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2种污染区和对照区的不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样本的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污染物引起附近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台湾相思林在污染环境下改良土壤化学性质极为明显。污染区的3种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数量总体上呈现荔枝林地>台湾相思林地>马尾松林地>尾叶桉林地>裸地。土壤化学特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越高越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综合各林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分析可看出,台湾相思和荔枝在大气污染的地区是较为理想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2.
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滩涂新围垦地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带作用下滩涂新围垦地土壤含盐量明显降低,造林第2年其含盐量已低于同地区农田和荒地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不大,土壤pH值稳定在841~87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低依次为农田>林地>荒地,在造林的起始阶段,荒地和林带土壤中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小,随时间增加,荒地土壤中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大幅低于林地,表明林带能有效培肥土壤。林带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脱氢酶活性,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加勒比松林分改造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引入阔叶树种对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林进行林分改造,为科学经营加勒比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一部分加勒比松林的株间和行间插种黎蒴Castanopsis fissa、大叶相思Acacia mangium、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sp.Lingnanensis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简称P1样地),在一部分加勒比松林的株间和行间插种荷木Schima superb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和油茶(简称P2样地),同时,保留一块加勒比松林作为对照样地(CK)。在3个样地分别以五点取样法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用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结果】3个样地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为P2样地P1样地CK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3个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全钾含量为CK样地P1样地P2样地;样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p 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相关;磷酸酶活性与p 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显著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结论】林分改造明显提高了森林的土壤肥力,且P2样地的树种组合模式优于P1样地,具有较好的土壤改造效果,可用于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对柳杉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制定柳杉壮苗施肥措施及其人工林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盆栽柳杉幼苗,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不施肥(CK,处理1)、施硫酸造粒肥(处理2)、施蒸汽造粒肥(处理3)和施有机肥(处理4)4个处理,1年后测定各处理苗高、地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盆栽土壤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各施肥处理的柳杉苗木生长、养分积累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且均极显著高于CK(P<0.01),其中处理2的苗高最高、地径最粗,分别比CK增加24.4%和40.7%,处理3的植株干物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分别比CK高216.0%、119.4%、192.0%和198.8%,处理4的幼苗盆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施用硫酸造粒肥能加快柳杉苗木出圃,施用蒸汽造粒肥培育的柳杉苗木更适用于多风易致苗木损伤弯折林地造林,施用有机肥可活化土壤中的氮、磷、钾明显提高土壤有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拉萨半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藏川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含量的影响,为拉萨半干旱河谷科学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09在拉萨达孜县章多乡半干旱河谷造林地,选择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筐和使用保水剂措施下种植的藏川杨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未采用任何措施的造林地为对照,对不同造林措施下土壤的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造林措施下,林地不同土层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含量和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林地,其中增幅最高处理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较对照增加24.4%,45.1%,226.3%和181.5%,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分别较对照增加34.4%,194%,1 655%和658.5%,但在不同土层中未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不同造林措施下,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林地,增幅最高处理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79.8%,375.3%和111.5%,各处理土壤中的微生物均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结论】采用不同的造林措施进行藏川杨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微生物数量增加及酶含量增强。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拉萨半干旱河谷采取覆鸡蛋筐和使用保水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土壤酶参与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文以喀斯特断陷盆地3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喀斯特断陷盆地云南松林、桉树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林地土壤pH介于5.47 ~ 6.03之间,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密度,云南松林显著高于桉树林和次生林(P < 0.05),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全氮含量,桉树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次生林(P < 0.05),0 ~ 1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次生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桉树林(P < 0.05),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整体呈现次生林 > 云南松林 > 桉树林的规律。(2)3种林地0 ~ 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为次生林 > 桉树林 > 云南松林,而10 ~ 20 cm土层呈现相反的规律。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均为次生林最高,云南松林次之,桉树林最低。此外,林地各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土壤酶活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和pH均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氮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4)蒙特卡洛检验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有机碳(41.4%) > 铵态氮(32.9%) > 速效磷(24.3%) > 土壤密度(12.6%) > 全氮(7.9%) > pH(5.5%)。结论综上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等是影响研究区内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指标,在断陷盆地林地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恢复方面,次生林最佳,而云南松林的优势高于桉树林。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及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密度、含水率、养分含量、酶活性等18项土壤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密度调控强度的(对照,2 096株/hm2,CK;低强度处理,1 850株/hm2,LT;中强度处理,1 402株/hm2,MT;高强度处理,1 106株/hm2,HT)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与对照相比,LT、MT和HT样地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密度调控对土壤养分影响而言,MT处理下C、N和P等养分含量均较高。此外,土壤生物学性状也对不同调控强度存在显著响应,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MT显著高于CK;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MT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在LT最高,蔗糖酶活性在CK最高,而纤维素酶活性随密度调控强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有机质、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氮、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为MT(0.598) > HT(0.510) > LT(0.432) > CK(0.339)。  结论  密度调控可有效改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中等林分密度下土壤质量指数最高。建议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控处理,以提高人工林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土壤剖面调查和采样测定,以土壤条件作为限制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了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采用PCA三维排序对造林地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同时,通过建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立地类型造林地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反映土壤盐分特征的总盐及Cl-、K++Na+、Mg2+、SO42-、Ca2+、CO32-各盐分离子、碱化指标pH值、反映土壤肥力特征的有机质、速效N和度量土壤板结程度的容重是开发区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农业开发区造林地可划分为8种立地类型,即轻盐渍化型、轻盐渍化-碱化型、轻盐渍化-板结型、中盐渍化型、强碱型、盐土型、中盐渍化-钙积型、轻盐渍化-氮丰型;各立地类型造林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0.279~0.494,属中低水平,其中轻盐渍化-氮丰型评价指数最高,盐土型最低.总体而言,开发区造林地整体处在一种低质水平,而盐碱化、低养分和板结是造成开发区造林地土壤质量差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锑矿区土壤生态修复、造林树种选择和快速恢复植被提供科学依据,对冷水江锑矿区受重金属污染的林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区不同地点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有极显著差异,而同一地点不同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有效P、速效K有极显著差异,矿区林地土壤呈弱酸性反应,联盟点以土壤容重、速效K最高,七里铺以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最高.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碱解氮呈多态反应.表层土壤速效钾显著高于其它土层.锑矿区土壤有机质、速效K较丰富,而有效P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山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恢复及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晴隆县典型喀斯特地区采集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林草间作地和楸树林地的土壤样品,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全磷含量退耕还草地最高,为0.95g/kg,有效磷含量耕地最高,为6.90 mg/kg,全氮、全钾、有机碳、碱解氮含量均是林草间地作最高,分别为4.61、1.19、54.98 g/kg和406.62mg/kg;速效钾含量楸树林地的最高,为179.5 mg/kg;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微生物量氮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与荒地相比,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46倍和2.02倍,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提高86.92%和77.07%。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耕地林草间作地=楸树林地退耕还草地荒地,这种变化趋势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不一致。经相关性分析,土壤酶、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土壤质量。【结论】林草间作方式具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该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改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在现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数量化理论Ⅰ,根据贡献率排序筛选出4个主导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土壤厚度),将样地划分为24个立地类型区,建立了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对黄龙山人工油松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有70.83%的样地立地质量在中等以上。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对于了解林分现状,提升林地景观状态与经营水准,充分发挥森林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 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草原人工林地潜在的地力衰退趋势,本文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家河牧场境内两种不同草原人工林地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杨树人工林下的A、B两个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N含量在2 cm土层中较高;落叶松人工林下的C、D和林缘G 3个样地在各土层中速氮值均较低,而全磷值较高;8个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60 cm土层中受人工林的营造影响较小;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受不同人工林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宋铮      余庭龙    朱春云    李海佳    邓磊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52-59
基于时空互代法研究不同退耕年限对青海东部人工林形质的影响,为高寒丘陵区人工林经营及多功能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青海东部西宁市大通县设置青杨、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典型人工林试验样地,开展退耕年限10、20 a和30 a样地调查。以生长情况、侧枝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作为退耕还林林木形质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木形质的评价体系,对4种人工林林木形质进行综合评价。干形情况对林木形质的影响最大,贡献率占0.603;生长情况对其影响次之,贡献率占0.337;侧枝情况对其影响较小,贡献率仅占0.060;16个评价指标在林木形质评价中的权重大小依次为健康情况(0.674 9)>自然整枝能力(0.598 8)>土壤有机质(0.578 7)>通直度(0.526 5)>分杈情况(0.348 0)>土壤K(0.232 5)>侧枝平均基径(0.202 7)>胸径年均生长量(0.176 9)>枝粗指数(0.150 6)>土壤N(0.139 2)>树高平均生长量(0.107 6)>高径比(0.071 5)>尖削度(0.054 0)>土壤P(0.049 6)>侧枝数(0.047 9)>冠径比(0.040 7);综合评价得分依次为青杨(81.67)>华北落叶松(80)>青海云杉(75)>祁连圆柏(60)。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其发育呈正向演替。高寒丘陵区人工林形质随退耕恢复年限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前期造林(10 a)可迅速提高林地盖度;发育至20 a时,林地林木形质最优;退耕30 a,林下光照减少,下层出现竞争缺光,影响林地涵养水分功能发挥,影响林木形质。以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林木形质评价体系可为高寒丘陵区人工林经营及多功能利用提供依据,为其他树种形质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采煤塌陷对贵州百里杜鹃林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选取典型对比样地的基础上,对百里杜鹃林区不同层次土壤进行了分层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后,百里杜鹃林区土壤酸性减弱,向中性趋近;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土壤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有所提高;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总体提高,但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采煤塌陷打破了百里杜鹃林区土壤养分的平衡,尤其是减少了有效磷、有效钾的供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土壤养分供应量,为新疆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新疆自2000年至2019年文献土壤养分供应数据,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新疆开展的“3414”方案数据、“三区示范”研究新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在“ 3414”方案或“ 三区示范”中通过空白处理来计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比较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结果】 (1)现阶段土壤平均供氮量(N)为199.50 kg/hm2;土壤平均供磷量为(P2O5)为90.33 kg/hm2;土壤平均供钾量(K2O)为204.34 kg/hm2;作物对土壤氮磷钾的依存率分别为:59.92%、67.00%、73.96%;近20年来(2000~2019年)土壤供氮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供磷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供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壤碱解氮(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除外)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结论】 现阶段新疆3大区域土壤供氮量东疆地区最高,北疆地区次之;土壤供磷量东疆最高,南疆最低;土壤供钾量南疆地区最高,东疆最低。新疆耕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袁勤    张立欣    代香荣    刘向阳    丁茹    叶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46-5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杭锦旗段选择柠条、沙柳、花棒和杨柴等4种人工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灌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人工灌木林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容重、蒸发速率和pH值低于流沙地,土壤含水量、入渗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流沙地,土壤盐分与流沙地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灌木林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存在差异。2)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均强于流沙地,总体而言,柠条林地和沙柳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花棒林地和杨柴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多酚氧化酶间极显著正相关。3)各人工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多于流沙地,柠条和沙柳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花棒和杨柴林地;各类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菌除了与脱氢酶相关性较低外,与其他酶均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仅与多酚氧化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4)各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肥力高低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花棒林地>杨柴林地>流沙地,人工灌木林的营造改善了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流沙地土壤肥力质量,营造柠条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海南3种典型森林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海南琼中地区3种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橡胶林、天然次生林) 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方法]对琼中地区3年生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及15年生橡胶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均较湿润,0-80 cm土壤容重的顺序为桉树人工林(1.55 g/cm^3)〉天然次生林(1.50 g/cm^3)〉 橡胶林(1.46 g/cm^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天然次生林(9.03%)〉橡胶林 (6.54%)〉桉树人工林(6.36%);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为天然次生林〉橡胶林〉桉树人工林;3种森林类型0-80 cm土壤稳定渗透速率为天然次生林(3.58 mm/min)〉橡胶林(3.07 mm/min)〉桉树人工林(2.85 mm/min)。[结论]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最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方地区红壤地氮磷素养分的垂直迁移规律,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典型流域迤者小流域为试验区,对灌草林、坡耕地、荒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养分各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而言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均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对于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为:灌草林〉坡耕地〉荒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坡耕地〉灌草林〉荒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坡耕地〉灌草林〉荒地,有机质含量为:荒地〉灌草林〉坡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影响程度为:全磷〉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氮含量与坡位呈显著线性相关,碱解氮含量与坡位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养分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土壤有机质与速效磷和碱解氮之间呈显著和较显著的影响。【结论】南方红壤坡地中氮磷素养分的垂直运移规律为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养分含量,整体随坡位的下降而增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量养分(全氮、全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