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明水稻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危害对镇江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开展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与水稻功能叶的卷叶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卷叶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下降0.285 8个百分点、0.025 g和39.268 kg/hm2;拔节孕穗期有1头/百穴稻纵卷叶螟幼虫完成生命周期,大约损失稻谷4.58~9.84 kg/hm2,且虫量越高单头幼虫造成的损失越大。以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3%为计算标准,水稻最后3张功能叶的卷叶率应控制在6.5%以下,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虫量应控制在0.52头/穴以下,水稻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的防治指标可定为幼虫30~40头/百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农药是否是稻纵卷叶螟再猖獗的诱导因素。[方法]在盆栽和田间试验中,以武运粳7号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25%扑虱灵和10%吡虫啉对稻纵卷叶螟2龄和4龄期的幼虫进行喷雾处理,研究这2种选择性农药对稻纵卷叶螟产卵的影响。[结果]在稻纵卷叶螟幼虫2龄期用扑虱灵300.0、112.5、60.0 g/hm2进行喷雾处理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在稻纵卷叶螟幼虫4龄期用吡虫啉60.0 g/hm2喷雾处理也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并且其成虫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结论]扑虱灵和吡虫啉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是稻纵卷叶螟再猖獗的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2003年,我县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5(3)、6(4)代特大发生,未治田百穴虫量分别为2300头、4000头,自然卷叶率86.2%和100%,许多田块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4.
在灰飞虱成虫带毒率39.4%的基础上,对水稻品种武粳15和武运粳7号进行了罩笼接虫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接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灰飞虱接虫量与水稻的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水稻的产量损失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武运粳7号和武粳15,灰飞虱虫量(x)与产量损失率(y)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99+2.81x、y=0.2648+1.84x。由此建立了这两个水稻品种上灰飞虱虫量的防治指标:对于武粳15,防治指标为16900头/667 m^2,对于武运粳7号,防治指标为11400头/667 m^2。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为害的有效药剂。[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用剂量(30、36、42g/hm^2)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2010~2011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36g/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末次防效达88.00%以上,与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防效相当,持效期达30d以上。[结论]36g/hm^2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较为理想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6.
扬州市邗江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扬州市邗江区2002—2014年13年稻纵卷叶螟的病虫情报、田间调查数据整理、归类、分析,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的峰期、蛾量、峰次、虫卵量等情况,研究邗江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明确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扬州市邗江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重发程度高。分析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加重危害的原因,并根据该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现状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药剂,于2016年进行了33%氰氟虫腙SC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3%氰氟虫腙SC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稻纵卷叶螟一般发生年份,适期用药,用33%氰氟虫腙SC450g/hm~2,药后14d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防效达95.0%、相对保叶防效为96.9%,且该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可作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药剂在宜兴市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是一种迁飞性、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在部分稻区为害猖獗,局部成灾。2006年三明地区2、3代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一般稻田每667 m2虫量5000~40000头,高的超过60000头。损失率高达20%~50%。1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7~9mm,翅  相似文献   

9.
以单季稻浙粳88和甬优18为材料,以浙江余姚和临海当地的传统施肥习惯为对照,研究了肥料调节(包括减少氮肥、氮肥后移及氮磷钾协调使用)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天敌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肥区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捕食性天敌和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和对照区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控肥区稻纵卷叶螟田间幼虫种群在水稻分蘖期和穗期较对照显著降低。浙粳88和甬优18的控肥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26.89%和12.68%,产量分别增加9.85%和12.58%,产值分别增加155.1和211.8元·667m-2。该施肥调节方案可有效减少水稻氮肥施用量,同时降低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数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药剂控制后形成不同虫量梯度的第4(2)代稻纵卷叶螟,为害分蘖期直播单季晚稻后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季直播晚稻在356条/m2第4(2)代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没有显著减产,说明单季直播晚稻在分蘖期对第4(2)代稻纵卷叶螟的为害补偿能力很强,有必要放宽单季晚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氰氟虫腙不同剂型及助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最佳剂量。[方法]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兑水叶面喷雾法施药。[结果]20%氰氟虫腙乳油、24%氰氟虫腙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高效且持效期长达10一15d。助剂增效作用显著,提高防效5.2%~10.1%;相同防效下,减少氰氟虫腙用量36.0-90.0g/hm2。[结论]为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危害,宜于卵孵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兑水叶面喷施l一2次氰氟虫腙;与杰效利、EmulanLVA、RD9010、RD9000混用,田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几种杀虫剂处理对安徽沿淮中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方法]以丰两优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BtWP、25%杀虫双、18%锐劲特EC和5%高效氯氰菊酯EC为供试药剂,通过大田小区防治试验研究这几种杀虫剂处理对安徽沿淮中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结果]锐劲特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最好,对稻田天敌影响较小。Bt,Bt+杀虫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防治效果,对稻田蜘蛛较安全,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仅有短期防效,且对稻田天敌杀伤力很大,不宜在稻田继续使用。[结论]该研究为水稻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安全药剂和施用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及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测定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简称甲维盐WG)和1.8%阿维菌素EC对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毒力效果;田间药效试验设5%甲维盐WG 150.0、187.5、225.0 g/ha和1.8%阿维菌素EC 750.0 mL/ha处理,以空白为对照,调查各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结果]5%甲维盐WG对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0.5013 mg/L,低于1.8%阿维菌素EC(1.6282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甲维盐WG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每公顷用药187.5~225.0g,药后3d的杀虫效果为77.67%~81.33%、保叶效果为60.01%64.17%;药后7d的杀虫效果为89.38%92.17%、保叶效果为82.94%~85.02%;药后14d的杀虫效果为87.16%~89.50%、保叶效果为81.29%~84.00%,且对水稻安全.[结论]5%甲维盐WG可作为稻纵卷叶螟化学防治的高效、安全药剂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在稻纵卷叶螟1~2龄发生高峰期,每公顷用药187.5~225.0 g对水750 kg喷雾一次,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缪新伟  李文晋 《农技服务》2010,27(4):489-490
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不同生育期药剂处理对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至拔节期和孕穗期至成熟期,锐劲特-锐劲特处理组合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其次是Bt+杀虫剂-锐劲特组合和Bt-锐劲特组合。这几种药剂处理对天敌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害虫防治、天敌保护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综合考虑,Bt+杀虫剂-锐劲特组合以及Bt-锐劲特组合是比较合理的药剂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立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模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方法]通过不同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单剂和混剂对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按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原则,评价最佳防治模式。[结果]2种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在水稻生长分蘖期施用5%锐劲特750 ml/hm2,穗期施用40%毒死蜱1200 ml/hm2+25%扑虱灵1200 g/hm2的防治模式可全程控制单季中稻田主要害虫的为害,较常规防治方法每公顷可提高经济效益千元以上,减少成本176元,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稻田的生态平衡。[结论]该防治模式防治效果显著,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是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最佳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两种天敌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34.20(低剂量)、42.75(中剂量)和57.00 g/ha(高剂量)3个剂量处理,设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g/ha、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ha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a为对照药剂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于水稻分蘖期采用整株喷雾施药。【结果】2015~2016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低、中、高剂量处理药后21 d对稻飞虱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4.53%、89.95%和91.89%;防治螟虫药后32 d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87.13%、89.47%和92.63%;药后25 d对稻纵卷叶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96.60%和98.09%,药后32 d平均保叶效果分别为95.74%、96.56%和97.37%。试验药剂对稻田蜘蛛有一定影响,药后1~7 d田间蜘蛛数量有所下降,随后开始回升并超过药前水平;对田间黑肩绿盲蝽的影响不明显,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优于对照药剂吡呀酮。【结论】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飞虱、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对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鸭与杀虫灯对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在洞庭湖区的湘阴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稻田养鸭、频振式杀虫灯和药剂防治三种不同防控技术措施的处理,比较分析了这三种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三大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技术与频振诱控技术相结合,对稻田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明显,不仅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而且有利于优质食用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测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绿色防控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法与常规赶蛾法调查结果比较,确定其测报的可靠性;防治效果采用测产法,将黄色诱虫板处理的水稻产量同杀虫剂处理田块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个水稻品种受害情况均表现为7月份较轻,8、9月份相对较重;8月份黄色诱虫板诱集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最多,2周内诱集的成虫数量最高达53头/板,平均每天诱集数量为(2.86±0.43)头/板;黄色诱虫板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稻纵卷叶螟成虫诱集的效果。黄色诱虫板下部距离水稻冠层越近,诱集效果越好;同赶蛾数据相比,黄色诱虫板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黄色诱虫板对于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防治效果等于或好于使用杀虫剂田块的防治效果。【结论】 通过对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虫害,特别是二晚稻因其生育期较长,从秧田到收割都会受到为害,传统的农药防治方式已不能有效防治。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农药防治二晚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持效性和安全性,重点对不同剂量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剂的防效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当遇到暴发性稻纵卷叶螟为害的时候,速效性配以持效性长的药剂一起施用,其防治效果会得到明显增强;在正常年份,建议选用药效持续时间长的有机或高效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