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B_9在脱毒马铃薯试管苗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彦丰  王玲 《中国马铃薯》2006,20(4):219-221
试验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B9在脱毒马铃薯试管苗上的应用效果及最佳适用浓度。在MS培养基内加入B9后,试管苗的株高比对照低3.56~8.48cm,有效地抑制了植株徒长,且叶数增多,节间长度缩短,长势良好,达到了培育健苗壮苗的目的。结果表明:B9对培育健壮的马铃薯试管苗具有理想的调控效果,其最适浓度为25mg.L-1。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试验中草铵膦筛选所得转基因后代假阳性高的问题,采用浸种法、根吸法、叶片涂抹法、叶片喷洒法4种筛选方法和多种筛选浓度对大豆再生植株及其后代抗性进行筛选.结果采用1∶ 200 草铵膦浓度的叶片喷洒法效果最佳.叶片喷洒法筛选6802株转化植株,获得了9株抗性植株,其后代的分子检测表明均为阳性植株.因此,采用叶片喷洒法对大豆抗草铵膦植株进行筛选的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将野生大豆幼苗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进行水培,在第5天测定其电导率、MDA含量、SOD、CAT和POD活性,第14天测定其株高、鲜重的变化,并记录根系和整个植株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大,野生大豆的电导率、MDA含量、SOD、CAT、P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而株高、鲜重、根长、侧根数及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在较低浓度(0 ~0.4% NaCl)盐胁迫时,相关指标变化不显著;在0.8%和1.0% NaCl胁迫下,野生大豆幼苗的存活率几乎为零.结果证明桐柏县野生大豆幼苗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4.
大豆根际促生菌Sneb207对不同种类线虫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瘤中分离到1株根际促生菌Sneb207,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其发酵产物对豆苗生长促生效果显著,发酵液灭菌后仍具有促生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用该菌发酵液测定了对各种线虫的作用,结果表明毒力作用具有差异,大小顺序分别为大豆胞囊线虫、北方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和腐烂茎线虫.不同浓度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与无菌水对照处理有显著差异.说明细菌菌株Sneb207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且促进大豆生长的有效因子.  相似文献   

5.
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是从我国西藏地区分离的一株链带藻,前期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本文对这株链带藻的主要细胞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采用改进的TCA-丙酮法提取其蛋白质,分析了蛋白粗提物的氨基酸组成及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56.65±3.76)%,蛋白粗提物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6.86%;Desmodesmus sp. QL96蛋白质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OH和DPPH•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18、7.88 mg/mL;Desmodesmus sp. QL96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56、3.13、1.56 mg/mL。本研究为该链带藻进一步开发功能性蛋白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红麻,分析了不同导入方法(子房注射法、柱头滴加法)和技术参数对受体植株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及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导入方法在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子房注射法结实率高于柱头滴加法,而出苗率则相反.外源DNA导入浓度和剂量对受体当代结实率、T1代种子出苗率则无显著影响;并确定除草剂PPT对红麻青皮3号受体品种的幼苗期(3-4叶期)的筛选浓度为70μg/ml,用该浓度PPT溶液筛选转化株,其T1代有12%的植株表现出对除草剂的抗性,其推断转化株的比率随外源DNA导入浓度及剂量的增大而提高,子房注射法较柱头滴加法其T1代有更高的推断转化株比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富集驯化培养方法,从哈尔滨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2株能彻底降解氧化乐果的菌株.氧化乐果浓度为100 mg·L-1时,两株菌在1 d内可完成降解,氧化乐果浓度为400 mg·L-1时,两株菌在3 d内可完成降解,浓度在1 000 mg·L-1时7 d内可完成降解,浓度达2 000 mg·L-1时7 d内降解率可分别达到75.28%和72.42%;当农药浓度较高时,菌株生长速度表现为延后.降解谱实验表明:菌株具有较宽的有机磷农药降解谱;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及16S同源性分析发现,这两株菌与假单胞菌属和气球菌属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分枝期和开花期对荞麦进行喷施稀土高效磷酸二氢钾处理,研究表明稀土高效磷酸二氢钾具有推迟现蕾、开花和成熟期,延长生育期的功能;不同浓度处理的株高、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各处理均比对照有所增产,稀土磷酸二氢钾施用次数和浓度增加其增产作用为由低到高再到低,以每公顷原液675 ml对水225 kg于分枝期喷施和原液675 ml对水225 kg于开花期喷施产量最高,效果最好,在本试验中为最佳施用时期和用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学诱变法筛选抗草甘膦大豆突变株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对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不同品种按不同处理剂量分区种植,按常规法单株选择收获.不同浓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的M1代成活率均高于半致死浓度处理;对M3代35518个植株于3叶期进行喷洒1.31ai.kg·hm2草甘膦浓度鉴定,其中40株生长正常,所获抗性植株是经5 mmol·L-1叠氮化钠诱变处理的绥农10和黑农44.2008年继续对M4代进行鉴定,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应用化学诱变法可以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突变株系.  相似文献   

10.
从海南洋浦近海分离到1株产植酸酶的酵母菌株,经鉴定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豌豆粉浓度、硫酸铵浓度和初始pH对酶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对3个因子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豌豆粉1.0%,葡萄糖2.0%,硫酸铵1.7%,氯化钠1.0%,初始pH 5.2,培养72 h,植酸酶产量达到727.5 U/mL。  相似文献   

11.
睡莲叶片胎生现象是繁育途径的重要补充,对种群的传播、扩散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睡莲叶片胎生现象相关的代谢路径和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以叶片具有胎生现象的‘小花睡莲’(X)和叶片无胎生现象的‘蓝星睡莲’(L)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4个发育阶段的叶脐部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对照(L)和样品(X)叶片不同发育阶段测序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34 909个基因(48.65%)表达上调,36 850个基因(51.35%)表达下调。DEGs分析显示,随着叶片的发育,X和L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数均呈增加趋势。对L1-vs-X1、L4-vs-X4阶段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质膜和膜相关成分、胞外区域、细胞壁等相关的细胞组分中,涉及到代谢过程、生物合成和应急响应等;Pathway代谢通路表明,DEGs主要参与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类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类代谢以及细胞周期相关等过程。对DEGs进一步分析,克隆出了4个可能参与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抗倒伏小麦品种黔麦1175茎秆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扬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黔麦1175及易倒伏对照品种黔麦18的生长特性、茎秆特性、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等性状指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调控两个品种茎秆形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扬花期,黔麦1175的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和穗长均显著低于黔麦18,但两品种间的穗重以及茎秆、基部1~2节间的长度和干重均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黔麦1175的穗长以及茎秆长度、干重和鲜重均显著低于黔麦18,但穗重、基部1~2节间的长度和干重均无显著差异。黔麦1175的茎秆抗折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黔麦18。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各样品的有效数据(clean data)均达到13.85 Gb以上,Q30碱基百分比在93.8%以上。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催化活性、结合、代谢过程、细胞部分、膜部分、细胞过程、细胞器膜、刺激应答、生物调控、转运活性、转录调控活性等通路;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苯丙烷生物合成、DNA复制、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富集到的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3.
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对火龙果果肉3个时期(幼果期、转色期、成熟期)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Unigene进行7大数据库注释,共有3617个Unigene成功注释在所有数据库中,进一步筛选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相关的5个酶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基因表达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15 193条转录本和47 855条Unigene,N50为2000。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18 582个Unigene在GO功能注释中被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及分子功能3大类。KOG功能分类结果表明,6203个Unigene在KOG注释中被分为25个组,其中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伴侣包含的Unigene最多,共854个。KEGG代谢通路注释结果表明,6554个Unigene获得功能注释,共有119条代谢途径,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所占比例最高。筛选出UGP2glgCglgACluster-12747.5831、Cluster-12747.16617等5个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qPCR检测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相似文献   

15.
辣椒属于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Capsicum L.)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其播种面积和产值在中国均居蔬菜首位。果色是辣椒众多经济性状中最直观的性状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选择。辣椒果色受多种因素调控,相关色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还需进一步解析。本研究以果实发育过程中呈现5种颜色的辣椒种质HNCA0076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生理检测、转录组测序以及WGCNA分析。在果实5个不同颜色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较大,类胡萝卜素含量整体呈现递增趋势,类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花色苷含量在紫色果期后逐渐降低,橙色果期后又逐渐升高。RNA测序数据质量满足进一步分析要求。4个转色期的上调(下调)表达基因数分别为826(276)、390(588)、1248(1800)和1528(2485),随着果实的逐步发育,相邻比较组合中的差异基因的数量逐渐增加。差异表达基因经GO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分子功能中的四吡咯结合、血红素结合、转移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和水解酶活性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淀粉、蔗糖代谢等信号通路,其中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的3个基因在紫色时期向黄色时期的转变过程中表达上调,类黄酮代谢途径的11个基因在黄色时期向红色时期的转变过程中表达下调。4个对比组合差异基因分别注释到8877、8736、8689、8573个转录因子,共同注释到8049个转录因子,包括AP2、F-box、MYB和UDPGT等类型。利用非冗余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加权关联网络分析,关联到4个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苷、类黄酮含量相关的模块,进一步分析表明p450(LOC107859314)、Pkinase(LOC107839192、LOC107875415)、F-box(LOC107863894)和zf-MYND(LOC107852593)等29个转录因子可能参与辣椒果实转色的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辣椒果实色素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以及分析相关色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6.
以耐盐自交系郑58和盐敏感自交系昌7-2为材料,分析供试材料在无胁迫(CK)和200 mmol/L NaCl溶液胁迫下5 h的转录组数据。与无胁迫(CK)相比较,在郑58和昌7-2分别鉴定出390和421个上调、390和421个下调差异基因。对耐感材料间共同上调和郑58特有上调DEGs进行GO富集、REVI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重点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郑58和昌7-2间共同上调DEGs显著富集的条目包括对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内质网应激反应等GO条目;郑58特有上调显著富集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化学物质的反应等GO条目。共同上调DEGs仅在共单萜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上显著富集;郑58特有上调DEGs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等6个通路上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两个通路上分别有9和7个相关基因,耐盐自交系郑58上调的转录因子在MYB和NAC家族分布数量较多。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基因以及MYB和NAC家族基因可能与玉米耐盐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是一类开花抑制基因,通过调节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转变进程。根据公布的菠萝基因组信息,从‘台农4号’菠萝中克隆到2个AcSVP基因AcSVP1AcSVP2。结果表明:AcSVP1AcSVP2分别编码225和230个氨基酸,均含有MADS-box、K-box保守结构域,二者所编码蛋白均属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2个AcSVP基因在菠萝茎尖、茎基和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乙烯利处理后主要表现为下调。乙烯利处理8 h内,AcSVP1在茎尖、叶中的表达显著下调,但在茎基组织中呈现先下调后上升的趋势;乙烯利处理后8 h,茎基组织中AcSVP1的相对表达量略高于对照。与AcSVP1不同,乙烯利处理8 h内AcSVP2在茎尖、茎基、叶3种组织中均明显下调;乙烯利处理后8 h,AcSVP2在茎尖、茎基、叶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只有对照的8%、44%和33%。SVP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一类开花抑制基因,AcSVP在响应乙烯利的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表明其在乙烯利诱导菠萝成花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水仙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响应热应激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漳州水仙花为材料,使用BGISEQ-500测序技术,对高温(30、35 ℃)处理及正常生长条件(15 ℃)的水仙叶片进行转录组学的测序分析。使用Trinity软件对15(对照)、30、35 ℃(高温胁迫)处理24 h的水仙叶片测序数据进行从头组装,利用BLAST软件进行基因比对注释,通过DEGseq和PossionDis检测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水仙花叶片测序共获得112 160条总长度为128 733 815 bp、平均长度为1147 bp的Unigene,其N50以及GC含量分别为1770 bp和42.33%。Nr比对注释匹配度最高的物种为石刁柏,利用KOG数据库进行比对,5560条Unigene序列分布于25个功能区域。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显示与光合系统及膜系统相关的GO term被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光合作用、糖胺聚糖降解、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单萜类生物合成等8条代谢途径在3个比较组中均显著性富集,硫胺素代谢途径是唯一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均显著富集的代谢途径。本研究注释了大量相关基因序列,通过本研究为改善水仙花植物的耐热性及耐热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比较二斑叶螨为害前后抗、感螨木薯品种转录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qPCR验证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的差异表达。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螨害1、8 d后,抗螨木薯品种C1115的差异表达基因为589、587个,感螨木薯品种BRA900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271、930个,C1115相对于BRA900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83、251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集中在次生代谢物质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qPCR验证结果显示,二斑叶螨为害后,抗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C1115的水杨酸信号途径基因PAL24CL3WRKY7NPR3的表达量较为害前呈现先显著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感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BRA900中上述4个基因的表达始终维持在显著高于为害前的水平。受螨害后抗螨木薯C1115中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JAR1LOX2OPR11的表达量也较为害前显著提高,而感螨木薯BRA900中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则降低至显著低于螨害前的水平,qPCR验证结果和转录组分析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C1115受螨害后能够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以抵御二斑叶螨为害,为深入阐明木薯抗螨分子机理,选育和创制抗螨木薯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Illumina Hi SeqTM2000对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前后的抗病大豆品种五寨黑豆的转录组进行检测。将测序的两个文库进行拼接,得到长度大于200bp的reads共20 980 831条,总长度约为4.23Gb,筛选到1 045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注释基因最多,共有1 00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COG数据库中对基因产物进行直系同源分类,结果表明众多基因参与到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次生代谢物质合成及信号传导机制过程,并受胞囊线虫侵染的诱导表达。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苯丙烷类及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显著富集,说明这两个代谢通路在五寨黑豆抗胞囊线虫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