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20CrMnTi钢齿轮毛坯经锻造余热淬火+600-650℃高温回火代替锻造后正火(原工艺),在后继加工中,齿轮表面粗糙度(本文测定RZ值)由原工艺的15.4μm下降到4.9μm以下,刀具磨损量仅少量增加,解决了长期以来原工艺工低引起的粘刀和表面粗糙度大的问题,高温碳-氮共渗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由0.72mm增加到0.8mm,渗层组织也得改善;同时还节约用电47%。  相似文献   

2.
20CrMnTi钢齿轮毛坯经锻造余热淬火+60-650℃高温回火代替锻造后正火(原工艺),在后续加工中,齿轮表面粗糙度(本文测定Rz值)由原工艺的15.4μm下降到4.9μm以下,刀具磨损量仅少量增加,解决了长期以来原工艺由于硬度低引起的粘刀和表面粗糙大的问题.高温碳-氮共渗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由0.72mm增加到0.8mm,渗层组织也得到改善;同时还节约用电47%.  相似文献   

3.
在气体碳氮共渗渗剂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对5CrMnMo钢的组织和性能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稀土元素具较低的电负性和高的化学活性,三元共渗可强化模具表面,使表层获得大量的合金碳化物,基体组织也由针状马氏体变为以扳条马氏体为的混合马氏体,模具有硬度及热强性都得到提高,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1-2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稀土元素在气体碳氮共渗中的作用,并系统地提出了稀土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培肥热带地区土壤地力,设计4个处理:对照、淹水处理、淹水+覆膜处理、淹水+覆膜+紫花苜蓿处理(强化还原处理),研究淹水或添加有机物料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淹水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其中强化还原处理对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最为显著,强化还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碳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综合可知,淹水+覆膜+紫花苜蓿处理(强化还原处理)是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轮耕模式与秸秆还田量对小麦-花生轮作田土壤碳氮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旋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1)、免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2)、免耕/深松/秸秆半量还田(T3)、旋耕/旋耕/秸秆全量还田(T4)、免耕/旋耕/秸秆全量还田(T5)、免耕/深松/秸秆全量还田(T6),共6种轮耕方式与秸秆还田量组合处理,研究其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碳氮和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6处理能够明显增加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值、微生物熵碳氮,并提高10~20、20~4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0~10 cm土层,T6处理土壤微生物熵氮最大,较其他处理提高5.57%~15.19%;T5处理蔗糖酶、脲酶活性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94%~5.95%、1.63%~11.61%;T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最大,较其他处理提高2.43%~12.55%,除与T6处理无显著差异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20、20~40 cm...  相似文献   

7.
不同氮肥水平对烤烟质体色素和碳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烤烟质体色素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及其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升高,其中,低氮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时间提前,烟株以氮代谢为主转向以碳代谢为主时间前移;高氮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时间推迟,阻碍了烟叶碳氮代谢的适时转化,不利于烟叶成熟落黄;中氮处理的烟株碳氮代谢协调.从烤后烟叶品质来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含氮化合物含量升高,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随之下降.总体来说,中氮处理各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利于生产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长期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微生物熵的影响,在玉米生育期,设置空白(CK)及施加秸秆(MS)、牧草(FG)和羊粪(SM)共4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物料的施用使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体渗碳直接淬火热处理工艺对力车轴档、轴碗进行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层碳浓度梯度过大会导致局部渗碳层剥落,使疲劳破坏提早;恰当的渗碳扩散与预冷保温是提高疲劳寿命的有效措施。结果还表明,工件预冷直接淬火可以减小热处理变形,还能提高心部强韧性,防止表面局部氧化脱碳,有利于提高点接触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0.
在余姚市早稻-晚稻连作农业生产区,以多年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生产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更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不同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前期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较快,随着试验进行有所下降,在后期各个处理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所升高。处理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显著比单施氮肥处理高,此结果为秸秆处理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避雨栽培对杨梅(Myrica rubra)人工林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以杭州市临安区杨梅人工林为对象,设置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2个处理3次重复的试验,分别于5、8月定位采集并分析了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结果表明,相同月份的杨梅叶片碳、氮、磷、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8月份叶片氮、碳磷比、氮磷比显著高于5月(P<0.05);林地土壤碳、氮、磷、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栽培模式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叶片碳、氮含量与土壤碳含量间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 2、-0.636 4。综上,避雨栽培并没有改变杨梅叶片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杨梅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是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3.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 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与减施氮肥处理对农田碳氮水足迹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以单施化肥处理(CK,纯氮270kg·hm-2)为对照,设置了秸秆(J)、秸秆+牛粪(JF)、秸秆+菌渣(JZ)3种有机物料还田方式,耦合减施氮肥10%(N1,243 kg·hm-2)、20%(N2,216 kg·hm-2)、30%(N3,189 kg·hm-2)3个施氮水平,共计10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物料还田与减施氮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农田经济效益,且JZN1、JN2和JFN3处理对农田经济效益的提高效果最显著;JN1、JN2、JFN2、JFN3和JZN3处理均可以有效增加农田的净碳值及碳效率,降低农田的生产氮足迹,增加其输出氮足迹,提高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同时降低农田水足迹。其中JFN3处理可以在保证农田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提高其碳效率、降低生产氮足迹、提高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降低农田的水足迹。因此建议豫北地区采用秸秆+牛粪还田、配施纯氮189 kg·hm-2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的棕壤为研究对象,全面地阐述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7年的耕作,无论是施有机肥还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覆膜栽培与裸地栽培比较,覆膜导致土壤有机碳消耗,有机碳含量降低。氮的变化情况:裸地各处理与有机碳的变化相似。氮肥处理(N4)覆膜土壤中全氮的含量比相应的裸地处理高;有机肥处理(M4)和有机肥与氮磷肥高量处理(M4N2P1)中,覆膜全氮的含量比相应的裸地低。无论是覆膜还是裸地,各施肥处理对土壤氮库的贡献大小依次为:有机无机配施〉有机肥〉单施化肥〉对照。  相似文献   

16.
免耕覆盖对冬马铃薯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景  康轩  梁和  顾明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093-1096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进行冬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黑膜种植试验,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两个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及氨化细菌数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10~20 cm土层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免耕覆盖能增加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分解,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速效氮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配套性技术措施,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作物生理研究(下)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刘晓冰三、碳—氮互作及其模型1.碳—氮互作作物的生产力通常以碳、氮平衡来考虑。鉴于此,有关C、N代谢方面的工作很多,然而,作物生产中的C、N代谢协调功能的综合概念尚未建立,为明确不同作物的碳—氮互作...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碳氮功能耦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含量的变化,初步对黑土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功能耦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农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化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不明显;土壤耕作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可溶性碳氮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肥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小麦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小麦生产中,化肥减量20%并配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效果较佳,与单施减量20%的化肥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01%~7.45%、11.47%~13.44%,碳氮储量增长率分别为3.21%~4.37%、9.73%~11.49%,且土壤碳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贝氏体球墨铸铁以锰代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锰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后,发现锰的偏析使白亮区的数量增加,韧性降低。对锰量为0.8-1.0%的贝氏体球墨铸铁,通过强化孕育、调整硅量、改变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均可消除锰的不利影响,并可以以锰代钼。在球墨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贝氏体球墨铸铁耐磨性和冲击疲劳性能高于中锰球铁,和高铬球铁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