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用小麦族7个部分同源群的40个RFLP探针对小麦——纤毛鹅观草二体附加系进行分析,在证实了原有细胞学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供了纤毛鹅观草染色体部分同源群的分子证据。即96K025,96K026中添加的一对纤毛鹅观草染色体B属于第2部分同源群;96K012, 96K013中添加的一对染色体E属于第5部分同源群。对以上株系的衍生株系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利用HMW-Glu亚基、STS、SSR和RFLP等分子标记对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双二倍体和11个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对SSR、10对STS引物和6个RFLP标记可以特异追踪百萨偃麦草染色质。C7-17及其后代株系C7-17-2等编码百萨偃麦草特异HMW-Glu亚基,添加染色体涉及与小麦第1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部分同源的1J;1对STS、3对SSR和1个RFLP探针可以特异追踪二体附加系CH05中的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并揭示最初根据分带核型确定的J3与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2对STS、1个RFLP探针和1对SSR可以追踪CH09的外源染色体,并揭示最初确定的J7与小麦第3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1对STS和1个RFLP探针在CH03、CH04和CH34中具有相同的多态,3个附加系可能添加了相同染色体,最初确定的J1、J2和J?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3对SSR引物可以特异追踪CH12中附加的大片段易位染色体和CH11中的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推测易位可能涉及同一条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发现13个标记(5个STS、3个RFLP探针和5个SSR)可以追踪未涉及到的4J和5J等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对12属103(亚)种299份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鉴定表明,小麦近缘植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抗小麦白粉病材料,所鉴材料中185份为免疫或近免疫,占62%,抗病64份,占21%,感病50份,占17%;部分种的不同材料间抗病性有差异;D组染色体的存在降低了山羊草属中一些种的抗病性;黑麦属由于染色体组中同时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菌保持稳定的免疫反应:偃麦草属、旱麦草属、大麦属、赖草属、新麦草属、鹅观草属、薄冰草属中有大量呈免疫反应的材料,是今后小麦远缘杂交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22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76对可在多枝赖草和耐黄矮病的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24的小麦亲本中国春、丰抗13间检测到多态性。和多枝赖草相同而与Line24其他小麦亲本不同的扩增带。在这76对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从Line24中扩增出进一步用Line24和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7个不同的单体异附加系进行验证,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这4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特异带可以作为Line24中多枝赖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根据这4对引物各自对应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说明Line24中附加的一对多枝赖草染色体是第3,5,6和7部分同源群多枝赖草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6X小黑麦品种Venus和2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选育出NR9849等8个系群94个系,其中大部份抗条锈病或(和)白粉病。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APAGE)分析了NR9849等系群的64个株及其亲本Venus、小偃6号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50.00%的株系具有1RS/1BL所特有的G1d1B3位点,20.31%的株系在Gli-2位点发生了普通小麦与6X小黑麦遗传物质重组;64个株系中出现了1种亲本类型,3种重组类型和3种突变重组类型,突变率15.6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指出,大多数株系Glu-1位点与普通小麦亲本相同,即由Glu-A1编码的亚基1,Glu-B1编码的亚基7+8、14+15,Glu-D1编码的亚基5+10、2+12。文中还讨论了6X小黑麦向普通小  相似文献   

7.
细胞遗传实验室为农业部于1990年首批批准的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为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大钧教授。本室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5人。其具体研究内容为:1、研究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探明其亲缘关系及起源,为转移、利用外源有益基因提供依据;2、开展以染色体工程为主的植物遗传工程研究,将亲缘植物的染色体、染色体片段和有用基因导入栽培植物,创造优异的新种质资源;3、综合运用现代分子、细胞遗传学最新技术,开拓转移外源有用基因,为培育在育种目标上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新品系服务。在5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利用染色体分带、分子原位杂交、端体测交和染色体配对分析以及RAPD分析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从普通小麦“扬麦五号”与抗白粉病的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的F4代和辐射M3代中鉴定出抗白粉病的小麦-簇毛麦6VS/6AL的易位系。易位系所携来自簇毛麦的抗性基因已由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定名为Pm21;2、在小麦抗赤霉病新抗源的筛选、鉴定、转移和利用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高度抗性,选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附加系3个,小麦-鹅观草附加系2个,小麦-纤毛鹅观草附加系1个;3、利用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FLP和R  相似文献   

8.
纤毛鹅观草原变种与竖立鹅观草变种在我国广泛分布,是重要的小麦族野生种质资源。为了研究种间和居群间的染色体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 15 份材料进行核型参数差异分析,发现所有材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具 2 对随体染色体,分别为Ⅰ St 和 V Y ;平均臂比的变化范围为 1.21~1.40;染色体长度比的变化范围为 1.59~1.80;核不对称系数为 0.51~0.62,核型类型均为 2A。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核型分析共发现 61 个 FISH 信号变异,其中 Y 染色体的变异(33)大于 St 染色体(28),构建居群间的“核心 FISH 核型”能对 14 对染色体进行区分。结果表明纤毛鹅观草原变种与竖立鹅观草变种居群在细胞核型数据和(FISH)核型上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序列设计104对STS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在104对STS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之间存在多态性。利用普通小麦-黑麦1R~7R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黑麦1R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 19-500、CINAU20-950、CINAU21-1500、CINAU22-310和CINAU23-2000;利用普通小麦-簇毛麦1V~7V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簇毛麦1V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3-1700、CINAU24-1050、CINAU25-1650、CINAU26-500和CINAU27-620;利用鹅观草二体异附加系DA1Rk#1、异代换系DS1Rk#1(1A)、端体系DA1Rk#1L、易位系T1Rk#1S·W、长臂缺失系Del1Rk#1L筛选出5对鹅观草1Rk#1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7-960、CINAU28-1360、CINAU29-480、CINAU30-560和CINAU31-520。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普通小麦的EST序列设计PCR引物,转化成STS标记,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簇毛麦及鹅观草等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为深入研究普通小麦远缘杂种材料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在徐州试点没有发现高抗纹枯病的种质,但是有52份材料表现中抗反应型,包括34份普通小麦材料,其中萧农8506-1、小偃81、冀植4001、农大195、徐州8913和京东3066A-3的相对抗病指数高于0.7。在南京试点,全部普通小麦材料都不抗纹枯病,只有5份小麦-偃麦草种质表现中抗反应型。部分小麦-偃麦草种质的病情指数不但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和扬麦158,而且还低于抗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和宁麦9号,如小麦-中间偃麦草4Ai#2或4Ai#2S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TA3513、TA3516、TA3517和TA3519及小麦-长穗偃麦草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代换系SS767,说明中间偃麦草4Ai#2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J染色体可能与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4Ai#2染色体属中间偃麦草的Js基因组,而长穗偃麦草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属J基因组。虽然纹枯病与眼斑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非常相似,但抗眼斑病基因Pch1 (Madsen)和Pch2 (Cappelle-Desprez)对纹枯病无效。  相似文献   

12.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在远缘杂交中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登才  杨武云 《作物学报》1999,25(6):777-781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由A, B, D染色体组组成的六倍体物种。虽然这3个染色体组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但是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配对只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这是由于普通小麦存在Ph(即Pairing homoeologous)配对调控系统。这个配对控制系统也同样抑制普通小麦与其外源属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这也就阻碍了  相似文献   

13.
总共944表达序列标记(ESTs)形成了2212个EST位点;这些位点被绘制在六倍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部分同源组1染色体上。为了表示EST分布情况,构成了EST缺失图和组1染色体的共有序列图。EST位点在染色体1A、1B和1D中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分别分布有660、826和726个EST。对全部3个染色体而言,其长臂上的EST位点数比短臂上的多一些。EST在染色体臂上的分布不是随机的,EST群出现在短臂的末端区域和长臂的中间区域。  相似文献   

14.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代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系,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百农AK58和周麦18的遗传差异,利用表型数据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305个SSR标记进行分析,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方差分析表明,百农AK58和周麦18在株高、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百农AK58在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上明显优于周麦18。分子标记比较发现,305对SSR引物中有130对引物在百农AK58与周麦18之间扩增出差异带,多态引物比例达到42.6%。2个品种在A、B、D基因组存在差异的引物数基本一致,分别有34,37,37个,多态引物比例表现为B基因组(43.9%)A基因组(37.1%)D基因组(33.5%)。百农AK58和周麦18的遗传差异在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和21对染色体上也表现一定的不均衡性。在7个部分同源群之间,二者在第5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最大,多态引物比例达到49.3%,而在染色体水平上,它们在3B、5B、7B、4A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多态性引物比例均超过50%。百农AK58和周麦18所不同的SSR位点是遗传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基因组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用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Q9086×陇鉴19)10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小麦第一同源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97对SSR引物在RIL群体亲本间筛选具有多态性标记23对,多态性频率1B(30.30%)>1A(28.57%)>1D(10.34%)。在RIL群体中检出107个等位位点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10个位点,平均4.65个。每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26~0.880之间,PIC值1B(0.709)>1A(0.534)>1D(0.498)。株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在0.40~0.96之间。通过聚类可将RIL群体分为九大类。亲本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离比例为1∶1.13。通过χ2检测,有15个SSR标记表现为偏分离(P<0.05),偏分离频率为65.2%,其中,有7个标记偏向父本陇鉴19,8个标记偏向母本Q9086;6个标记偏分离在1A上,7个偏分离在1B上,2个分布在2D上。  相似文献   

17.
米勒(Miller)等研究了中国春同源转化与群3黑麦(Secaleceral L)及球茎大麦(Hbulbosum)的杂种和普通小麦同源转化群3,非整倍单倍体的不同染色体配对水平。结果发现,普遍小麦同源转化群3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上都带有影响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赤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金保  葛永福 《作物学报》1997,23(4):450-453
本研究以苏麦3号为染色体供体,一套“中国春”小麦单体系列分别作为受体和轮回母本,连续加交4次,并建立两套独立转育的重复系,对赤霉病抗性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系I中,苏麦3号染色体2B、3B和6B与赤霉病性有关;重复系Ⅱ中,染色体7A、2B、3B和6B与赤霉病抗性有关。由此推断,苏麦3号的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2B、3B和6B上,染色体7A是否具有抗性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2D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樊路  韩敬花 《作物学报》1993,19(6):558-561
本文对中国春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Tal中国春与Ag.intermedium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phl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g.intermedium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从而有可能以染色体易位的方式把Ag.intermedium中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在Ag.intermedium(葡萄牙),Ag.intermedium(  相似文献   

20.
蔡华  乔玉强  王业精  赵茹  张传和 《种子》2006,25(6):4-5,9
对麦田杂草二倍体节节麦(Triticum tauschii L.)的植株形态特征及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作了分析,并和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国春核型作比较。结果表明,节节麦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在第4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节节麦染色体组和普通小麦中国春D组全套染色体类型相同,表明这两组染色体具有较强的同源性;但二者在染色体相对长度和臂比值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表明该地区节节麦未参与普通小麦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