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放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汉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洲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恢复海蜇资源,山东省于1991年在渤海莱州湾首次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试验研究,并于1994年将其列为生产性增殖品种在莱州湾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放流,回捕率在1.12%~3.32%之间,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扩大海蜇增殖规模和数量,我们于2003~2004年在山东黄海南部的塔岛湾进行了海蜇生产性增殖试验。  相似文献   

5.
1992年至1994年在浙南海域进行了三年海蜇人工增殖工作,共放流0.3公分以上海蜇状体17533万尺,在三年中共回捕到海蜇293万多只,三年平均回捕率达1.67%,并且于停止放流后的1995年和1996年共捕获蜇61厉 多只,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1992-1994年,每年4-5月浙江苍南县近岸水域进行海蜇苗放流增殖,放汉回捕率为0.57-2.33%,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7年在浙南近岸水域共捕到海蜇124.2万只,,放流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回捕率是高的,并且出现了自然繁殖群。  相似文献   

9.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3):150-151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研究成果以后,针对自然海域海蜇资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又先后对“海蜇人工繁殖及繁殖机理”(1986~1987),“海蜇人工繁殖及增殖”(1985~1987),“黄海北部海蜇增殖”(1987~1993),“渤海海蜇增殖”(1991~1995)等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海蜇放流回捕率问题,至今尚未探讨出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11.
对浙南近岸水域停止海蜇放流后的海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顺  黄鸣夏 《海洋渔业》1998,20(3):125-127
<正>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黄海北部近岸水域,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山东莱州湾近岸水域都进行了数年的海蜇放流增殖研究,放流当年的回捕效果明显。但未见到有出现自然繁殖群的报道。本文对1992~1994年在浙南近岸水域进行海蜇放流增殖后于1995~1997年连续三年出现的自然繁殖群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在胶州湾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海蜇的回捕率达到2%,投入产出比为1:6.8,放流投资利润率520%,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及渔业经济的增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1993年、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和2002年在辽东湾各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笔者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大规模发展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浙江近海海蜇增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蜇资源突然衰退,至今20年没有恢复迹象。采用人工放流增殖方法逐步恢复资源量。全人工育苗研究已经完成,并进入工厂化、规范化育苗阶段,保证了放流种苗的供应。同时,在浙江北部完成了海蜇放流可行性的研究。利用标志放流方法计算回捕率为0.88%,在123天中,平均日生长为0.33cm。1992年,又在浙江南部进行试放流,回捕率为1.29%。人工放流海蜇在自然海区能进行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15.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山东沿海的水温、盐度、饵料生物、海蜇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3年莱州湾海蜇人工育苗和放流试验,对育苗设施,亲蜇采捕,运输和暂养技术,对产卵孵化,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体的培育技术,对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习性以及出苗放流方法进行了研究,1995年7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技术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其中检验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方法属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17.
黄海北部近岸水域海蜇放流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4~1986年,每年6~7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湾放流海蜇碟状幼体,8月末至10月中旬,根据面积法对海蜇成体数量监测的结果,推断回捕率可达1.2%~2.5%。1988~1993年,在大洋河口附近水域进行了扩大规模的放流试验,每年5~6月,放流碟状幼体。以主要产区(39°40′N 以北、123°15′~123°50′E)8月的实际捕捞量计算,比放流前的1987年有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增殖总体经济效益显著;但实验中也出现了因回捕率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甚至亏损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已大规模开展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和池塘人工养殖工作,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不论放流增殖还是池塘养殖都存在放苗量多,回捕率低的问题。据统计放流的回捕率低于1%,而池塘养殖回捕率也不高,据介绍最高的只有25%~30%,低的仅有2%~3%,平均不足10%。海蛰的敌害极少  相似文献   

19.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年~1993年和2002年在辽东湾渔场和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年~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这三个阶段,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现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今后发展做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进行鱼、虾、蟹、蜇等经济品种的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不断增加放流品种,扩大放流规模,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达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良好效果。今年乳山市的增殖放流数量又创新高,共放流苗种近1.2亿尾(只),其中中国对虾3 200多万尾,日本对虾6 500多万尾,梭子蟹500多万只,海蜇1 200多万只。通过回捕调查,产量提高35%~58%,经专家论证,乳山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潜力巨大,有关部门研究决定,明年将进一步增加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乳山市增殖放流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