种遗传体系的控制,千粒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都不显著,株高、穗茎角、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利用 15 0Gy60Co -γ射线对 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 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用苏麦3号等6个小麦品种的6×6双列杂交F_1,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和Wr/Vr 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并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株高、开花期、小穗密度、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有显著作用,且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苏麦3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病基因和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它与其它品种杂交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病小穗率.杂种F_1赤霉病病小穗率与株高、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和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6个四棱大麦品种及其15个正交组合的杂种F_1为材料,研究了四棱大麦10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试验结果表明:株粒重、株粒数、主穗粒重、分蘖数、子粒重的杂种优势达10~20%;主穗粒数、主穗长、株高、主穗小穗数的杂种优势为5~10%;主穗茎长为4.38%。F_1株高、分蘖数与中亲、高亲、低亲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准;主穗茎长、株粒重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而其余性状与中亲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准,和高亲、低亲的相关系数各有不同。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吉8306、莫特44、蒙克尔一般配合力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品种群体为试材,应用方差分析方法,估算了13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平均变幅与变异系数仅全生育期、每荚粒数较小,其余性状均比较大。遗传力以生育期、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一粒荚,每荚粒数为高,一株粒重最低。遗传进度以全生育期、每荚粒数、一株荚数、一株粒重相对较低,其他性状均比较高。遗传相关以全生育期、主茎节数、一株荚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关系尤为密切。研究揭示了本品种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为相关选择提供了较佳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株系制种对大豆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用来源于山西、安徽2个恢复系材料的各5个株系与2个不育系所制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株系所制杂交种农艺性状间的差异,不同地区恢复系所制杂交种单株粒质量的差异以及杂交种不同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株系所制杂交种农艺性状各指标变异系数差异较大,株高、主茎节数、百粒质量和每荚粒数变异系数较小,株质量、分枝数、单株粒数、总荚数和单株粒质量变异系数较大,不同来源的不育系受此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安徽的恢复系材料与2个不育系所制的杂交种单株粒质量都优于山西材料,表明地理关系较远的亲本间杂交杂种优势更明显;单株粒质量与株高、株质量、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每荚粒数、株高、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总荚数、分枝数相关系数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