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β-淀粉酶的遗传和环境变异及其与麦芽品质的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β-淀粉酶活性是啤酒大麦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它与麦芽糖化力存在着密切关系。β-淀粉酶活性不但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控制,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环境和栽培措施。本文还阐述了大麦β-淀粉酶的酶学特性及其遗传和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2.
大麦 β—淀粉酶活性是啤酒大麦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 ,它与麦芽糖化力存在着密切关系。β—淀粉酶活性不但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控制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环境和栽培措施。本文还阐述了大麦 β—淀粉酶的酶学特性及其遗传和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3.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表明,大麦中至少有三类高pⅠα-淀粉酶多基因家系.据分析,这三类结构基因都不能直接决定用等电聚焦(IEF)方法产生的同功酶谱带,而要受一个调节基因(或部分)的影响.假定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间存在连锁,由于遗传重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将会产生新的组合,这种新组合可能使育成品系出现新的同功酶谱带.  相似文献   

4.
β-淀粉酶是与糖化力关系最为密切的淀粉水解酶,直接关系到麦芽生产的经济收益,而该酶的热稳定性影响制作过程中麦芽活力的表现。不同来源的大麦基因型在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呈一定的地理分布;遗传研究表明,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受其结构基因位点和附近的复等位基因的共同控制,并受一些基因的修饰,不同热稳定性β-淀粉酶类型的形成是相关蛋白质顺序上少数氨基酸变化的结果。已经鉴定到控制大麦籽粒β-淀粉酶的三个基因Sd 1、Sd 2和Sd 3,它们分别控制着三种热稳定性类型。β-淀粉酶热稳定性显著影响麦芽汁发酵率,热稳定性等位基因不同的大麦,它们的麦芽汁发酵率也不同。通过构建β-淀粉酶热稳定性突变基因,并采用转基因技术导入该基因,可以显著提高大麦的β-淀粉酶热稳定性。最后就开展β-淀粉酶热稳定性的遗传和环境变异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取大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BASI)并对其功能进行检测,利用硫酸胺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及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等方法获得了α-淀粉酶抑制蛋白特征带。过强阴离子交换柱时,在第三个洗脱峰收集的分馏液中提取出BASI。抑制试验结果表明,BASI可与小麦α-淀粉酶形成复合物,降低α-淀粉酶活性。激光扫描结果更加直观地显示加入BASI后α-淀粉酶-1和α-淀粉酶-2的峰面积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4.51%和35.96%。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大麦麦芽中有若干种淀粉酶,它们的活力是麦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品质鉴定与DP(淀粉糖化酶的活力)有关,这淀粉糖化酶的活力与麦芽中的α和β一淀粉酶的糖化活力相关联,在日本的酿造大麦的育种中,有关淀粉糖化酶的鉴定已在进行。大部分DP值相当于β一淀粉酶活力的值,为了在酿造过程中糖化添加物,需要高的DP值为了在酿造过程中糖化品质鉴定Kawaguchi  相似文献   

7.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发芽特性及淀粉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麦(Hordeum vulgare L.)老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代谢的劣变机制,采用高温高湿(40℃、80%相对湿度)的人工老化处理方法,模拟大麦种子自然老化过程,研究老化处理对大麦(甘啤4号、垦啤7号、P12-8和9810)种子发芽特性及其萌发早期(0~72h)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4个大麦品种的发芽特性指标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4个大麦品种籽粒内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均逐渐降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相同萌发时间段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籽粒内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均呈现波动式增加;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不同老化处理大麦籽粒的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3)未萌发籽粒中检测不到α-淀粉酶活性,却检测到活性很小的β-淀粉酶。(4)萌发48~72h时,各大麦品种不同活力水平的籽粒内,淀粉含量和种子发芽特性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淀粉酶活性和种子发芽特性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文摘     
本文对大麦育种中制啤品质测定的精确度,包括不同批次产品、不同化验员以及不同大麦样品问的差异进行评价。被测定的大麦性状是:籽粒水分,籽粒磨碎后的水分(用二种方法测定),籽粒重,浸渍液的水分含量,麦芽湿度(用二种方法测定),麦芽产量,麦芽含氮量,麦芽的可溶氮含量,Kolbach指数,麦芽糖化力,麦芽的α-淀粉酶含量,麦芽的β一葡聚糖酶含量,麦芽汁的折光指数,热水浸出物,浸出物的重量,麦芽汁的还原糖含量,麦芽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麦芽汁的α-氨基氮含量和麦芽汁的总含氮量。本文讨论了这些测定在大麦  相似文献   

9.
小麦迟熟α-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e α-amylase,LMA)的概念及其与小麦发芽籽粒中其它α-淀粉酶同工酶的区别,综述了其遗传特性、表达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和鉴定方法.认为迟熟α-淀粉酶(LMA)是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在没有发生穗发芽的环境下所合成的一系列α-淀粉酶同工酶,其种类与发芽期间合成的高pI的α-淀粉酶同属受Amy-1基因控制的α-淀粉酶同工酶.LMA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倾母遗传特性.α-淀粉酶活性测定和FN值测定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小区、不同植株、不同穗子以及不同籽粒中,其表达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温度、矮秆基因、钼营养等因素对LMA的表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矮秆基因(尤其是Rht3)能够降低LMA的表达效果.低温对于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中期LM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但机理至今仍不清楚.土壤中钼元素的存在对于LMA的表达有时具有正调控作用,有时却有负调控作用.对于LMA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仍在研究中,目前已初步将其定位在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10.
生物酶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纺织工业用酶的种类1.1 淀粉酶 α-淀粉酶:内切酶,随机作用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几乎不作用α-1,6键。在这种酶的作用下,淀粉被水解为糊精、麦芽糖等短链聚糖。 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和pH在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来源于地衣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1.
两个成熟期不穗发芽,籽粒α-淀粉酶水平的始终保持很高的小麦品种与一个低α-酶的对照品种杂交,其F1,F2和BC1代分别种植,收获后对各群体籽粒分别进行α-淀粉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籽粒α-淀粉酶的分离和重组受一个隐性等基因控制,这种遗传方式使得很难把低活性的α-淀粉酶纯合个体和杂合个体区分开来,并且这一遗传方式对小麦育种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个成熟期不穗发芽、籽粒α-淀粉酶水平始终保持很高的小麦品种与一个低α-酶的对照品种杂交,其F1、F2和BC1代分别种植,收获后对各群体籽粒分别进行α-淀粉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籽粒α-淀粉酶的分离和重组受一个隐性等位基因控制,这种遗传方式使得很难把低活性的α-淀粉酶纯合个体与杂合个体(低活性α-淀粉酶表现型,但带有高活性基因)区分开来,并且这一遗传方式对小麦育种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称之为后熟α-淀粉酶的遗传基因并不与位于6B染色体长臂上的有芒抑制基因B2连锁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着重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大麦研究上的应用和进展,其中包括:(1)大麦α—淀粉酶多基因族的RFLP分析;(2)RFLP标志在大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3)RFLP技术与大麦籽粒醇溶蛋白的研究;(4)构建大麦RFLP连锁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对萌发的大麦籽粒中糊粉层和盾片向淀粉胚乳分泌α-淀粉酶的相对作用有争议.许多研究表明,从无胚的"半粒种子"分离出的糊粉层,吸胀3天后经GA_3诱导,可合成并向培养基分泌大量具有活性的α-淀粉酶(Chrispeels等,1967;Filner等,1967;Paleg,1960).当整个籽粒经1天或数天的萌发,把它的胚乳分离之后,将离体胚乳进一  相似文献   

15.
大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是世界第四大禾谷类作物,种植范围和用途极为广泛。近十年来,大麦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概述了大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着重介绍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麦的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其转化效率的因素;总结了转基因技术在大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耐性、籽粒产量、麦芽和营养品质改良,以及饲用酶和其他重组蛋白的生产等。  相似文献   

16.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控制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基因,选育高功能成分含量的大麦品系,以S500和宽颖大麦及其杂种后代BC3F1、BC3 F2为材料,应用分离世代联合分析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大麦籽粒总黄酮、γ-氨基丁酸、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的总黄酮含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95%;生物碱含量受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B-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7.36%;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49%和80.13%.控制大麦籽粒四种功能成分含量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且遗传贡献较大,因此在育种中应充分利用主基因效应进行有效选育.  相似文献   

17.
小麦迟熟α—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e α-amylase,LMA)的概念及其与小麦发芽籽粒中其它α-淀粉酶同工酶的区别,综述了其遗传特性、表达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和鉴定方法。认为迟熟α-淀粉酶(LMA)是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在没有发生穗发芽的环境下所合成的一系列α-淀粉酶同工酶,其种类与发芽期间合成的高pI的α-淀粉酶同属受Amy-1基因控制的α-淀粉酶同工酶。LMA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具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倾母遗传特性。α-淀粉酶活性测定和FN值测定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小区、不同植株、不同穗子以及不同籽粒中,其达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温度、矮秆基因、钼营养等因素对LMA的表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矮秆基因(尤其是Rht3)能够降低LMA的表达效果。低温对于某些品种的在籽粒发育中期LM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但机理至今仍不清楚。土壤中钼元素的存在对于LMA的表达有时具有正调控作用,有时却有负调控作用。对于LMA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仍在研究中,目前已初步将其定位在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18.
以桦褐孔菌多糖为研究对象,进行桦褐孔菌多糖饮料的制备并进行感官评价,对所得饮料进行DPPH清除实验、ABTS清除实验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和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降糖活性研究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的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饮料整体感官评价分数较好,该多糖饮料的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以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多糖饮料浓度的增大而活性增强,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降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个人麦品种(Hovdoum vulgare L.elnend lam)的杂交,我们研究了两个数量性状和两个质量性状在F_3和F_4代的表现。结果表明:糊粉粒的颜色和游离态β-淀粉酶的水平这两个质量性状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单个基因控制。两个数量性状氮的含量及β-淀粉酶的活力具有明显相关的很高遗传力。进一步地研究表明:氮的含量和β-淀粉酶活力与游离态β-淀粉酶水平呈负相关。在F_3代中进行选择是可以得到这些性状的。基因的实变体也将被保存在这些选出的株系中。在任何作物的育种中,由于受到所选拔的个体、株系数量上的限制,因此在早期选择优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最初的选择通常是单遗传性状,对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性知道的越多,越有利于进行与早期世代的选择。目前对大麦的质量性状在早期世代中的遗传性研究是很少的。Rutger.al(7·8)在随机的F_4代株系中研究了农艺性状和质最性状的遗传力,其结论是:麦芽质量性状的遗传力一般高于农艺性状,特别是产量性状。 Rasmussgn和Glass(5)认为在F_3代中宜选择β-淀粉酶的活力,对籽粒饱满度和大麦浸出物的选择不全有效;由于氮的含量的遗传力在不同组合中差别较大,所以,对含氮最的选拔是无效的。除了对大麦早期特性的遗传性,人们对通过掌握性状的内在联系来选择相对性状的研究也不够。Don Hatog and lainbert(3)发现氮含量与β-淀粉酶活力呈正相关,而大麦浸出物与氮含量,β-淀粉酶活性均呈负相关。他们认为:这些关系不利于同时改进这三种性状。这篇报告主要是针对大麦杂交育种中F_3、F_4世代的糊粉粒的颜色、游离β-淀粉酶水平,氮含量及β-淀粉酶的总活力的遗传性问题,以及他们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以桦褐孔菌为研究对象,单因素试验后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酶法提取桦褐孔菌多糖工艺,对所得多糖进行NO、羟基自由基清除的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降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多糖工艺中最佳蛋白酶为果胶酶,酶解最佳条件为pH 4、加酶量9500 U/g、酶解时间3 h、提取温度55℃;该酶解多糖的NO、羟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