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屠宰场鼻甲骨病变评估法对某农牧公司猪萎缩性鼻炎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评估诊断,结果表明:已评估的上市猪中,50.0%(15/30)存在不同程度的鼻甲骨萎缩,10.0%(3/30)鼻甲骨萎缩严重。萎缩性鼻炎在该公司猪场感染比例大,且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但各品种间鼻甲骨病变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萎缩性鼻炎的防控需依靠改善环境、疫苗免疫与药物干预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2.
猪萎缩性鼻炎又称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流行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病变是鼻甲骨萎缩。 1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幼猪的易感性最大,初生几天到几周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萎缩,但若在断奶后才被感染,则在鼻炎消退后,多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规模化猪场流行较为广泛,给养猪业造成重大危害(特别是出口猪场),现将本人多年来在猪场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进行分析综述,望给养猪同行参考。1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流行特点1.1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本病,但以幼猪的易感最大。初生仔猪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后,多会引起鼻甲骨萎缩,而且症状较重。年龄较大的猪感染时,可能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鼻甲骨萎  相似文献   

4.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为特征。1流行特点病猪及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病原体在鼻腔中繁殖,可长期带菌,并通过飞沫传播。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5.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慢性传染病。该病以鼻炎和鼻甲骨萎缩为主要特征,常发于2~5月龄的仔猪。特别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感染仔猪后,可在其鼻腔里生长繁殖,且存留时间长(可定居5个月以上,甚至长达1 a之久)。2012年8月下旬,华坪县某生猪养殖场发生了该病,笔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观察进行确诊,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拖,效果非常理想。现将该病的发病和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流行病学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只均可感染本病,但以仔猪的感染率最高。仔猪感染本病后,多会引起鼻甲骨萎缩。年龄稍大的猪只感染后,可能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鼻甲骨萎缩,但成年猪常常成为无症状的带菌猪。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常存在于其上呼吸道,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又称猪慢性萎缩性鼻炎,是广泛流行的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是由I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或/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感染而引起的,发病尤以哺乳仔猪群最为严重,以鼻炎、鼻甲骨变形、萎缩和生长迟滞为主  相似文献   

7.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和鼻甲骨萎缩.仔猪感染本病后,除引起鼻甲骨甚至鼻腔变形、萎缩或消失外,还可引起全身钙代谢障碍,致使仔猪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降低,有时伴发急、慢性支气管炎,导致仔猪死亡.文章概述了猪萎缩性鼻炎的发病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 对来源于农场的83头育肥猪的流行性肺炎(SEP)、萎缩性鼻炎(AR)和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和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猪流行性肺炎病变约占92%,萎缩性鼻炎病变约占36%,胸膜肺炎约占29%。而且还查明流行性肺炎病变的程度以及萎缩性鼻炎病变与增重之间的关系。流行性肺炎病变的程度及有无萎缩性鼻炎病变与增重缓慢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在萎缩性鼻炎病变严重的病例中,可见流行性肺炎病变更趋广泛。猪的呼吸器官疾病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导急性呼吸器官疾病可引起猪只死亡,慢性呼吸器官疾病则导致猪的增重减缓  相似文献   

9.
1鼻的一般检查 鼻的外部检查。鼻孔周围组织是否肿胀,有水疱、脓疱及溃疡和结节。鼻甲骨形态的变化,如鼻甲骨增生、肿胀,见于严重的软骨病及肿瘤。鼻甲骨萎缩使鼻腔缩短,鼻盘翘起或歪向一侧,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特征。鼻甲骨凹陷、肿胀、疼痛则多见于外伤。鼻的痒感见于鼻卡他、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鼻腔寄生虫病、异物刺激及吸血昆虫的刺蜇等。  相似文献   

10.
<正>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为主要特征,对养猪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1发病情况2008年11月5日,小寺沟镇的部分小规模养猪户和几个散养户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卵泡刺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β,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共487头母猪进行了PRLR和FSHβ基因多态性检验,并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LSD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和断奶窝仔数等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717和0.548,大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长白猪BB基因型断奶窝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FSHβ基因在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804、0.760和0.789,长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呈现BB>AA>AB趋势。因此,PRLR和FSHβ基因对荣昌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可作为母猪繁殖性能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2.
叶酸作为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对动物的新组织生成、胎儿的生长发育、乳腺发育以及乳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围产期奶牛由于经历产犊和泌乳,对叶酸的需求较大,叶酸不足会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本试验以163头1~2胎围产期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研究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后对早期产奶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奶牛产后三次测定的DHI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对早期主要产奶性能产生有利影响,产后第1次、第2次测定,B组奶牛(每500kg体重120mg叶酸)产奶量及乳蛋白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B组奶牛的群内级别指数(WHI)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并且产后第2次、第3次测定WHI均高于100,说明该组的牛只生产水平高于群体生产水平。综上,围产期奶牛饲喂120mg叶酸(500kg体重)有利于提高泌乳早期的产奶性能。  相似文献   

13.
泰和乌鸡肉营养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和乌鸡因其药食同源而闻名天下,为探讨泰和乌鸡营养成分在性别之间和与其他鸡种间的差别与优势,测试分析了乌鸡的公鸡-阉鸡-母鸡之间、林下散养-笼养之间和散养乌鸡-散养小黄鸡之间鸡肉中营养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林下散养乌鸡具有高氨基酸、适中蛋白质和低脂肪特征,乌鸡肉中富含硒和锌、铁、锰等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公鸡高于母鸡,乌鸡高于小黄鸡。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限制或过量添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对育肥阶段杜寒杂交肉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估NRC (2007)提出的脂溶性维生素推荐量是否适用于我国肉羊养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20只90日龄断奶后体重为(26.00±0.11) kg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按需要量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制剂;试验组分别在PC组基础上扣除30%的维生素A(PC-VA组)、维生素D(PC-VD组)和维生素E(PC-VE组);另设过量添加组,其3种脂溶性维生素添加量均为对照组的7.5倍(PC-7.5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1) PV-7.5组的眼肌面积有高于PC组的趋势(P=0.06),各组肉羊的宰前活重(LWBS)、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羊内脏器官重量及其占LWBS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羊各胃室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 PC-7.5组的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除P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10∶0含量有低于PC组的趋势(P=0.07),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20∶0含量有低于PC-7.5组的趋势(P=0.09);PC组的背最长肌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PC组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含量显著低于PC-VA组和PC-7.5组(P<0.05)。结果提示,扣除30%或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对杜寒杂交肉羊的屠宰性能和肌肉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了肌肉氨基酸含量,从而对肉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调查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间各种饲料原料中铁含量分布情况,以及我国畜禽基础饲粮中铁含量,从而为饲粮中合理添补铁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7种共3 719个主要畜禽饲料原料,经微波消解后,用IRIS Intrepid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其中铁含量。结果表明:这37种饲料原料的平均铁含量为21.3~2 472.0 mg/kg,而各类饲料原料铁含量平均值分布规律为:矿物质饲料(1 178 mg/kg)>动物性蛋白质饲料(1 030 mg/kg)>牧草饲料(433 mg/kg)>秸秆饲料(404 mg/kg)>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260 mg/kg)>植物性蛋白质饲料(181 mg/kg)>谷物籽实饲料(71.2 mg/kg)。通过比较不同省(自治区)的玉米、小麦和豆粕的铁含量发现,不同省(自治区)同一种饲料原料的铁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全国各地猪、鸡常用的142个饲料配方所计算出的基础饲粮中铁含量为70.6~86.1 mg/kg,如按我国猪、鸡饲养标准(2004)或NRC(1994)畜禽铁营养需要量的要求,基础饲粮中总铁含量可提供猪、鸡生长前期约4/5的铁营养需要量,可提供猪、鸡生长后期的铁营养需要量,但上述估算尚未考虑不同饲料原料中铁的利用率。由此可见,不同种类和不同地区饲料原料中铁含量差异较大;全国各地猪、鸡常用的基础饲料配方中总铁含量可提供猪、鸡整个生长期大部分的铁营养需要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基础饲粮中的总铁含量及其利用率,精准配制饲粮,以满足畜禽高效生产的需要,同时减少铁的添加及其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的繁殖疾病遗传参数。本研究收集了1993-2017年间北京地区27个场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25 026条繁殖疾病记录,统计分析发病规律,采用阈模型和线性模型,以场年、胎次和产犊季节为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为随机效应得到遗传参数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遗传规律,同时尝试单独对子宫疾病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记录占整个泌乳期繁殖疾病记录的54%;使用线性模型和阈模型所得奶牛产后0~35d遗传力分别为0.015 2(0.001 9)和0.094 4(0.01),使用SAS计算两个模型繁殖疾病EBV排名秩相关达95%(P<0.01);在繁殖疾病中,子宫疾病占48%,且主要集中于产后0~35d,利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产后0~35d子宫疾病遗传力为0.010 7(0.001 6)。根据线性模型得到的EBV计算繁殖疾病遗传趋势,发现自2000年以来,公母牛繁殖疾病、子宫疾病估计育种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疾病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稻谷在深加工制备燃料乙醇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为稻谷干全酒精糟(DDGS),其营养价值丰富,通过在饲料中的科学应用,不仅可以发挥地产原料的优势,缓解饲料原料资源紧缺的局面,还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本文综述了稻谷DDGS的营养价值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稻谷DDGS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将四株饲用乳酸菌,制成复合乳酸菌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存活率为指标,研究复合微生态产品对高温、酸、胆盐的耐受性,采用琼脂稀释法、牛津杯法分别测定复合乳酸菌制剂对不同种类饲用抗生素的耐受性及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产品在温度65℃处理2.5、5、7.5 min以及85℃处理2.5 min对其存活率没有影响,但当85℃处理5 min,存活率下降至48%;p H为3时处理90 min存活率高达80.54%。对0.3%猪胆盐的耐受性较好,处理1 h存活率为73.52%;对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杆菌肽锌、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耐受性最强,对吉他霉素的耐受性最差;可抑制致病菌株大肠埃希氏菌的生长。体外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制剂具有很好的益生特性,可进一步研究其在动物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模型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同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使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单性状公畜模型和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北京地区29个牧场90049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的生产寿命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所有模型均考虑了场、出生年季、头胎产犊月龄组的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动物模型)或父亲遗传效应(公畜模型)的随机效应和残差效应。结果表明,单性状动物模型和单性状公畜模型估计的生产寿命遗传力分别为0.052和0.047,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的遗传力较为稳定,介于0.057与0.069之间,多性状动物模型的遗传相关在0.779~0.998之间。对于存在大量在群个体(删失记录)的数据,使用基于前三胎数据的多性状动物模型较为合适,模型预测稳定性更高。本研究对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进行了遗传评估,为提高牧场效益、实现平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 Met)对舍饲滩羔羊生长、消化、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19.06±0.46)kg的健康去势滩羊公羔6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03%、0.06%和0.09%RP Met的饲粮,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4只。预试期7d,正试期85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舍饲滩羊平均日增重和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0.06%和0.09%RP Met显著提高了屠宰率(P<0.05);饲粮添加RP Met有降低胴体骨重/胴体重的趋势(P>0.05);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0.06%RP Met组滩羊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P Met可提高舍饲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适宜添加量为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