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体胞外多糖含量为指标,对3个雁北嗜蓝孢孔菌菌株液体发酵培养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优化筛选,以为该菌的大规模培养和人工驯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海藻糖是1号和2号菌株的最佳碳源,葡萄糖是3号菌株的最佳碳源;3个菌株的最佳氮源均为豆粕粉;最佳无机盐1号菌株是硫酸镁,2号、3号菌株是磷酸二氢钾。  相似文献   

2.
深层培养诸因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在500ml摇瓶振培养条件下,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金地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和培养中培养PH值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深层培养7天,菌线体生长最最高,培养液的PH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第7天最低;培养基最适PH为5.5-7.4;金针菇的适用碳源是葡萄糖,蔗糖和纤维素;适用氮源是蛋白陈和酵母膏。菌丝体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3.
深层培养诸因素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在500ml摇瓶振荡培养条件下,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和培养过程中培养液pH值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深层培养7d,菌丝体生长量最高,培养液的pH值用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第7天最低;培养基最适pH为5.5~7.4;金针菇的适用碳源是葡萄糖、蔗糖和纤维素;适用氮源是蛋白胨和酵母膏。菌丝体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种类相似,而菌丝体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大杯伞深层培养营养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大杯伞深层培养的方法,筛选出适宜大杯伞生长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碳氮比。结果为最适宜的碳源是红糖和葡萄糖,最适宜的氮源是麦麸、牛肉膏和酵母粉,最适宜的无机盐是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最适宜的碳氮比是40:1~60:1。  相似文献   

5.
液体培养灰树花碳氮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方法,研究了灰树花对碳、氮营养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菌株Gf9801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最适氮源是黄豆粉和豆饼粉。该菌株能在较大范围的碳氮比中生长,最适碳氮比是21:1左右。当培养基C/N比为21:1,碳源浓度为3.2%~4.8%,氮源浓度为0.15%~0.23%时,菌丝体生长较好,对营养基质的利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花脸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菌丝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黄豆粉;无机盐以加入MgSO 4 0.5 g, KH 2PO 4 1 g(/L)最好;菌丝体在碳氮比20∶1~100∶1范围内均能生长,在20∶1~30∶1时最佳;菌丝培养不必添加维生素;菌丝体在pH7、8、9时生长均较好.经正交试验结果确定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最佳培养基为(/L):蔗糖20 g、豆粉6 g、MgSO 4 0.5 g、KH 2PO 4 1 g.  相似文献   

7.
蛹虫草菌丝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仙妹  常继东 《食用菌》2008,30(3):12-14
从碳源、氮源、碳氮比、微量元素、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光照强度等方面探讨了蛹虫草C.M.203菌丝体培养特性。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黄豆饼粉,最适碳氮比为20:1;K^+、Mg^2+、Zn^2+、Fe^2+、Cu^2+、Ca^2+和VB1对蛹虫草菌丝生长影响不大;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光照强度对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20,(4)
采取单因素、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灰拟鬼伞菌丝适宜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菌丝生长最适宜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酵母粉,最适pH为6~9,最适培养温度为28~34℃。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对灰拟鬼伞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依次为:氮源碳源温度pH。其中,蔗糖、酵母粉、pH 9、温度31℃是菌丝体培养最佳条件。综合试验结果,灰拟鬼伞的菌丝适宜培养条件: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pH 6~9,温度28~37℃。  相似文献   

9.
杨树菇深层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pH值对杨树菇深层培养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菇深层培养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碳氮比是60:1,最适pH是6。  相似文献   

10.
瓦尼木层孔菌菌丝培养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瓦尼木层孔菌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丝为试材,对其在不同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下的培养。结果显示:瓦尼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3℃;适宜pH值为pH6-7;最佳碳源为果糖,其次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黄豆粉,其次为玉米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12.
贺新生  吕运芬 《食用菌》2009,31(3):30-31
选择不同的氮源、碳源的种类、浓度,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裸盖伞属3个菌株的菌丝体,探索子实体形成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3个菌株子实体发生最佳的碳源是淀粉;最佳氮源是玉米粉、麸皮、米糠、碳酸铵、硫酸铵、硝酸铵,而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等是子实体形成的抑制因子;子实体发生的氮、碳源浓度范围比较广泛,子实体的形态有4种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子实体形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杏鲍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和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适宜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黄豆粉,最佳碳氮比是60:1,最佳无机盐是硫酸钙。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培养料最适含量为75%,最适pH为5.4。  相似文献   

14.
桑黄菌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桑黄菌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内外多糖产量变化趋势,碳源、氮源以及接种量、摇床转速、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桑黄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为最佳碳源,豆饼粉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0%、豆饼0.5%、KH2PO40.1%、MgSO4.7H2O0.05%;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6℃,摇瓶转速130rpm,pH值6.5,接种量15% ̄20%,培养时间7d。  相似文献   

15.
冬虫夏草深层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时冬虫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的深层发酵条件如pH、培养温度、接种量及转速的探讨及对深层发酵培养基碳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确定了其深层培养所需条件及最佳碳氮源和无机盐。实验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菌深层发酵的最适培养条件应为24℃、200r/min、pH5.0左右,接种量5~15%,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和氨基酸复合粉,最佳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氯化钙。  相似文献   

16.
摘要实验观测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对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结果显示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碳氮比是35:1;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32℃、6.0。试验为粗皮针层孔菌的菌种生产、液体发酵、子实体人工驯化栽培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对野生紫孢侧耳(Pleurotus cornueopiae)DW菌株的生态、形态及培养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耐低温,子实体丛生,菌盖肥厚,香味浓,可以在低氮培养基质上生长发育,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在培养条件下,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碳氮比是100:1,最适pH值为5。  相似文献   

18.
营养条件对莱芜灰树花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条件对莱芜灰树花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莱芜灰树花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甘乳糖,最适氮源为(NH4)2SO4、KH2PO4,对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莱芜灰树花培养基和培养料的科学制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pH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乳菇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适合松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6℃;当pH6~7时,菌丝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以新鲜野生桑黄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该菌株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5,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栽培培养基是鲜桑树枝木段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