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为例,基于ArcGIS和SPSS软件,对影响新和县耕地综合质量的所有评价单元进行空间属性赋值。采用了特尔斐法及文献阅读法来赋值影响新和县耕地综合质量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耕地减少率与距离因素的4种关系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和县各区位因素、各乡(镇)耕地立地条件的优劣状况。在LESA计算方法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了新和县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耕地自然质量优劣。最后,根据计算值,将新和县耕地分为4个等级,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朱莉芬  司林杰  汪永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95-16397
以重庆市为例,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3个方面介绍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农户的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相关资料,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构建实证模型,采用计量软件定量估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的关系,估计结果表明,地块数、耕地与县城距离、单位地块面积、家庭人口数、外出务工人数、土地类型、土地流转状况均与耕地的集约利用呈显著性的反向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收入、耕地投资状况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成显著性的正向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耕地转入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典型区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先后获取606份山区农户和604份平坝地区农户调查问卷,基于地块尺度深入分析耕地转入特征,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坝地区耕地转入以水田为主,山区则以旱地为主,转入地块质量均以一、二等地为主,转入地块面积以S≤0.13hm~2为主,且多为无偿转入;(2)不同地区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农业收入和经营耕地面积.不同的是,地块离家平均距离和离集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省工农具投入和牲畜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而地块平均等级显著负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经营耕地地块数量和水田比重显著正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地块形状等36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现状可恢复耕地和耕种耕地二分类为因变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耕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程度,并进一步结合皮尔逊共线性分析和指标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到21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P值,优化后影响因素的权重P值相对稳定,其中自然因素对可恢复耕地宜耕性的影响权重最大,区位因素和工程因素权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最小。经过验证发现,预测耕种情况与实际耕种情况的符合率高达91.87%,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预测效果良好。借助上述模型预测得到的湘阴县可恢复耕地地块的宜耕潜力,形成如下认识:全县中西部平原区可恢复耕地宜耕潜力明显优于东部丘陵山区;可恢复耕地中未耕种和即可恢复地块的宜耕潜力高于工程恢复类地块,这些地块均属于良好的整治地块,可优先整治恢复为耕地;从可恢复耕地具体地类来看,坑塘和养殖坑塘类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潜力最大,其次为其他林地类可恢复耕...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户尺度的山区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使得本已尖锐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本文基于农户尺度,以重庆市东部山区的3个区县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对12个典型村进行农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75份,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撂荒现象大量存在,撂荒耕地总面积占到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21%;2)经济因素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3)丘陵山区的耕地地块破碎、区位条件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规模耕地的经济效益差异及影响耕地经济效益的因素,以曲周县第四疃乡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Stata 12.0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分析不同农户耕地经济效益的差异及影响效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规模大的分组中农户耕地经济效益较高;耕地经济效益与耕地块均面积、机械拥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务农人口数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地块规则成方、加入合作社等新型组织或自成种粮大户均有利于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据此提出解放劳动力、实施土地整治、扶持农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等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农户耕地经营细碎化分析——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从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块间的距离3个方面考察农户耕地经营的细碎化程度,结合研究区的农户耕地经营现状分析了导致耕地细碎化的原因,认为耕地经营细碎化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人口压力和继承分家传统、土地市场化流转程度不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以地处岩溶槽谷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和万山区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高分遥感影像为基础,经目视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撂荒耕地数据,运用热点分析揭示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撂荒耕地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体撂荒率为17.32%,旱地撂荒率比水田高,分别为23.54%和9.52%。撂荒水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冷点区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撂荒旱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极冷点区和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乡镇。水田和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大致相同,但主次有所差异。水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块面积>距聚落距离>坡度>灌溉距离>交通距离>高程>地块形状指数,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距聚落距离>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高程>交通距离>地块形状指数。总体而言,岩溶槽谷区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子是距聚落距离,说明劳动力析出、农村空心化是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等也与耕地撂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主体范围内的平原乡镇为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调查和评价单元,探索耕地细碎化定量状况。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实地校核获取研究区域耕地图斑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户均地块数、块均耕地面积、地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离度、分维数、土地利用程度、潜在农业人口转移指数8个评价指标构建乡镇尺度的耕地细碎化定量评价体系,进行耕地细碎化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为0.769 9,为Ⅲ级,中度细碎化;各行政村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范围在0.689 1~0.980 1,主要分布在0.7~0.8,细碎化等级多属于Ⅲ级,中度细碎化;随着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白寺村的增加,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逐渐增高,耕地细碎化级别与程度降低;其原因主要是耕地的稀缺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沟渠、道路对耕地的分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商水县白寺镇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为0.769 9,产权制度下的户均地块数和块均耕地面积对白寺镇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较大,户均地块数、地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在总体上限制了CLFI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项目区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实地调查耕地状况以及项目实施的规划方案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地块尺度的基础,分别对影响贵州喀斯特丘陵地区新增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1级耕地面积为10.5 hm2,仅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21%;状况好的1、2级耕地仅分布在项目区中部,自然环境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高,裸岩率低,且地块临近道路和蓄水池;质量稍差的3、4级耕地多位于坡度大、裸岩率高,且地块离道路和水池的距离都在200 m之外.研究证明了GIS支持下喀斯特丘陵地区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可行性,为GIS技术在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丁旗镇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耕地破碎化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客观以及难以开展地块尺度评价等问题,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耕地破碎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耕地的面积、形态、聚集性以及地形特征,设计了耕地破碎度指数(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CLFI)。最后,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研究区,在地块和乡镇尺度上,利用CLFI开展耕地破碎化评价,并分别与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块尺度上,CLFI的评价结果与耕地实际的破碎化状况基本吻合,并能结合道路、水系等数据,分析区域耕地破碎的原因和整治潜力;在乡镇尺度上,6个景观指数与CLFI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44,通过显著性检验,CLFI一定程度上综合了6个景观指数的特征。本研究提出的CLFI更全面、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区域耕地破碎化状况,可为面向现代农业的国土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础,为使土地利用分区更好地反映区域耕地保护压力差异,采用耕地保护内压力即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耕地保护外压力即耕地非农化胁迫相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 2003年-2010年重庆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逐步降低,耕地保护内压力整体上升,区域差异性有所扩大;2以耕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为表征的耕地保护内外压力关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能很好地反映耕地供需矛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区具有相似耕地资源承载力与耕地非农化胁迫,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聚合性;3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布局有较高的空间吻合性,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区内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自然条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农村田块分类互换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温庄村为例,选取地块面积、地块坡度、地块形状指数、地块连片性、地块规整度、耕作通达度、耕作距离及地块产量等8个影响耕地优劣的因子,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8项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将地块分为5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同类地块以居民区为中心近似于环状的形式分布于居民区周围;在村集体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同类地块之间可以根据农户意愿进行互换,不同类地块可根据地块产量调整地块承包经营权,使承包经营权相同的地块在空间上尽量集中在一起,提高耕地的耕作效率。[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村集体内部耕地互换,为农村耕地经营权的调整,解决耕地细碎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和耕地集聚程度,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高精度耕地地块数据,采用耕地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江苏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耕地高比重区分布于苏北和苏中,低比重区分布于苏南;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呈显著的集聚状态;耕地高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北,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2)江苏省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排序为苏北>苏中>苏南;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排序为苏中>苏北>苏南;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不显著。(3)江苏省50%以上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全省70%以上地区耕地的边界密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9,(5):922-926
耕地是农业的核心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产量的重要要素。因此,探究影响耕地质量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改善土地质量是保障国家后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基于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以阳泉市郊区为研究区,结合国家农用地等别分等规程以及阳泉市郊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耕地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土地利用条件、地形条件、灌溉条件以及土壤条件,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指数模型,反映出限制因素的制约程度与提等潜力,从而得出不同等别地块的耕地限制类型,依据地块限制类型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结果表明,阳泉市郊区共有23种限制因素的组合形式,其中,9等耕地以灌溉限制—地形坡度限制为主,10等耕地以灌溉限制为主,11等耕地以地形坡度—土层限制为主,12等耕地是以土层限制因素为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综合指数法等,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了包括≥10oC积温、无霜期、耕地坡度、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抗旱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对逊克农场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0.788,面积为53350.0亩;二级地IFI0.736~0.788,面积为199864.0亩;三级地IFI0.685~0.736,面积为147774.0亩;四级地IFI0.633~0.685,面积为66192.0亩;五级地IFI0.581~0.633,面积为36023.0亩;六级地IFI<0.581,面积为25369.0亩。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3要素转型空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单要素转型加速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乡村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测算重庆市渝北区近郊2镇2010年与2017年乡村转型度,对比3要素对乡村转型度贡献率,分别得到3要素转型优势区域(A区、B区、C区);并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3方面选取6个影响因素,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各因素对3要素转型度及转型优势区决定力大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人口转型特征明显,产业次之,土地利用转型最差,各转型优势区村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A区、B区、C区;②影响因素探测显示,农村耕地数量、农村经济总收入、坡度、到主要交通干道距离分别是影响近郊区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转型加速的主要因素.统筹不同区位乡村发展速度、稳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保护农村耕地数量、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近郊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以长沙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水平衡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程度;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占用大量的耕地.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提出了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以长沙县耕地利用为例,从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的矛盾、城镇化对耕地资源结构的影响、土地管理与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从严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预警监测系统、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