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南桦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桦不同密度6a的试验结果显示:西南桦属速生树种,人工林初期生长很快,树高生长(1 5年生)达1 22 1 90m,胸径生长(3 6年生)达1 12 2 91cm。密度对树高生长有影响但不显著,而与胸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最大和最小密度林分间平均胸径相差2 88cm,3m×3m林分比1 5m×2m林分林木生长量高32 3%,比2m×2m林分高28 4%,比2m×3m林分高11 6%;单株材积生长与密度亦呈负相关关系,其关系式可用V=ax-b来表示。而林分蓄积则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密度大林分蓄积量高,反之则小。随林龄增长,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差异逐渐缩小。要培育中大径材的西南桦人工林,造林密度不宜大,可考虑采用2m×3m及3m×3m的株行距。  相似文献   

2.
江汉平原杨树栽植模式与最佳受益年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2块标准地的11种密度类型杨树林分的调查资料,对潜江市以林分数量成熟与经济成熟为依据,对杨树各密度类型林分的最佳受益年限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培育中小径工业用材林分,株行距为2m×3m、3m×4m的最佳受益年限为6a;培育大径工业用材林分,4m×4m为8a,4m×5m、4m×6m、5m×5m为9a;公路双排2m×10m、林网单排株距2m为10a,4m×10m为12~13a。  相似文献   

3.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7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是: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方差分析表明,密度间除保存率、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差异,每公顷3333株的林分生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密度。在每公顷同时是1666株的情况下,株行距2m×3m的配置明显优于1m×6m的配置。本试验结果以每公顷1666株,株行距2m×3m的密度配置最好,4年7个月生每公顷林分蓄积量达107.024m~3。  相似文献   

4.
日本落叶松纸浆林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清原和抚顺设置的 5种栽植密度试验林 ,经过 8a试验结果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的影响。根据经济效益分析 ,初步确定日本落叶松纸浆林适宜栽植密度为 1.5m× 2 .0m ,比 1.5m× 1.65m密度林分收益净现值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广东省郁南县西江林场设置了4种株行距(1.7 m×4 m,2.0 m×4 m,2.5 m×4 m,3.0 m×4 m)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1470、1250、1000、833株 ·hm-2)对0.8~7.8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除0.8 a生的林分保存率外,其它年龄的林分保存率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70株 ·hm-2与其它3种密度间的林分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较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逐步递减,1470、1250株 ·hm-2与其它两种密度间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在2.8~7.8 a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在7.8 a生时,以1250株 ·hm-2为造林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95.0 m3·hm-2,分别比造林密度为1470、1000、833株 ·hm-2的林分高16.28%、5.86%和14.37%.以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为目标,初步推荐1000~1250株 ·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6.
对华北地区6年生沙兰杨丰产林测试分析表明,不同造林密度4年生时胸径、材积及高径比差异显著;林分结构亦有不同分化,3m×6m的集中分布在16~18cm径阶,4m×6m的集中分布在18~20cm,6m×6m的则集中在20~22cm,且这种差异逐年增大。3m×6m密度林分4年生时达到国家檩材林的标准,6m×6m的6年生时达到柁材标准。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萌芽更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更新试验,经3年萌芽生长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3年生的萌芽林与原林分(未更新的林分,下同)径、高生长相接近,而材积和生物量(鲜重,下同)生长,萌芽林则比原林分分别增长3.11 m~3/ha和6.31 t/ha。且萌芽林林分材积和生物量生长均比原林分同期生长量(3年)显著提高,1.0m×1.5m 密度的林分材积和生物量分别提高44.7%和133.8%,1.0m×2.0m 的分别提高40.8%和63.9%,1.5m×1.5m 的分别提高43.0%和80.6%。作为薪炭林经营的大叶相思造林密度以1.0m×1.5m为宜,并且4年生时采伐更新其萌芽率和萌芽条数最高,分别达到93.9%和平均每桩萌条11.6条。  相似文献   

8.
连续数年对 1 995年春在福建南靖的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分别为 3m× 4m、4m×5m和 5m× 6m的 3种麻竹林进行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竹秆流和林冠穿透水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 ;2麻竹比毛竹和其它树种更易产生秆流 ,其产生秆流所需的最小降水量为 2 .1 mm·次 -1 。株行距为 3m× 4m的麻竹林年林冠截留量、截留率、穿透水量、穿透水率、竹秆流量和茎流系数分别为 1 2 8.1 mm、1 4 .51 %、689.1 mm、8.0 2 %、66.0 mm和 7.47%。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桉树造林株行距配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巨尾桉、尾叶桉 3种株行距配置造林试验研究表明 ,在同为 16 6 5株·hm-2 造林密度的情况下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强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 2m× 3m或 1 5m× 4m的配置并按“品”字型排列植穴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 ,有利于林分生长和地力维持 ;而 1m× 6m的配置 ,表现出风折木多、林下植被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含量少及林分生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巨尾桉、尾叶桉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为1665株/hm~2造林密度的情况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的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2m×3m 或1.5m×4m 的配置并上下行呈“品”字型排列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且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值得推广,而1m×6m 的配置,表现出风析木多、林下杂草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消耗量大及林分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在吉林长白山池北区对区内分布的大花卷丹野生植株连续进行了5 a人工驯化栽培和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充分气干种子的千粒重为5.707 g,播种量1.5 g·m-2左右,当年生苗高可达30~50 cm;在长白山区气候条件下,人工栽培群体的植株4月下旬开始萌芽,6月中旬现蕾,蕾期时间长达50 d;初花期为7月末,单花开放时间5...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华安县1998年引种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3个竹种的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其平均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率为:93.3%和85.9%,造林第2年就可郁闭成林,并有竹笋产出,第3年有竹笋、竹材产出,第4年达到稳定丰产期,每亩(1hm^2=15亩,下同)平均产鲜笋l124kg、竹材45lkg,投入产出比为1:1.8。  相似文献   

15.
16.
从2001年开始通过接穗的采集、收贮,对10a生的金丝小枣高接换头。经过8a的观察,该品种果实个大而整齐、品质优良、鲜食、制干品质极上,果实有很强的抗炭疽病、轮纹病的能力。嫁接第2年开始结果,667m^2产量152kg,第4年获得丰产,每667m^2产量达453kg,第5年以后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es complex Arion hortensis s.?l.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pestiferous slugs in Europe. The species A. distinctus Mabille and A. hortensis de Férussac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grouped together under the denomination A. hortensis. Therefore, neither the feeding behaviour nor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species to control measures are known. In the laboratory, mean daily consumption of lettuce was similar for both species. In a series of laboratory bioassays, A. distinctus and A. hortensis s.?s. were exposed to the rhabditid nematode Phasmarhabditis hermaphrodita and to the chemical molluscicides metaldehyde and iron phosphate, and their feeding and health were measured. Both species showed a similar and low susceptibility to the biocontrol agent P. hermaphrodita. In field-collected slugs, the incidence of nematodes was much lower in A. hortensis s.?l. than in Deroceras reticulatum or Arion lusitanicus. Metaldehyde and iron phosphate affected both slug species similarly. Therefore, our results do not indicate any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lug species of agronom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硒处理对泰山四叶参矿质元素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泰山四叶参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硒处理降低泰山四叶参根干物质积累,硒处理浓度越高,干物质积累量越低。不同施硒处理后,泰山四叶参Mg含量明显提高,降低Ca、Fe、Mn含量,Zn、Se含量随施硒浓度的增大呈降一升一降的变化趋势且均于1.0mg/kg+t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硒处理改善泰山四叶参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丙氨酸、异亮氨酸明显增加,以1.0mg/kg+处理含量最高。1.0mg/kg十±处理有利于提高泰山四叶参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