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白洋淀湿地生态现状评价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现状进行评价,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利用提供基础。评价内容包括水质水量、浮游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及鸟类。结果表明:白洋淀水量是影响其水质和生物种群的重要因素;与历史资料比较,白洋淀湿地水量减少、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近年来的生态补水,白洋淀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提出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对策:建立稳定的生态补水机制,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2.
唐海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唐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诸如生物多样性改变,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湿地入水量减少、水质下降及面积减小的变化。受唐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唐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总体处于下降状态。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湿地生态水位及生态补水方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入淀水量不足,是造成白洋淀湿地生态及其环境恶化,淀泊萎缩的重要原因,如何修复已遭破坏的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并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白洋淀湿地从1956—2000年的逐月实测水位数据,通过分析汛期和非汛期的水位经验频率以及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功能,确定了白洋淀周年的生态适宜水位范围为7.9~8.7 m。当白洋淀出现生态干旱,水位不能维持在7.9~8.7 m时,生态补水后应使淀水位保持在7.1~7.9 m范围内。本文从补水量和补水时间2个方面,对白洋淀湿地的生态补水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健康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白洋淀生态现状,2018年调查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影响因素,构建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耐污性较强的生物在优势物种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多、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此现象与淀区水量、水质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白洋淀湿地健康等级为亚健康状态,其中生境指标的健康状况较差。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生态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白洋淀水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依托,对其水质进行预测,可为其水质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利用1996—2015年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4项水质数据,通过率定与校验,构建了全连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对未来3 a白洋淀水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各项水质指标都有所改善,但部分点位TN和TP仍然超标。未来应加强入淀河流与淀内污染控制,强化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湿地景观斑块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景观格局变化可以深刻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于明晰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GIS 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白洋淀1987、1999和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研究了白洋淀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苇地、耕地和水域是淀区主导景观类型,所占比例高达86.62%~93.06%,苇地为42.74%~58.02%.淀区斑块数和密度增加了23.01%,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均匀度指数由0.74降至0.67,多样性指数由1.44降至1.25.苇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分别为18.08 %和28.05 %;水域和干草地减少最多,分别为35.78% 和76.53%景观分维数范围为1.05~1.27,受人类影响较大;苇地从1.27降至1.19,水域从1.16降至1.09,人为影响明显增强;裸地、林地和干草地的分维数最小,分别为1.06~1.08,1.05~1.09 和1.07~1.09.根据主导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将白洋淀划分为G、WG 和WS区.G 和WG区主导景观类型均表现出从水域到苇地再到耕地转化趋势,WS区的水面和苇地在外源调水的作用下得以维持,水域整体向东部转移.建议白洋淀湿地保护以水域、苇地和草地为核心,控制淀内及周边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扰动.调水要充分考虑白洋淀的景观时空特征,尽量降低对重要景观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影响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将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影响,反过来湿地通过水文和物质循环来影响陆地水文循环、碳储积、局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的影响和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开展区域湿地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所处困境,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生态过程和湿地可获得的价值。环境影响的识别应包括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境功能等八个方面,影响因子的识别应考虑对湿地水质、湿地生境和湿地水文功能有影响的三类因子。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对于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文连通对白洋淀流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并揭示其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年6月27日—7月4日在白洋淀流域开展了水文水质及浮游植物调查,结合流域内闸坝空间分布,计算了白洋淀流域河湖水系的连通性强度指数(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index, LoC);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文连通对白洋淀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王快水库上游河流的LoC指数最高(0.84),府河、白沟引河及孝义河等入淀河流LoC指数较低(0.06~0.08)。白洋淀流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物种丰度呈现空间差异,其中,孝义河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最大,约为3.07 mg·L~(-1),西大洋水库上游河流最小(0.30 mg·L~(-1));白洋淀淀区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度最大,为5.13×10~6cell·L~(-1),王快水库上游河流最小(1.62×10~5cell·L~(-1))。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浮游植物相似性特征,白洋淀流域可分为水库上游河流、入淀河流及淀区3个区域;且影响各个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因子有所不同,其中水库上游河流浮游植物受COD、TP及流速的影响,入淀河流受COD、TN及流速的影响,而淀区则受DO、TP和CO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小禹  林叶彬  杨恬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25-12427,12498
针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退化问题,在分析哈泥河湿地的区域环境背景与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提出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相关策略。研究发现,哈泥河湿地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加剧,生态和水文功能下降。干扰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盲目开发利用湿地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动植物等生物资源、泥炭和泥炭藓丘采挖严重、环境污染对生态和水质影响严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湿地恢复、保护与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是“华北明珠”,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依托,开展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研究,可为白洋淀水环境保护与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从风险受体敏感性和缓冲能力两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白洋淀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脆弱性评价与分级方法,并对白洋淀水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淀区以较低和低度脆弱为主,东北部、西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区域脆弱度较高。研究表明,应通过控制污染、生态补水、水生植被种植、微地形改造等措施提高缓冲能力,从而降低脆弱度。  相似文献   

14.
卜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443-1445,1449
人工湿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逐步成为城市一种重要的生态景观类型。该研究探讨了生态理念下人工湿地的特点及设计关键,并以湖北钟祥镜月湖为例,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以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为出发点,对不同入流水体进行工艺设计,应用生态理论探讨湿地的功能布局与景观设计,以实现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的构建和湿地生态景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湖泊生态环境改善与恢复是系统工程,筛选科学合理的改善方案是湖泊治理的重要工作。本文面向湖泊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要求,构建包括水动力、水质和生境三要素指标的生态环境改善方案比选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TOPSIS决策的方案比选方法。以白洋淀为例,设定了“补水格局优化(S1)”、“深度治污(S2)”、“补水格局优化+适度治污(S3...  相似文献   

16.
围湖造田对洪湖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洪湖面积只是解放初期的48%。本文论述了围湖造田所引起的湖泊自然面貌,水质,生物种类、群落组成等一系列生态变化。并指出,生态体系的劣变,自然资源破坏,使体系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7.
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洁  郑冬梅  罗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54-12956
介绍了双台子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和自然概况,参考了1987年和2005年Landsat5 TM湿地面积数据,以双台子河口湿地的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然水域、裸滩、翅碱蓬滩涂、养殖区、水库坑塘、苇田、稻田、非湿地景观的面积,以及湿地群落、湿地水质、水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情况,得知研究区湿地面积严重破碎化,湿地芦苇产量降低,水质下降,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由此说明湿地环境严重下降,已经对某些湿地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在此基础上,从区域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2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中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气温的明显上升、降雨量的下降;而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在于石油的开发、围湖造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强调相关部门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双台子河口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在工业园人工湿地中的应用——以燕岭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植物是水质生物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湿地景观的重要造景元素,依据自然地貌,利用水体环境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充分考虑有效的污水净化设计,营造一个乡野情趣的湿地,以东莞燕岭湿地为例阐述水生植物的选择、配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