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三年的试验资料表明,晋薯9号马铃薯的结薯规律,与地上部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株高生长最快时期是在块茎膨大盛期前夕;分枝生长最快时期是在花期左右,与块茎膨大盛期同步。复叶生长最快时期是和匍匐茎发生与生长同时进行。当植株茎叶鲜重生长进入高峰时期,块茎也进入膨大盛期。匍匐茎的发生是伴随着根和芽的生长而发生。在幼苗期考察,已有匍匐茎3~5条,出苗30d后基本全部形成,约7条左右。现蕾期后一周,匍匐茎顶端形成小块茎,单株出现10~50g块茎,即块茎形成期。出苗后40d左右,正是初花,单株出现50~100g块茎,地下部块茎进入膨大期。当株高、茎叶鲜重达到全生育期最大值时,单株出现100g以上块茎,当时正是花期后的两周,即出苗后60d左右,单株块茎日增量增至18~27g,块茎进入膨大盛期。  相似文献   

2.
以“中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诱导剂在试管薯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必要性.结果表明:在含有8%食用白糖的MS培养基上,没有任何外源诱导剂参与,全黑暗培养条件下,可诱导试管薯的形成,但结薯晚、产量低,块茎小.为提高试管薯产量和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外源诱导剂是必要的。BA能显著促进试管薯的形成和发育.CCC可促进块茎的发生,不利于块茎的膨大,两者同时使用,起相反的作用,不利于试管薯发生发育。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微型薯田间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长盛  郭雄 《马铃薯杂志》1998,12(3):145-150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式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  相似文献   

4.
光质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光合作用、物质代谢、基因表达以及内源激素水平的产生均有调控作用,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块茎膨大期物质积累连同光合作用产物的输送都依赖于光质的调节作用。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马铃薯试管薯是构建种薯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途径,探索光质影响试管薯生育进程的机制,将有助于从物理光谱角度提升试管薯产量与质量。综述讨论了单色光和组合光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同时探讨光受体对试管薯形成的分子作用机制,为马铃薯试管薯诱导专用光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烯效唑、B9、水杨酸处理种植在大棚基质中的大西洋脱毒试管苗,比较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对植株的生长有促进效果,以100 mg.L-1处理具有最佳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处理出现的负效果越大;B9喷施的植株单块茎重和总块茎重均以2 500 mg.L-1浓度的处理最高,且大、中大薯在总块茎数所占的比例最大;水杨酸以400 mg.L-1浓度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脱毒种薯为试验材料,将种薯分成(20±5)g和(30±5)g两组,分别按5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70cm,株距分别为12.5、15.0、17.5、20,0和22.5cm).试验结果表明,在哈尔滨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大种薯(30±5)g播种可以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在本试验中,种薯重量为(30±5)g、株12.5和15.0cm时,获得了较高的块茎产量和较多的块茎数.通过对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分析,表明高密度群体具有发育快、生长旺盛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阴山北部丘陵区半干旱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量种薯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生长发主发育,主茎数及块茎产量与种薯重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匐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发育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未发现环腐病和黑经病。单薯重量平均45.1g,随田间种植代数增加而增大;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逐代减小,脱毒田间1~4代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代增加,繁殖效率与脱毒小薯相同,故离体诱导微型薯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种薯是经济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1980~1982年,通过田间试验,对马铃薯不同大小整薯播种的产量变异规律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单位块薯产量所需种薯数量与种薯大小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马铃薯产量与种薯大小呈渐近状曲线相关;净产量与种薯大小呈抛物线性曲线相关。求得其极大值,3年平均为50.4±3.5克。马铃薯繁殖倍数与种薯大小两者的关系具有双曲线的性质,它在第一象限随种薯大小的增大而递次降低。不同大小种薯所产块茎的商品率3年平均,以111.2克为准时,种薯大小为10,30,50,80和150克,各处理所产块茎商品率依次为88.1,77.6,69.7,62.8和48.7%,以50克为准时,各处理所产块茎商品率依次为99.2,98.4,97.6,96.9和94.0%,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在马铃薯栽培中种子的投入最昂贵。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为获得丰收需要投放大量的种薯(2.0~4.0吨/公顷)。尤其对大薯块品种情况就更严重。对这类品种可以采用种薯切块并保持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比整薯高一些的方法来减少种薯的资金投入。 Shilma(1963)于秋季将种薯切块,并用0.2~0.3%的代森锰锌溶液处理几分钟后种植曾获得丰收。但他于1957~1960年间用旧品种试验表明整薯比切块的收成更好。只是对块茎  相似文献   

11.
脱毒小薯无土栽培生产培养基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对温室条件下无土栽培脱毒小薯生产基质进行了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中薯2号,中薯3号,Favorita,Agrua42上品种。结果栽培蘑菇后的棉籽皮做基质生产脱毒小薯,其扦插苗成活率,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都高于用蛭石和珍珠岩基质。棉籽皮和砂子不同配比基质,以2份棉籽皮1份砂子的配比生产效果最好,从而为我国棉产区温室条件下生产脱毒小薯,找到了一种廉价的基质,为降低脱毒小薯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试管苗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个种植密度,即每平方米130株、225株及400株。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总块茎数和总产量逐渐上升。每平方米400株是3种密度中的最佳栽培密度,获得块茎数多,产量最高,且中大薯、中小薯和小薯块茎数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78个、475个及394个。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光周期诱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马铃薯品种米拉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6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进行试管薯诱导,以研究光周期对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暗期处理对试管薯结薯个数影响不显著,以8h和12h/d暗处理产量较高;叶绿素含量和块茎淀粉含量与暗期长短均呈负相关,α-淀粉酶活性与暗期长短均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块茎淀粉含量与经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同时随着暗处理时数的延长,薯形和薯皮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形成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 3个品种 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多因素多重复试验设计 ,分析了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 :对于试管薯单瓶块茎数和单瓶块茎重量 ,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基因型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互作不明显。试管薯单个块茎重量的变异系数在基因型间、植物生长调节剂间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5.
脱毒小薯无土栽培生产培养基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温室条件下无土栽培脱毒小薯生产基质进行了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中薯2号、中薯3号、Favorita、Agria4个品种。结果栽培蘑菇后的棉籽皮做基质生产脱毒小薯,其扦插苗成活率、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都高于用蛭石和珍珠岩基质。棉籽皮和砂子不同配比基质,以2份棉籽皮1份砂子的配比生产效果最好,从而为我国棉产区温室条件下生产脱毒小薯,找到了一种廉价的基质,为降低脱毒小薯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糖料》2004,(3):F003-F003
“中薯一号”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株高65cm左右,株型较开散,接受光照好,有利于光合作用,茎叶绿色,复叶中等大小,花冠白色,能天然结实。块茎扁圆型,黄皮浅黄色肉,表皮光滑洁净,美观大方,结薯集中块茎大,  相似文献   

17.
以华南8号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cv.South China 8)无菌苗嫩茎为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试管微型薯,利用组织解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木薯试管微块根(微型薯)的形态结构发育以及田间木薯块根形态结构发育,结果表明:木薯在组培条件下形成的微型薯没有次生结构的分化,微型薯的膨大在结构上表现为初生根皮层细胞体积的增大以及细胞间隙的增加。而田间块根的膨大在结构上表现为次生结构的产生以及大量淀粉的积累;组培微型薯和田间块根淀粉积累相比,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早期生长的微型薯没有淀粉的积累,生长5~10 d后在皮层薄壁细胞可见淀粉粒分布。而田间生长的木薯块根的淀粉是在初生根产生次生结构后就开始积累,淀粉主要积累在次生木质部,少部分分布于皮层薄壁细胞和韧皮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薯形突变体T-DNA插入侧翼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鄂马铃薯3号’为材料,通过试管薯快速转基因技术获得一个编号为pCL2b-2薯形突变系,本研究通过表型鉴定、侧翼序列扩增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分析该突变株表型变化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试管薯和温室收获块茎长宽比在p<0.05水平均显著大于野生型受体薯,其中试管薯长宽比为1.78,野生型试管薯长宽比为1.33;温室收获块茎长宽比为1.50,野生型块茎为1.29;利用hiTAIL-PCR技术对T-DNA插入位点两侧的侧翼序列分析表明,T-DNA插入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内部,该基因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StIPT),暗示StIPT基因可能参与马铃薯薯形发育。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不同浓度蔗糖诱导马铃薯微型薯,所生成的微型薯的产量不同。a-淀粉酶是马铃薯微型薯生长发育有关的一项重要生理生化指标。与块茎形成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密切相关。本文对在不同浓度蔗溏下形成的微型薯的a-淀粉酶活性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a-淀粉酶的活性与微型薯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天薯12号’是以自育品系‘天97-8-98’为母本,‘庄薯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从出苗至块茎成熟126 d左右,属晚熟品种。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而紫。单株块茎数4.1个,平均单薯质量105 g,大中薯率87.4%,产量在1 500 kg/667m2以上。块茎干物质含量23.14%,淀粉17.47%,维生素C 176.2 mg/kg,粗蛋白2.53%,还原糖0.159%。抗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等主要病害。‘天薯12号’适于甘肃天水、临夏、定西、平凉、陇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