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从大连渤海湾的底泥样品中分离到1株高产低温几丁质酶的海洋细菌,命名为DL-06。由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属于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DL-06)。该菌株经30h摇瓶发酵后测定粗酶液几丁质酶酶活为9.184U/mL,最适反应温度为15℃,60℃孵育1h仍保持50%以上的酶活性,表明该低温酶具有一定热稳定性。经SDSPAGE及酶谱分析,该菌株能够产生至少3种以上不同分子质量的几丁质酶组分。Pseudoalteromonas sp.DL-06产几丁质酶在低温下高活性与热稳定特点,使其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两次平板透明圈筛选,结合液体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产几丁质酶细菌,命名为CCB-1.该菌株产几丁质酶不需要几丁质诱导,而且高浓度的葡萄糖不抑制该菌株产几丁质酶,因此该菌株是组成型产几丁质酶.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CCB-1是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在250 mL摇瓶中研究了氮、葡萄糖浓度、pH值、培养温度、几丁质类型和培养时间对CCB-1生长及产酶的影响.CCB-1菌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37 ℃;pH 6~pH 7之间;起始葡萄糖浓度8g/L;0.4%的有机氮(如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0.3%的胶体几丁质或细粉几丁质.CCB-1在优化培养条件下振荡培养60 h产酶最高,达4.23 U/mL.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次平板透明圈筛选,结合液体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产几丁质酶细菌,命名为CCB-1.该菌株产几丁质酶不需要几丁质诱导,而且高浓度的葡萄糖不抑制该菌株产几丁质酶,因此该菌株是组成型产几丁质酶.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CCB-1是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在250 mL摇瓶中研究了氮、葡萄糖浓度、pH值、培养温度、几丁质类型和培养时间对CCB-1生长及产酶的影响.CCB-1菌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37℃;pH 6-pH 7之间;起始葡萄糖浓度8g/L;0.4%的有机氮(如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0.3%的胶体几丁质或细粉几丁质.CCB-1在优化培养条件下振荡培养60 h产酶最高,达4.23 U/mL.  相似文献   

4.
几丁质及蛋白质是构成根结线虫体壁和卵壳的主要物质。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的高低是评价生防真菌防治潜力的重要生化指标。从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根结线虫病害严重的设施蔬菜大棚中采集土样、根结样106份,用分离培养基分离到真菌436株。液体发酵测定分离菌株的几丁质酶活及蛋白酶活,筛选获得几丁质酶活≥0.06 U/mL的菌株11株,蛋白酶活≥100 U/mL的菌株3株。其中JXC224几丁质酶活达0.087 U/mL,蛋白酶活125.8 U/mL,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侵染率达67%,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经ITS测序分析,鉴定其为枝顶孢霉(Acremonium sp.)。  相似文献   

5.
通过氮离子注入法诱变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野生菌,再以透明圈法对平板培养菌进行筛选,用DNS法测定液体培养菌的酶活,从中筛选出1株产几丁质酶能力高的哈茨木霉菌株H-13,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该目标菌株的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0%蛋白胨时产酶量最高,1.0%胶体几丁质对菌体产几丁质酶的诱导性最强,初始pH 5.5、培养96 h时产酶量较高.正交试验表明,H-13以1.0%蛋白胨为氮源、0.5%胶体几丁质为碳源,在初始pH 5.0的培养基中培养96 h时,发酵液中的几丁质酶活可达到731.69 U?mL-1,比同样条件下的野生菌株酶活力提高1倍.  相似文献   

6.
抗真菌海洋细菌L_1-9菌株的几种胞外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比色法研究了分离自连云港海域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抗菌作用的海洋细菌L1-9菌株的蛋白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结果表明,海洋细菌L1-9菌株在蛋白质酶、葡聚糖酶鉴别培养基上能形成明显、清晰的透明圈,在纤维素、几丁质鉴别培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较弱。用不同的产酶培养基对L1-9菌株进行发酵培养,比色法分别测定4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海洋细菌L1-9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培养44h活性最高,可达551.65U/mL;葡聚糖酶活性培养40 h最高,为243.54U/mL;纤维素酶活性16 h达到最高,为80.53U/mL;几丁质酶活性培养28 h时达到最高,为50.38U/mL。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马铃薯瓢虫肠道菌,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对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初筛,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复筛,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正交法优化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经初筛和复筛得到1株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B-12,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1.25%麦芽浸粉为碳源、1.5%KNO3为氮源、0.2%的NaCl、0.1%的CMC-Na、接种量6%、培养时间44 h为B-12产酶的适宜条件。优化后发酵液中的内切葡聚糖酶活(CMCA)为111.710 U/mL,较培养44 h后的酶活提高了8.78%;滤纸酶活(FPA)为35.017 U/mL,提高了387.23%;β-葡萄糖苷酶酶活(BGL)为116.799 U/mL,提高了700.38%。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高产耐热几丁质酶的嗜热菌株Z16,对其进行鉴定及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结合形态学方法鉴定该菌为高温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violaceus).通过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到了最佳发酵产酶培养基:胶体几丁质5 g/L,粉末几丁质10 g/L,酵母浸粉1.25 g/L,黄豆粉3.75 g/L,吐温20 4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45℃培养60 h.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该菌株最大产酶水平达5.5 U/mL,比优化前产酶量提高了4.2倍,较高的产酶量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所产几丁质酶的纯化和性质提供了基础.该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利用筛选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了产碱性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BL101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了BL1011菌株摇瓶产酶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在培养基为麦芽糖2.5%,蛋白胨3.0%,大豆油0.5%,K2HPO4 0.2%,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7.5,温度33℃,转速180 r/min,装液量20 mL,发酵周期为60 h的条件下,酶活力达到最高,为223 U/mL。  相似文献   

10.
粉拟青霉几丁质酶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筛选的产几丁质酶的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菌株RCEF0622,进行单因子试验以研究其产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酶的适宜条件是胶体几丁质浓度为1.5%,培养基初始pH值7.0,接种量6%,100 mL装液量为10 mL,温度19℃,培养时间36 h.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在南京市南郊发现了着生内生真菌子座的禾本科植物。子座长47.5~165.0mm,白色,包裹其宿主植物的旗叶叶鞘;于4月下旬形成,7月中旬完全崩溃;在自然条件下、人工交配试验中,子座上均未形成有性生殖结构。宿主植物直立,高90~120cm,有丰富的根状茎;连续2个花期均无抽穗。根据植物外部特征、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以及rDNA-ITS序列的分析结果,将这种不抽穗的禾本科植物鉴定为拂子茅属植物(Calamagrostis sp.)。从29株着生子座的植株和87株不着生子座的植株中全部检出了内生真菌,从中分离得到了20个菌株。根据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的形态特征,分离菌株被鉴定为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宿主植物的特殊性和菌株的子座形成能力显示了这是一个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的新组合。这个组合是产生子座而不形成有性世代的第3例,并且这3例组合的宿主都是翦股颖族植物。  相似文献   

12.
藏红花在贵州省种植历史很短,关于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的研究也较少。目前,藏红花球茎腐烂病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成为种植方面的首要病害。该文通过对藏红花进行实地病害调查和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培养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藏红花球茎腐烂病是由炭疽菌和镰刀菌交互侵染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长刺对两种单细胞藻类牧食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直接计数法和叶绿素a测定法评估了长刺氵蚤对不同密度的小球藻、舟形硅藻及其混合藻液的牧食力。结果表明 :当小球藻密度在 5 .2 0 0mg/L~ 12 .688mg/L(湿重 )时 ,随藻液密度降低 ,长刺氵蚤的滤水速度逐渐升高 ,摄食速度(细胞 /氵蚤·h)则逐渐降低 ,小球藻密度为 3 .4 3 2ml/L~ 5 .2 0 0ml/L(湿重 )时 ,随藻液密度降低 ,长刺氵蚤的滤水速度及摄食速度都明显降低。当舟形硅藻密度为 7.885mg/L~ 63 .3 65mg/L(湿重 )时 ,随藻液密度降低 ,长刺氵蚤的滤水速度逐渐升高 ,摄食速度逐渐降低。长刺氵蚤的摄食使浮游植物产氧量降低。在混合藻液中 ,长刺氵蚤选择性摄食舟形硅藻 ,选择指数S =0 .0 86。长刺氵蚤对舟形硅藻、小球藻为代表的中小型藻类具有较强的牧食力 ,证实了用长刺氵蚤等大型枝角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2株生物聚合物合成菌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菌株N3为泛菌属,菌株TP3为鞘氨醇单胞菌属。N3和TP3合成的生物聚合物具有协效增粘性,将这两种菌剂混合喷洒在沙土表面,能够形成致密的结皮,从而显著提高沙土的持水能力;试验第15天,N3和TP3混合处理组的含水量为2.1%,是对照的10.5倍,是N3和TP3单独处理组含水量的3倍和1.6倍。这种由混合菌剂形成的结皮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能增加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2株分离自海南海域的微藻——双眉藻(Amphora sp.BQW)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N)分别处理幼虾养殖废水。结果表明,双眉藻和等鞭金藻均能在幼虾养殖废水中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是0.168和0.05。培养8 d后,等鞭金藻和双眉藻对幼虾养殖废水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0.9%和70.9%,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和28.7%,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0%和85.7%,亚硝酸盐氮无显著差异,而氨氮含量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前期降解试验表明2株能够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LH-ZY01和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A2混合后降解效果明显提高,因此共降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节约生产成本,通过响应面设计,利用2株能够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通过一系列显著因素优化设计,最终获得高密度培养上述2株菌的发酵培养基配方(g/L):蔗糖6.72,葡萄糖6.75,豆粕粉6.34,K_2HPO_4·3H_2O 0.6,KH_2PO_42.5,MgSO_4·7H_2O 0.3,NaCl 0.4,酵母粉3,pH 7.0~7.2。通过优化发酵配方和发酵方法,获得发酵液的总菌数为102亿/m L,其中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数为62亿/m L,丛毛单胞菌菌数为40亿/m L。高密度发酵的优化配方为高效降解阿特拉津复合微生物的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生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宜昌泡桐(Paulownia sp.)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着重探讨了与育性有关的机制。结果表明,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败育现象。雌配子体的败育和大量落蕾是宜昌泡桐不结实或少结实的直接原因。还探讨了宜昌泡桐种群内存在着明显育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根腐病草莓及根系土壤的微生物种类,本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患病草莓根系土壤以及草莓根茎进行真菌分离,并利用ITS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根腐病草莓病株中共分离得到12种不同的真菌,经ITS序列同源性分析,这12种真菌分别属于孢球拖霉属(Gongronella sp.)、黄瓜萎蔫病菌(Plectosphaerella 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织球壳菌属(Plectosphaerell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梭孢壳属/草根霉属(Thielavia sp.)八个真菌种属。其中孢球拖霉属(Gongronella sp.)、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 sp.)和梭孢壳属/草根霉属(Thielavia sp.)为首次在草莓根腐病植株中发现。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草莓土传疾病根腐病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一株新近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假单孢菌(Pseudomonassp.)20#-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初始pH、装液量和摇速)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2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麸皮3%,豆饼粉2%,Na2HPO4·12H2O0.05%,MgSO4·7H2O0.1%;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9.0。在优化条件下,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5cm。20#-5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28~32℃和7.0~9.0。装液量和摇速对发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栎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栎枯叶蛾Bhimasp.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底5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幼虫7龄,历经95~112d。幼虫各龄形态变化较大,5,6,7龄的取食量占93%以上。1~3龄幼虫群居,4龄后分散为害。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产于3~4年生的辽东栎或蒙古栎的枝条上,以4纵行紧密的排列呈长条状卵块。其上覆以灰褐色尾毛。卵块在柞蚕场内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