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忻州市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秸秆利用途径不断改变,除用做饲草外,一大部分被用做燃料,有时出现焚烧,这样会造成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多年来秸秆还田试验示范推广、对土壤、水、肥、气、热等诸肥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到适合我市秸秆利用的新途径一秸秆还田,使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提高,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我省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秸秆资源极其丰富,据测算,仅玉米秸秆可开发资源量就有2700万吨左右。过去,由于农作物秸秆没有找到更好的利用途径,每年约有60%左右的玉米秸秆通过灶炕燃烧掉;20%左右用做畜牧业的粗饲料,8%左右用做工业原料,2%左右用做秸秆还田,其余的任凭风吹雨淋腐烂变质扔掉,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是忻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秸秆作为农作物副产品,可以进行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是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农业可再生资源。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关系到《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忻政发〔2013〕8号)文件提出的畜牧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还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一、忻州市玉米秸秆资源近年来,忻州市玉米播种面积一般稳定在380万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对策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该文估算了黑龙江省2011年的主要农作物秸秆量,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限制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对策,即玉米连作秸秆还田技术、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三套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干旱区长期连作滴灌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还田量为18、9、0 t/hm2的秸秆还田3个处理,利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Eco),研究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上;秸秆还田可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8和9 t/hm2较秸秆不还田分别增产13.56%和5.4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8 t/hm2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0.43%和0.39%。【结论】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7.
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发展概况1.玉米秸秆还田的概念玉米秸秆还田就是把玉米秸秆通过机械切碎或粉碎后,直接洒在地表或通过机械深翻或旋耕犁深旋把秸秆施入土壤的一种农业措施。这一技术从2001年在夏县开始推广,2008年大面积实施,2010年得到普及。2.秸秆还田的方法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主要通过玉米收获机和旋耕犁来完成;间接还田则是将切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秸秆资源极为丰富,其利用方式也不同,目前秸秆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适量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力,增加产量,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要领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几种不同秸秆还田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种不同秸秆还田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作物秸秆还田种植玉米,可使玉米增产;当采用烤烟、玉米的秸秆还田时,增产效果更为明显,产量分别为8033.3kg/hm2和8000.0kg/hm2。因而作物秸秆还田这种方法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牛饲料用干玉米秸秆营养分布规律及适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推进秸秆资源开发利用,针对目前玉米秸秆作为饲料的研究现状,对干玉米秸秆的适口性和营养成分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测定了两种干玉米秸秆上、中、下三部分及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还原糖、钙和磷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果穗以上部分适口性和营养成分均好于下部秸秆,进而提出玉米秸秆用做饲料应优先选择果穗以上部分茎秆,果穗以下部分可以适当还田.为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设秸秆还田+施肥、秸秆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4个处理,通过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等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定期调查玉米生长动态指标,最后测产和考种。[结果] 秸秆还田区与不还田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增加。反映出秸秆还田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产量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稳产、高效、环保等优点,是一项较佳的培肥地力和增产措施,可在大方县玉米种植地区加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地力耕层土壤的培肥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影响,利用田间病圃小区试验对高、中、低地力黑土进行不同秸秆用量的有机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与秸秆根茬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积累及酶活性的提升。秸秆全量还田后,高地力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中、低地力区的分别显著提高9.87%和19.29%;胡敏素含量提高11.12%和11.56%;胡敏酸含量提高10.91%和19.37%;富里酸含量提高11.42%和12.85%;水溶性物质含量提高4%和8%;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83%、6.92%;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1.78%、5.80%;茎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2.79%;病情指数降低23.97%、20.80%。秸秆还田对3种地力培肥效果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玉米茎腐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表现为:低地力>中地力>高地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各肥力指标与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秸秆还田对高、中、低地力黑土的肥力均有提升,且具有降低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的作用,对高地力土壤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速秸秆还田,定远县在小麦生产上开展了秸秆切碎覆盖催腐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果表明,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可以改善小麦经济性状,增加小麦产量,还能改善土壤,提高地力,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化肥用量,增强土壤保墒保肥能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MBC增加了127.0%~147.7%,WSOC提高了54.1%~69.4%。中、高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高于对照,甘蓝产量分别提高16.6%和11.1%。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土壤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生物炭和秸秆在石灰性潮土区对麦玉轮作系统的影响,采用冬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夏玉米季小麦秸秆不还田的单季还田模式,按照观测小区内实际平均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进行倍数施用,设置玉米秸秆0.5(S0.5)、1.0(S1.0)、1.5(S1.5)和2.0倍(S2.0)还田,以及将等量玉米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进行施用(B0.5、B1.0、B1.5、B2.0),以无生物炭和秸秆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的土壤全效以及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在冬小麦季对土壤养分的改善及碳氮比的提升效果优于夏玉米季。在冬小麦季,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9.04%~21.76%和15.31%~22.96%;在夏玉米季,B0.5、S1.0、S1.5、S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产10.86%、8.72%、10.89%、12.22%。整体上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高于夏玉米,且以秸秆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在鲁西平原石灰性潮土区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在冬小麦季施加0.5倍玉米秸...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了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肥力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在稻麦一年两熟水旱轮作条件下,设置水稻、小麦秸秆单季还田和周年双季还田等处理,观察秸秆还田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动态以及小麦收获后土壤基础肥力的变化。[结果]秸秆还田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供应起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秸秆还田增强了小麦中后期土壤速效养分的供应能力,更为下一个种植季提供了良好的肥力基础。其中,稻麦秸秆双季还田和稻草单季还田2个处理效果最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麦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1984~2004年采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与氮磷肥配施种植玉米和小麦,2005年仅施肥和秸秆还田而不种作物为休闲处理。[结果]长期秸秆直接还田与单施化肥均可降低土壤容重,两者配施效果更好。土壤孔隙度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钾含量的效果均优于单施化肥,而两者配合施用效果更佳。施用磷肥的增磷效果比单施秸秆更有效。休闲处理不仅使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升高、物理属性得到改善,而且还使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得到恢复与提高。[结论]长期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等生态条件,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 于 2012 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 -2(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 -2(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 -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 【结果】 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O)、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 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分别投入风干玉米秸秆约5.99、11.98、17.97 t·hm -2。 【结论】 玉米秸秆还田能显著促进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累积,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和试验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有机碳主要集中固持在大团聚体中。表明秸秆还田是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的重要培育措施,大团聚体有机碳可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对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快速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的无机氮(NH4+-N和NO3--N)、磷(P2O5)、钾(K2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而对硝态氮(NO3--N)含量的影响则是前期两个处理含量相近,而后期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硝态氮(NO3--N)含量。秸秆的施入降低了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处理中磷的含量逐渐增加,并超过不还田处理中的含量。土壤溶液中钾的含量因秸秆施入变化最为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始终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高于不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