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皖麦29号(皖8550)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麦29号(皖8550)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半冬偏冬,单产6750~7500kg/hm2,适于皖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麦田种值,在相似生态区可以试种。株高85cm左右,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41~46克;高抗白粉病,中抗叶锈,纹枯病轻;抗寒性好,较抗干热风。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种量可根据播期早晚控制在90~150kg/hm2。  相似文献   

2.
皖稻69 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籼、粳杂交和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系。其主要米质指标达部颁一级标准,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米和国家优质米,获第2 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质奖,1995 ~1997 年通过2a 省区试和1a 省生产试验。皖稻69 产量较高且与对照扬稻4 号基本持平,其耐肥抗倒,抗逆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抗褐飞虱和中抗白背飞虱;其适宜播期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基本苗120 万~150 万株/h m 2 。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皖麦19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皖麦19(皖宿8802)系安徽宿县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半冬性,亩产350~450kg,适宜安徽淮北和黄淮南片麦区中等或偏上肥力水平地块种植。株高85cm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38~44克,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3%左右。高抗条锈,中抗叶锈和白粉病,抗干热风,熟期特色好。适应播种期10月10~24日,基本苗8~12万。  相似文献   

4.
皖麦26号(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6000kg/ha,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cm,长芒、白壳、红粒、半用质,千粒重45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3%,抗三锈和白粉病,赤霉病较轻。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300万/ha左右。  相似文献   

5.
番茄皖红2号     
皖红2号植株生长势强,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叶片肥大,叶色浓绿,属中架自封顶型。植株高度一般达80~100厘米。皖红2号熟性中早。始花节位6节,主茎3~5花序自封顶。高抗烟草花叶病毒(TMV),中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皖红2号在各地种植后,丰产性好,平均单产达5 345千克/亩。  相似文献   

6.
王敏  张芬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3):218-218
皖麦21号为弱春性品种,株高85cm左右,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粉质—半角质,千粒重约40g,熟期早,成穗率高。产量水平400kg左右,品质性状优良,面粉质量超过国家一等馒头粉标准。抗三锈,中抗赤霉,轻感白粉。适应在沿淮淮北地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平田块种植,合理密度为每亩15~18万基本苗,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  相似文献   

7.
皖麦43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皖麦 43(皖 92 31 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hm2 ,适于沿淮、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90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达 15 %以上 ,品质较好。对赤霉病抗 (耐 )性强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2 40万~ 2 70万 /hm2 左右  相似文献   

8.
皖稻30 号系从晚粳望城选六号中系选而成。1991~1994 年参加安徽省晚粳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430~6 120kg/hm 2。在推广和应用中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株型好、耐肥抗倒;且中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其不足之处是不易脱粒。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钱光斌  吕孝林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34-234,264
皖稻61号从早籼213中系选而成。1992~1994年参加安徽省早籼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750~7500kg/hm2,在推广与应用中产量高、性状稳、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苗期耐寒性强、抗倒状,米质一般,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轻感纹枯病,施肥水平中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皖薯1 号的茎尖培养,筛选出最佳的茎尖分化培养基MS+ 6 BA1 .0m g/L+ NAA0 .05 mg/L;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18 ~20 天后转入1/2 MS 培养基生根成苗,成苗率达80 % 左右,而采用液体滤纸桥培养只需10 ~12d 即可转移;脱毒皖薯1号分别比未脱毒皖薯1 号、脱毒徐薯18 增产28 % 和14 .3 % 。  相似文献   

12.
皖麦32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皖麦32 号(2219)系以扬麦158 经离子注入(30 Kev,80 次)引变,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春性,单产6 000kg/hm 2 左右,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90cm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38g 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3.89% ,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 月中下旬至11 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 万/hm 2 左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皖麦50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皖麦50群体的分蘖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皖麦50冬前单株茎数与叶龄的回归方程为Y=0.1531e0.6199x;冬前出叶数与总积温的回归方程为z=1.199 10.0042∑1;冬前单株分蘖数与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531e0.01281∑τ;穗粒数和穗粒重与单株穗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6.20+1.7546x和y2=1.390+0.0682x;株高与蘖住高度的回归方程为y=87.6054—1.9791x。当B基本苗为170万~220万/hm2,冬前单株分蘖数为5.5~6.5,群体总头数为950万-1050万/h2,单株成穗数为3.8,总穗数为632.91万/hm2时,皖麦50群体协调、高产。当有效穗数为600万一675万/hm2,穗粒数为33~35粒,千粒重为40~42g时,皖麦50的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结论]该品种高产稳产且易干蔷培营弹.在.准北抽.区及苦淮南片砉区有宦辑的庸用莆号.  相似文献   

14.
皖表14号是用杂交系谱法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半冬偏春性,株高85~90cm,拔节后长势旺,分蘖成穗率中等,稳长8~10cm,长芒、白壳、白粒、偏粉质,千粒重40g左右,容重780g·L-1,粗蛋白质含量12.5%。中抗条锈、赤霉病,轻感叶锈、白粉病。熟相中等,熟期正常。产量4500~7500kg/ha,属中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合安徽省淮北、沿淮地区中高产肥水条件种植。最适播期10月15~22日,播种基本苗240~270万/ha。  相似文献   

15.
沈钢  何永枝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35-235,259
报道了夏大豆新品种“皖豆18号”的选育经过及其高产、优质、中抗的种性特征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市场竞争能力;阐述了该品种的适应范围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番茄皖粉2号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叶片肥大,叶色浓绿,属中架自封顶类型。株高80~100厘米。熟性中早。始花节位6节,主茎3~5花序自封顶。高抗烟草花叶病毒(TMV),中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皖粉2号在各地种植后,丰产性好,平均单产达6 500千克/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07,(23):236-236
皖麦38—96系是系统选育而成,较好地克服了皖麦38届期落黄性差和早衰现象。2005年进入品比,2006年产量8745kg/hm^2,较皖麦38(CK)增产2.34%,初步观察品质为强筋,中抗白粉病和叶锈病。产量三要素:穗数570万个/hm^2,穗粒数35粒,干粒重45g。  相似文献   

18.
皖杂优3号(原代号7C24)系安 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双低甘蓝型 油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 皖杂优3号属半冬性品种,春前苗期生长相对缓慢,春后生长较快.株高150厘米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花瓣较大.单株一次有效分枝7~9个,二次分枝6~7个,全株有效角果数400~500个,每角粒数18粒左右,千粒重3.8克,含油量40%~42%,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品质符合双低标准.该品种全生育期225天左右,抗倒耐肥,抗(耐)病性强.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平均亩产180千克以上. 皖杂优3号地区适应性广,适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皖油17号的特征特性、产量水平、品质表现及抗(耐)病性,论述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皖麦30号是用杂交系谱法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半冬偏春性。株高85cm左右,幼苗抗寒力强,叶色浓绿,长势壮,长相好。产量水平5250~8250kg/hm2,属高产、稳产型品种。长方形稳、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42g,容重782g/L,粗蛋白质含量13.3%。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白粉病,熟期中等。适合我省淮北、沿淮及黄淮南片中、高肥水条件中、晚茬种植。最适播期10月18~23日;播种基本苗230~25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